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由一堂公开课引发的思考 |
范文 | 高福涛 “你英语说得挺好听,为什么不多用英语组织教学?”“心细是好事,可你有时心太细了。”……在一节校内公开课后,备课组老师给出了上述建议。 其实听课的还有其他兄弟学校的教师,评课过程中,本校老师更多的是对我本人及这节课的褒扬,但我隐隐感觉到这些褒扬背后还有着很多他们不想在外人面前提及的缺点。下午我找到了备课组成员,这回他们开诚布公、毫不留情地说了他们真实的感受,我越听脸越红,越觉得自己耽误了学生。但一节课后,最有利于个人成长的部分,恰恰就是这最真实的想法。评课后,我主动向备课组长提出如果备课组再有组内出课活动,尽早安排我,我想把平时自己没有意识到的问题在一次次的听评课活动中暴露出来,再想办法解决掉,这样才能达到自我提升的目的。 几天后的一个下午,业务副校长通知,教育局有一个科研成果汇报展示课需要学校选位老师出课,学校里最优秀的两位英语老师都有事情忙,所以让我来承担这次任务。我其实特别想上这节课,却又担心丢学校的脸,校长说:“没事,你尽力就行。”接下来选课、找资料、准备课件、请同事给看讲课思路,请进修校教研员和本校教研室主任、教研组长、备课组长把关,根据大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回家继续调整讲课环节、修改课件、理顺各环节、预想着学生在课堂中各种可能的生成…… 到了上课时间,旧知导入新课、引入新句型、引导学生观察、注意新知识点、练习巩固新句型、总结、课堂练习题(单词——句子——文)、作业。一个环节连着一个环节进行下来,课上得很顺畅。这时我心里隐隐感到不安,一节课上,如果学生没有任何问题,并不代表就是好课。是与英语学科的特点有关系呢,还是适合探究的问题少些呢,或者我本身在英语教学中还有很多问题?这一切仍需我有更深层次地思考和学习。 课后,教研员真诚地对我说:“你的课讲得很好,但你更应该想办法让学生多动脑筋,他们只有对英语学习有了兴趣,才能愿意学。”兴趣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持久性,让知识的掌握得更扎实。课程设置要尽量生动、有趣,让学生乐学,但还要避免形式大于内容的弊端;提问的问题要有梯度,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参与进来;每节课中适当给学生放松的时间,否则整节课学生处于精神高度集中的紧张状态下,极易使学生产生疲劳感,进而对英语课产生厌学情绪,这不是单纯意义上的休息,而是通过设置某些活动来达成,如口语对话、同桌间核对答案等。学生在这些活动中,精神和身体上都能得到适度放松。 第二天,我邀一位朋友一起观看了讲课视频,越看越紧张,越看越不自信,看到了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她也指出一些细节上的问题:多余动作太多,让学生不能平静地思考问题;另外,替代性回答太多;表情最好能投入一些;给学生说话的机会,以便留出自己思考的时间。其实,这些外在的行为要说改也容易,可决定外在行动的内因却是最难改变的,我想内因就是对于教育教学的认识和理念问题。 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可以用这句话去安慰别人,却不能以此为借口来慰藉自己,我们更应该突破自己,找出方法去弥补和减少遗憾。课前备课,课后反思,這是任何一位教师都知道的再简单不过的程序,但真正坚持做下来却很难。但因为我们是老师,我们的工作对象是学生,不管有多少困难,我们都要想办法去解决,其实说到底还是我们作教师的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出现问题后如何解决。 从前,搞好基本功是为了出课展示自己,而现在出课是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教师要利用各种机会,在公众面前暴露自己,不要害怕出错,只有出错,才能知道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在一次次的试错过程中,找准定位,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同时要不断地反思自己,不断地研究所上的课,从中找到共性问题,并向老教师或者教研员、专家寻求帮助,这样才能有更大的进步。 (作者单位:山东省巨野县麒麟镇六营小学) 编辑∕徐蕊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