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无边与有界:寻求“混沌”中的“突围”
范文

    黄敬统

    对“语文”的偏读和误读,使得“无边的语文”演变成了“无界的教学”,这让语文不堪其重,学生不堪其苦。教什么远比怎么教重要!然而,语文该教什么,能教什么,对很多教师来说,至今仍然悬而未决。为摆脱语文困境,须寻求“混沌”中的“突围”,在“无边的语文”中,开辟一条“有界的教学”之路。

    “语文”一词,由叶圣陶、夏丏尊于上世纪20年代提出,它实际上就是中小学的一门课程。《现代汉语词典》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语文”也都解释为:中小学设置的语文课程。可见,语文世界无边,语文课程有界。一旦研究视角从“语文是什么”“语文怎么样”回归于“语文教什么”“语文怎么教”,语文教师就会头脑清醒、思路清晰,语文教学就能不偏不倚、行稳致远。

    一、语文的:学科本质的边界坚守

    语文课程做语文的事,就像数学课程、英语课程等课程做自己的事一样;语文教师做语文的事,就像数学教师、英语教师等课程的教师做自己的事一样。有了这样的本体和本职意识,我们就会减少麻烦,去掉杂念,就能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因此,“语文”是语文教学必须守住的底线。走进语文课堂,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指向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1.跨界指向语文。提倡“跨界学习”,但“跨界”须以“守界”为前提,不可“跨界”而“丢界”,一切“界外”的内容和形式,不是追求时髦,而是实际需要。如阅读《音乐之都维也纳》一文,引导欣赏《蓝色的多瑙河》,必须构成“名曲、名人、名都”的联系,以聚焦于文中的“摇篮”。这才是必要的、语文的。无疑,语文课堂的音乐弹奏必须是语文的“乐章”,美术涂抹必须是语文的“色彩”,英语会话必须是语文的“字母”……这样,才能从“无边的语文”中寻觅“明确的界线”。

    2.拓展指向语文。一切拓展都须以“必要”为前提。所谓“必要”,就是达成以文本为依托的语文学习为目标的需要。有了这一认识,语文边界就清楚了。因此,语文教学中的拓展都在于促进内容理解、情境感受、情感感悟、语言表达,绝不是失却本体的旁逸斜出。如教学《音乐之都维也纳》一课时,一些“特色都市”与课文相关,拓展应该顺理成章。只要是服务本体的,在揭示课题后,可根据课题揣摩内容,再列举相关特色都市,并想想如果写这些都市该写出什么特色。这样拓展,才是必要而有效的。

    3.实践指向语文。组织课外语文实践,是让学生在生活中用语文。虽然课外实践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而一旦以语文实践的面貌出现,就得把培养“语言交际能力”“信息获取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作为重要目标。如组织学生去敬老院演出,就要让“慰问信”“主持词”“采访录”等走进课程。这不是语文教学的“本位主义”,而是语文课程的“本职任务”。

    二、学生的:主体尊重的边界坚守

    阶段性,是语文课程的特点之一,它由语文学习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所决定。语文课程,教学对象是学生,发展对象是学生。因此,除了语文的,还应该而且必须是学生的,是学生需要的、学生喜欢的、学生胜任的。简而言之,小学语文是顺应小学生语文生命成长、促进小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课程,脱离了这样的根本,语文课程就会偏离航道。

    1.所学是学生必需的。教师无法也无需让学生获取所有的语文知识。因此,除了划定语文边界,还须明晰学生边界。学生需要,就是现阶段学生语文学习有这样的需要。这样,内容选择、形式考虑等,都要突出学习主体——学生,一切都是他们现阶段语文学习必需的。这样,文本解读和拓展,就既不会滞后,也不会超前;既不会缺位,也不会越位。如《争论的故事》一课的开头:“小村庄里住着以打猎为生的兄弟俩。”“一天早上,一群大雁从他们的头顶上飞过,兄弟俩很想射下一只大雁来充饥。”上述课文开头,是后文结果的铺垫。为让三年级学生感悟,可引导读与思:读了这两句,如果你是兄弟俩,面对远去的大雁,会想些什么?(扮演角色,思前想后,自我忏悔,呈现“铺垫”的内涵)这样,学生对争论的无谓便有了具体感悟,对蕴含的道理也有了深刻理解。这样引导,既是“语文的”,也是“学生的”。可见,回避相关术语,这是编者划定的界。每每在语境中碰到有关知识,则要想出两全其美之策,既不一味回避,失却教材价值,又不好高骛远,超越学生的能力。

