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现代龙舟赛去仪式化现象的人类学反思 |
范文 | 黄金葵 摘要:传统龙舟赛的完整仪式是端午节民俗文化的核心。现代龙舟赛不但脱离原有的端午节时空,而且力求同现代体育竞赛仪式兼容。针对这种去仪式化现象进行文献研究发现:1)龙图腾、竞渡与夺标运动和端午节的结合经历了漫长曲折的历史演进,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2)传统龙舟赛仪式遵循中国传统戏剧特有的“四折一楔”的仪式美学原则,现代龙舟赛通用竞赛仪式不足以彰显其全部美学内涵;3)传统龙舟赛体现的中国体育礼乐乐群精神与现代奥林匹克体育精神历史渊源不同,但在价值观上存在互补性。因此,改良与创新现代龙舟赛还应依托端午节节庆时空,依照中国传统仪式戏剧美学原理,从点睛、竞渡、夺标、犒赏、龙船宴/市等仪式诸环节全方位推进。 关键词:龙舟赛;去仪式化;民俗文化体系;仪式戏剧;礼乐乐群;传统龙舟赛;端午节民俗文化 中图分类号:G 80-054 文章编号:1009-783X(2017)01-0021-05 文献标志码:A 自2011年中华龙舟大赛开始举办以来,目前已发展成以公历年度为赛程周期的积分制全国巡回公开赛。根据中国龙舟协会颁布的《龙舟竞赛规则》,界定龙舟运动仅有2个标准。第一是从运动技术的角度规定类似划龙舟动作。第二是从龙舟头、尾造型设计的角度排除了龙头、龙尾造型的专属性。此外,从近年来的赛事运作模式看,全国巡回赛和职业龙舟队赛绩积分表设立后,中华龙舟赛的举办时间均按公历时间密集排定赛程,基本上已经完全脱离了端午节体育民俗的时空载体;然而,传统龙舟赛是依托中华民族传统节日而兴盛的体育民俗,如果大幅度地剥离了端午节的仪式庆典元素,是否还能成为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风向标,是有待学术界深入讨论的一个问题。 1文献综述 2008年就已恢复法定节日地位的端午节为什么没有成为中华民族代表性民俗体育项目龙舟运动的首选时空载体是值得深思的。一个体育项目,只有其体育性和民俗性共同作為民俗体育运动发展的重要特质方可被冠之以民俗体育项目。在端午节举办赛龙舟活动要比在其他随意时段举行同样活动具有更大的文化价值。从中国民俗学界提出的学理依据看,主要有2种解释。第1种解释可归纳为公共文化焦点论。该观点认为,作为全民参与的体育类节日活动,虽然传统端午节赛龙舟的仪式性、祭祀性特征逐渐向娱乐性、竞技性演化;但该运动在中国基层社会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有比较好的对抗性和观赏性,因此,比相对分散的、以家庭为单位的烹制和食用粽子活动更容易成为公共文化焦点事件。社会成员会超越家庭单位的边界,在更宏大的公共文化空间聚合娱乐与互动狂欢,有利于增进人们对地缘共同体的文化认同。第2种解释可以归纳为民族信仰纽带说。传统的端午节赛龙舟,在信仰层次强调的是对龙图腾的崇拜,本质上赛智、赛巧、不赛力。这种信仰认同是在地方社会民众的社区居民娱乐游戏中实现的。主要过程有4个阶段:1)在公众膜拜和欣赏龙形装饰和道具中开始;2)在助威龙舟竞渡的紧张赛程中实现亲善互动;3)在入水争夺锦标物的仪式中走向狂欢庆典的高潮;4)在龙船市的食物分享与纪念物交换中回归世俗。因此,端午节是一个时间段落标志,掩饰在其特定的节庆时空背后的是对中华民族根源情感与图腾信仰的呵护与认同。 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看,一项民间体育项目能够化为一种传袭千载的风俗,是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经过内、外部因素不断冲击与诱发的结果。这个过程既可以通过异文化的扩散传播实现,也可以通过本土文化的自我发育演化生成。文化扩散论和文化演进论是研究民俗文化变迁的2个不同范式。传统龙舟赛是一个在中国本土有着千年文化积淀的集体性的活态体育民俗。