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基于情境式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 |
范文 | 任艳萍 摘 要:立足小学数学课堂把创新素养的培养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在教学中基于情境式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创设故事化情境,激发兴趣;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新意识;创设游戏类情境,激活思维;创设操作活动情境,培养创新能力;创设生活化情境,培养应用意识。 关键词:创设情境;创新素养;创新意识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教学中设计如做游戏、讲故事、直观演示、动手操作、模拟表演等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宁夏回族自治区创新素养教育读本》中指出:“创新素养教育要立足课堂,把创新素养的培养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教师在教学中选择适合创新素养教育的教学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涌现出各种优秀的教学方法。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既要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教学方法的优势,又要汲取现代教学方法的精华,同时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储备,探索不同的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式教学法是教师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情境式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具体的情境或提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学习资源,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指创设有利于学生理解所学内容的情境,是教学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情境式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在“互联网+教育”的大背景下,教师要落实情境式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 一、创设故事化情境,激发兴趣 心理专家说过,“孩子的成长离不开故事,在故事中成长的孩子,更聪明而富有想象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第一学段明确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爱听故事是儿童的天性,在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分析教学内容,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创设儿童喜欢的故事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爱上数学。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小兔请客”时,教师创设了今天是小兔的生日,小兔想把好朋友请到家里做客的故事情境,客人们到了,小兔拿出又红又甜的果子招待好朋友,机灵的小猴数了数发现每盘都有10个果子,教师引导学生从情境图中找出数学信息,并提出问题。通過解答问题使学生掌握整十数加整十数的计算方法。接着又创设情境,小动物们正准备吃果子,突然小刺猬的妈妈打电话让它赶快回家,果子都没吃上,小刺猬有点不高兴。小兔说:“没关系,你端一盘回去吧!”小刺猬来了一个前滚翻,把一盘子的果子都扎在身上带回去了。学生再从情境图中找出数学信息,并提出问题列式解答,学习整十数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在学完新知后,进入练习环节可以继续创设情境:“吃完了果子,小兔要带好朋友们去海底乐园,你们想去吗?但是你们必须闯过四关,有没有信心?”让学生以饱满的情绪投入巩固练习中。在这节课中情境创设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将教学内容融入故事之中,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也在情境中突破了教学重难点。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可以创设故事情境的课特别多,只要教师潜心研读教材,以学生喜欢的故事情境导入,既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也唤醒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故事中的疑问使学生产生好奇,好奇又使学生萌发了想实践、想创新的意识。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经过研究发现:“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又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这一研究理论告诉我们,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应富有趣味性,要能够唤起学生探索问题的欲望,要使学生身心愉悦地参与到学习中,促进思维的发展。如教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圆的认识——试一试”一课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如果用圆、正方形、长方形、椭圆这几种形状的纸板做成自行车车轮,哪一种形状最适合,为什么?学生看到这个问题第一反应就是圆形最好,因为生活中没有见过其他形状的车轮,但是又说不上具体的原因。让学生想一想并同桌交流想法,可是学生还是说不上原因,这时教师让学生小组合作,将做好的硬纸板“车轮”沿直尺的边,边滚边描出中心点A留下的痕迹。学生就会带着强烈的好奇心投入到动手实验中。在实验中学生会发现圆形的中心点的痕迹是直线,而其他形状运动后中心点的痕迹是波浪线,上下起伏,通过实验学生就知道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形的。在这个问题情境的创设中,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疑问是主动学习的一种表现,创设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思维得到迁移。问题情境的创设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学生的思维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得到了发展。我们知道“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问题的创设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体现趣味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同时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创新意识。 三、创设游戏类情境,激活思维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在教学中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高昂的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一味给予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学习者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数学本身是有趣的,在使用教材时应努力挖掘教材内容的趣味因素,创造有效的情境去感染学生,吸引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2~5的乘法口诀”这一单元时,学生在记忆乘法口诀的时候,看着背诵得很流利,但常常是有口无心的。比如5的乘法口诀学生都背得特别流利,可是如果单独提出一句“五七”多少?就有好多学生不会,有的学生还要从一五得五、二五一十……五七三十五背下来才知道得数,可见学生只是单纯地记忆儿歌,而没有真正理解。我们知道乘法口诀光记住是不行的,要学会灵活运用,在教学中教师就要创设各种游戏情境帮助学生灵活运用口诀。如“拍手对口诀”,同桌两人相互拍手,一个学生说我拍一,另一个学生说我拍五,然后一起说一五得五。还比如“对口令”,一个学生说出口诀前两个数字如“三四”,另一个学生说出口诀的后半部分“十二”。这两个小游戏中学生可以随机说出数字,要求口诀记忆必须熟练,反应也要快。采用游戏记忆口诀,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也使乘法口诀的记忆变得更加灵活、更有趣味了。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采用“开火车”“抢答接龙”“比赛过河”“夺红旗”等形式的游戏情境,来加强乘法口诀的应用。游戏类的情境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易接受,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更有利于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 四、创设操作活動情境,培养创新能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该是一个生动的、活泼的和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动手操作是解决数学学科的抽象性与学生认知水平的矛盾的重要手段。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学习过程中只靠观察,并不能使学生形成空间观念。在教学中适当的动手操作,如比一比、拼一拼、折一折、剪一剪、画一画,更能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搭配中的学问”一课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操作情境:马戏团里的小丑要参加表演,有3条裤子,2顶帽子,他想选1顶帽子和1条裤子去演出,应该怎样搭配?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用手中的卡片摆一摆,在摆的过程中学生就会发现,如果没有一定的顺序随意摆,容易重复或遗漏。由此悟到摆的时候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摆,比如先摆1顶帽子,然后再用3条裤子分别搭配这顶帽子,或者先摆1条裤子,再用两顶帽子分别搭配这条裤子,学生就会发现一共有6种摆法。然后再引导学生思考,除了用图片摆搭配的过程,你还能用图形来表示吗?启发学生用各种各样的图形来表示裤子和帽子,采用连线的方式表示搭配的过程。在图形表示后又引导学生,用字母来表示帽子和裤子,用字母表示搭配的过程。这个操作活动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数学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从摆卡片到用图形表示再到用字母表示,在这一系列的操作活动中,学生积极动脑想出了多种摆法。学生的思维在小组合作中得到碰撞和发展,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动脑思考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五、创设生活化情境,培养应用意识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学中要精心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就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忽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必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在生活情境中学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将生活带进数学课堂,让数学教学变为学生认识生活、认识数学的活动。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买文具”一课时,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小面值的人民币,及人民币间的进率,学会小面额人民币的兑换。这一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增加学生的感性经验。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我是小小售货员”的生活情境,让一名学生当售货员,其他学生当顾客,去文具店买文具。在买文具的过程中练习付钱、找零、人民币的兑换等,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感到很熟悉,也很感兴趣,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在这个情境中不但巩固了所学内容,也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素养。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相关知识为基础,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认真研读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创设适合学生学习的、能发展和提高学生创新素养的教学情境。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基于情境式教学法,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科特点,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激活学生学习的动力,让学生在情境中感知、理解、探究新知,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学习中发展思维,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素养。 参考文献: [1]王旭华,丁思洋.宁夏回族自治区创新素养教育读本[M].银川: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9. [1]刘学忠.“互联网+教育”读本[M].银川: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9.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