    2.所学是学生胜任的。语文教学,如违背规律,揠苗助长,则是对学生生命主体的冷漠。因此,教材中的每篇课文,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都要认真斟酌,让教学活动切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如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有少量短小的文言文,为何是少量的、短小的,就是考虑学生实际。教师肯定没有必要突破这个底线,而让更多、更长的文言文挤进课堂。否则,突破界限,学生肯定力不从心。

    3.所学必须是有限的。以文本为主要凭借的阅读教学,教学目标主要得在课内达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有这样的理性——缩小容量,放慢节奏,做好内容的减法,追求效果的加法。可以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慢慢欣赏、慢慢享受,得到自然的成长——语文的成长、生命的成长,这对语文教学,是一种科学和必需;对生命主体,是一种尊重和呵护。

    对学生的课外生活,需要指导却不可干预。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关注,形成留心生活的自能和自觉,让语文生活变成他们自由、自主的生活,这是必须坚守的边界,也是应当追求的境界。切忌急功近利,事事与语文挂钩。也许,当学生不为语文所累,不为老师所牵,却能在本真的生活中获取语文的东西,那才真正体现出教者边界坚守的无穷价值。

    三、教材的:文本价值的边界坚守

    达成语文教学目标的第一依托就是教材,这绝不是对教材的盲从,而是对教材的尊重。因此,无论拓展还是延伸,都要以用好教材为前提,要审慎处理好坚守与超越的关系,在坚守中求得教材运用的最大效益。拓展中寻求教材的最佳运用,这是一种理性,也是一种策略,更是一种智慧。

    1.用足,是对教材的尊重。教師须从教材与目标的联系中,追求教材的目标达成价值,努力从教材中找寻指向目标的重要内容和通向目标的最佳路径。一是用好背景材料。背景拓展要以用好教材为前提。如无额外背景,目标达成不会受限,就不必多此一举。二是用好相似片段。相似拓展,在于凸显语言规律,这就是“累三归一”。如无需“累三”也能“归一”,就不必拓展;若只有“累三”才能“归一”,也需先用教材,不可舍近求远。三是说写材料。迁移说写,可巧用文本,顺势而为。这样,迁移不露痕迹,教学自然转换,也许更使得欣赏。

    2.微调,是对教材的活用。语文教材解读空间广阔,除想法达成教材的规定目标,教师还需更多的语言敏感,发现教材的读写价值。这是教师的责任,也是编者的期盼。当然,这也是语文教材必须理出的边界。如阅读《黄山奇松》一文,可让学生根据“三大奇松”的名称和姿态,丰富联想空间,追寻名字来历,想象编写故事。这比仅仅围绕“事物与联想”仿写句子,肯定既有趣度,又有力度。这样的练习,更适合五年级学生的学习需要。

    3.挖掘,是对教材的完善。语文教师,既要有发现和运用教材精彩的慧眼和能力,又要有发现和运用教材瑕疵的理性和责任。这样坚守与超越,既能达成教材规定目标,夯实学生必要的语文基础,又能挖掘教材的潜在价值,给予学生更多的语文能量。这样始于文本又超越文本,也许便是教材边界坚守追求的境界。如《埃及的金字塔》一文,借金字塔的高大宏伟和建造过程仅表现古埃及劳动人民的智慧似乎有失偏颇。那么多人、那么长时间的艰辛劳动,仅是为法老建造坟墓,这实在是古埃及人民的悲哀!为此,可与课文《长城》联系比较,从内容的相似和结尾的不同,发现文本的不足,并启发学生对中心句作必要调整。

    朱熹说:“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当所有语文人研究视角从“语文是什么”“语文怎么教”回归于“语文教什么”“语文怎么教”,对“语文”的认识走向了理性、走向了清晰,语文教学就能轻装上阵,回归正途。这样,“无边”语文和“有界”教学给予我们的,就只有满足和惊喜。那时候,我们便会真切地感受到从“混沌”中“突围”出来的快乐。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3:5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