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小学美术与信息技术“融合教学”的四个维度分析
范文

    符今

    

    

    

    【摘 ? 要】“融合教学”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小学美术与信息技术学科的“融合教学”,需要实施顶层重构、整合提炼、联动应用、多元交互的策略,实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展评方式四个方面的深度融合,促进学生“融合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美术;信息技术;融合教学;融合素养

    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指出:“统筹各学科,同时加强学科间的相互配合,发挥综合育人功能。”多学科融合已成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途径。“融合素养”是一种跨学科的综合素养,“融合教学”关注学生“融合素养”的培养,以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但有关美术与信息技术学科的融合,大多数教师将“融合点”的研究停留在视频播放、课件使用等技术层面,仅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辅助工具应用于美术教学。而专门针对现行美术、信息技术学科的教材内容,全面、系统地寻找学科间的异同点并求同存异的融合研究还鲜有人关注。多学科融合教学不应局限于表层的融合,而要通过全面解读、梳理美术、信息技术教材,从中提取融合因子,实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展评方式的深度融合。

    一、目标融合:“课程目标”的顶层重构

    要想实现美术与信息技术教学的深度融合,必须先从两门学科的课程标准着手,以《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课程纲要》)为依据。

    根据图1所示,美术与信息技术学科在学科核心素养中分别包含“创意实践”和“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两方面,二者在育人目标上有着相通性,为课程目标的整合提供了可能。

    根据表1所示,两门学科的课程目标有所交叉,且都提到了学科融合的问题。以浙美版小学《美术》教材为例,其中增加了很多有关电脑美术方面的内容。而浙摄版《信息技术》教材中,也专设“动画天地”“用计算机画画”等模块。因此,通过对“课程目标”的具体解析,可以重构实现深度“融合”的融合目标,即“学习处理网络信息”“学习电脑绘画设计”“学习数字媒体技术”。这三个融合目标,为美术与信息技术课程真正实现“融合教学”提供了研究和实践方向。

    二、内容融合:“课程内容”的整合提炼

    美术与信息技术教材中有许多交叉内容。如浙美版《美术》六年级下册第4课《奇妙的新画笔》介绍了Photoshop软件的画笔工具、图层选项等知识。而浙摄版《信息技术》,从三年级开始就渗透“电脑绘画”教学内容,有关“电脑美术”的内容比重也相当大。这是课程内容融合可以提炼的切入点。

    为了使融合教学有理有据,教师要以融合目标为导向,全面梳理美术、信息技术教材,寻找二者在知识点上的相通性,从中提取适合“融合”的课程内容,通过拆分与整合,形成融合课程的三大模块:模块一“资料收集及网络信息处理”、模块二“电脑绘画和设计创作”、模块三“数字媒体技术运用”。最后,通过模块教学,将美术与信息技术知识点融合,设计出利用计算机进行简单操作来表达自己创作思想的融合课(见表2)。

    在明确“融合目标”“融合内容”的基础上,就能编写出“融合教材”。“融合教材”以现行教材为蓝本进行设计,在美术教材的学习内容中,融入信息技术教材中需要学习的操作方法。

    例如,《电子图画本封面设计》一课涵盖了美术与信息技术学科的知识点,是将美术、信息技术两门学科的交叉内容进行拆分与整合的融合教材(见图2)。该教材有利于教师整体把握模块教学内容体系,使模块内容能前后衔接、依次递进,分阶段、有系统地开展融合课程的学习。这样一来,节省了教学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实现以“术”育“美”的融合价值。

    三、过程融合——“教学方法”的联动应用

    融合教育,旨在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的人才。在这一理念指导下,美术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要根据两门课程的教学特点,探究并应用有助于“融合”的教学方法,实现过程融合。

