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小学数学教学渗透劳动教育的途径与策略 |
范文 | 许可满 摘 要: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模块,在开展小学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小学数学学习也要与劳动教育相互渗透,通过劳动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主要探讨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過程中渗透劳动教育。 关键词:小学数学;劳动教育;教学策略 劳动教育是小学阶段的必修课程,而劳动教育也要和其他学科相互渗透融入。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挖掘劳动教育的隐性以及显性资源,让学生通过数学学习认识到劳动的价值以及内容,从而合理地安排学习,获得劳动素养以及数学思维能力的双重提升。 一、借助数学文化,理解劳动的意义 劳动是人类的本质特征和存在的方式,通过劳动人类可以获得文明的进步以及发展,在开展小学数学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依托于数学文化,加深学生对劳动的理解以及认知。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实际上教材中就已经出现了数学文化的内容,例如小学一年级上册的“古人计数”中,就提到古人是如何用数字记录劳动结果的,教师在进行此类数学知识背景铺垫时,要从劳动的角度向学生传授知识诞生于思考,向学生介绍人类在漫长的生产劳动过程中创造了文明,向学生植入劳动创造智慧的理念,从而让学生能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正确看待劳动和学习之间的关系,端正学习态度。 二、通过数学活动,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对学生进行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具备知识,也要让学生适应外部社会环境,劳动教育是帮助学生构建社会实践经历的有效措施,只有学生能够真正融入实践的过程中,才能够感受劳动的辛苦以及不易,从而通过直接性的情感体验,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劳动教育的渗透,可以让学生养成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认知习惯,通过在劳动过程中总结经验,掌握积累经验的方法,获得动手能力的提升以及改善[1]。例如,在北师大教材一年级数学课本中出现的“整理房间”课程,教师会先让学生在观察、比较和交流的过程中体会何为分类,然后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掌握分辨事物共同属性的方法。此时的数学教学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是非常紧密的,学生可以将在数学课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过程中,自己动手整理房间,实现手脑联动。 为了增强数学课程中的劳动渗透,教师可以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例如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兴趣制作互动游戏,让学生在一堆杂物中做好分类整理,也可以融入小组竞赛比拼模式带动学生学习。在数学学习和感受劳动的过程中,这种数学活动实践能够将数学学习和劳动教育有机整合在一起,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久而久之,也利于学生劳动习惯的养成,在进入社会之后也能更好地适应环境。 三、利用数学之美,感悟劳动创造美的价值 对于劳动的热爱,实际上也是一种优良品质。数学有其特有的自由思考以及创造之美,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产生一定的精神满足以及愉悦感,通过思考获得解决问题的自信。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出现的“设计与欣赏”课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观察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基本图形的基础之上,学会理解空间概念,并张开想象的翅膀,基于这些基本的图案进行再创作[2]。教师也可以和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思考生活中见过哪些类似的形状,而这些形状又以什么样的物品功能呈现,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实际上和现实生活是密不可分的。用这种熟悉的生活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欣赏数学之美。 数学与劳动之间的联系也体现在,教师可以让学生欣赏一些民族服饰中的图案,观察这些图案的图形组成,让学生充分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以及坚韧的优良品格,以美作为共通点,重点让学生分析图形以及图案的特征,激发学生的创造欲。为了增加学生的实践体验,教师也可以通过增加小小设计师这个环节,让学生从自己的意愿出发,设计图形并涂色,创造出独特的图案,这种创造性的过程也是一种劳动,可以让学生根据所学的内容挑选出自己更善于创造的图形,发展空间观念,并掌握基本的平移、旋转、对称概念。这些教学引导以及实践始终没有脱离认识图形这一教学主线,而对于学生来说,从各个角度切入观察、分析、设计,也能够更全面地掌握数学之美,通过自己的劳动体会智慧创造的愉悦。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渗透劳动教育,能够让小学生具备基本的劳动观念,养成一定的劳动习惯和素养。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育过程中,教师往往忽略了劳动渗透的环节,实际上只有将劳动教育和日常教育进行融合,让教育的点点滴滴都能够实现融会贯通,才能够真正帮助个体构建更为全面的素养,塑造有知识、有品行的个体,促进个体身心平衡,从而获得更为广阔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朱术磊.智慧·价值·文化:劳动教育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内生意义[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19(13):19-21. [2]王海英.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探索[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9(4):1.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