    (一)融合欣赏,打开思维

    作品欣赏是美术与信息技术课程常用的教学方法。在融合课程中,师生可以同时收集相关的素材,然后通过课堂欣赏和交流,把握作品特点,拓展创作思路。

    如教学《会动的画》一课时,教师先请学生从网上收集不同形式的动画素材,学生搜索的过程也就是欣赏大量动画作品的过程。欣赏时,教师还可以根据电脑美术教学的特殊性,同步进行互动交流,将学生找到的动画形式进行分类(水墨动画、木偶动画、3D动画……),并讲解不同动画形式的特点和创作技法,增强学生对动画形式的了解,激发创作灵感。

    (二)融合探究,培养习惯

    网络信息的最大特点就是素材庞大,图片、视频等素材应有尽有。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导学单”,让学生在学习支架的帮助下进行自主探究,体验电脑学习的优势。在完成“导学单”的过程中,学生自觉地发现问题、记录问题,在课堂学习中就可以质疑问难,主动解决问题,提升“会学习”的能力(见表3)。

    教师事先给学生提供一张导学单,要求学生通过网络搜索、预习教材,自学一些有关电脑动画的知识。在“导学单”的指引下,学生在探究中独立解决问题,并发现、记录新问题。当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教师的答疑解惑让学生不仅学会了甄别问题,而且提高了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品位。

    (三)融合练习,拓展实践

    在电脑美术教学中,作业练习的阶段是学生利用软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技术实践和创意表达的重要阶段。《课程标准》中提出“鼓励学生利用数码相机和计算机创作美术作品”的实践要求,而《课程纲要》中专设了模块三“用计算机画画”。由此可见融合练习的重要性。

    教师要指导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系统自带的画图软件;初步接触Photoshop等绘图软件,利用鼠标、绘图板等工具来实现各种操作;学习利用照相机、摄像机、手机进行动画制作等创作形式。这些软件、电子产品将是信息化时代的基本操作工具。只有提升学生的信息意识和运用技术能力,学会用最快速、高效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设计意图,融合教学的价值才能真正体现。

    四、评价融合——“展评方式”的多元交互

    《课程标准》要求美术评价“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实现“评价主体互动化”。《课程纲要》也指出信息技术“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因此,融合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主體”,依托多媒体、网络、移动设备等交互技术,建立“多元融合+多层开放”的展评机制(图3)。

    (一)利用数字媒体,促进多元融合

    根据美术、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特点,教师可以利用数字媒体的技术优势,促进展评机制的多元融合。如某教师利用iPad、手机进行教学,学生将自己的电脑绘画作业通过设备转化器发送到教师端和展示平台。评价主体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和同班同学,家长以及社会人士通过扫码,欣赏和评价学生的作品。评价内容也体现了美术和信息技术学科的融合,既有指向美术的“绘画之星”,也有指向信息技术的“技术之星”,还有指向融合目标的“创意之星”等。多元融合的展评机制促进了学生“融合素养”的发展。

    (二)利用交互技术,体现多层开放

    融合评价不局限于课堂教学,还可以发挥现代化设备的功能,建立网络平台发布系统,如利用各种学习软件以及公众号、智慧教育平台等推送学生的作品。由于学生的作品不仅有平面的静态作品,还有立体的动态作品,因此网络展评具有其他手段不可比拟的技术优势,如网络点赞、星级评定、写评价语、作品转发等自带功能,以及专门设计的记录册、评价单等电子表单。评价者可以随时随地参与和传播,体现了网络展评机制过程开放、传播广泛、易于保存、便捷高效的特点。

    融合教学是基于不同学科的相通性,打破学科界限,在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上的深度融合。既提升了教学效果,又拓宽了学科教学视角,优化了学科教学。更重要的是,在融合教学的引领下,提高了教师的综合教学水平,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养,使之能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中掌握技术技能、创造新的世界!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郭思乐.生本教育:人的培养模式的根本变革[J].人民教育,2012(3).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R].教育部研制印发,2014.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J].河北教育,2002(1).

    [6]尹少淳.小学美术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姚江小学 ? 315400)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4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