在近代西方体育项目尚未传入中国前曾经拥有庞大的自我传承体系和顽强的修复机制,因此,本文的研究将主要依照文化演进论的范式来探究其掩饰在芜杂表象背后的文化变迁规律。 “文化人类学将图腾体系看作人类利用自然解释社会的一种思维模式。人们通过他们自身观念中认定的人与自然物种的图腾关联将自身和自然相联系。图腾关联的本质是将自然秩序中的多样性充当社会秩序多样性的解释模式。人类社会秩序的统一性是由模拟自然秩序的象征关联所强化生成。在现代民族国家体系中,图腾依然发挥着群体标记的功能”。龙舟赛和普通划船比赛最大的不同正是前者涉及了中华民族图腾动物——龙的形象。一个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内容本身与自己民族的图腾联系如此紧密,这在世界体育文化史上还是十分罕见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端午节赛龙舟体育民俗十分值得从整体民俗文化体系演进的角度进行深入研究。 从端午节赛龙舟民俗文化体系的整体结构来看,主要由3个层次构成。第一是物质层次的实体形象,包括龙舟、粽子、五彩缯(端午索)、艾草、屈原、伍子胥、曹娥、龙王等神话传说形象。第二是制度层次的敬仰仪式,诸如仪式序幕阶段的点睛,仪式冲突阶段的竞渡,仪式高潮阶段的夺锦,以及仪式结束阶段的龙舟宴或龙船市。第三是信仰层次的象征隐喻,这是认同文化形象本体与喻体之间存在意义指称对应关系的观念机制,即人们认为划乘装饰有龙神形象的赛船与端午节送瘟神、纪念屈原、伍子胥、曹娥等仪式实践及价值信仰之间存在意义对应的象征主义关联。民俗文化体系的演进主要从上述3个层次把握其中的变迁。其中物质层次实体形象的变迁可通过对该民俗的传播载体和公共文化焦点事件的史料证据中捕捉,制度层次敬仰仪式的变迁可通过对仪式通用结构与功能的机理变化去观测,而信仰层次的象征隐喻变迁则可通过附着在实体形象与敬仰仪式上的本、喻体间关联意义的变动情况来分析。 2结果与讨论 2.1端午节赛龙舟民俗文化体系的演化历程 从端午节赛龙舟庞大复杂的民俗文化体系的历史演进路径看,这是一个从龙神传说的广泛传播,到形成龙舟权威崇拜,再发展到龙舟夺锦赛事成为公共文化焦点事件,直至端午节赛龙舟习俗最终形成、异化,这样一个逐代累增的民俗文化演化路径。在民俗文化演化的每一个突变节点,都有主导性的传承载体和触发变革的焦点事件发挥着关键的推动作用。 首先,有关龙舟的神话至少自先秦起就有文献记载。《楚辞》名篇《湘君》与《河伯》都是与水神有关的诗歌,体现了古人对龙型大舟的神话想象。而随着人们对屈原爱国主义情操的缅怀与追念,以及类似《楚辞》诗篇之类的经典文献世代传颂,这种龙舟形象也逐代积淀,为后世端午节赛龙舟民俗文化体系核心形象的确立奠定了信仰基础。 其次,端午节与赛龙舟的结合经历了龙舟逐渐升级为国家形象的权威化的过程。历史上龙舟权威形象的树立是通过2个焦点事件实现的。第1个事件是隋炀帝造龙舟到江都巡游。“隋朝以前百姓节日竞渡,并无龙舟文字记载。直到唐代,龙舟才被宫廷、民间用于竞渡。隋炀帝的龙舟活动促成了龙舟竞渡的形成”。虽然当时的龙舟形象更大程度上象征了帝王的骄奢淫逸,以隋炀帝为代表的“水殿龙舟事件”也成为了亡国败家的代名词,但是这个事件可被视为历史上龙舟第一次正式象征国家权威的经典案例。第2个焦点事件则出现在北宋,龙舟逐渐以正面的国家权威形象为社会公众广泛接受。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登基后,一方面认为民间竞渡是敛财结社的行为,曾屡次颁布禁渡令,另一方面开凿金明池训练水师,使用龙舟作战训练,逐渐抵消了人们对龙舟的误解。随着平定南方,国家统一大业的完成,作为水师训练场地的金明池每年春季定期向民间开放。水战表演、竞渡争标、水秋千、水傀儡等都是当时十分时尚的水嬉运动项目。虽然当时的时间并不固定在端午节,但是龙舟竞渡已成为北宋金明池各类水嬉活动项目中最壮观的场面。 虽然北宋的金明池赛龙舟仍未成为固定在端午节的体育民俗,但是作为公共文化焦点事件,它对端午节赛龙舟民俗文化体系最终的形成功不可没。一是制度性地确立了赛龙舟赖以生存的公共文化空间。位于北宋都城东京汴梁郊外的金明池每年春季定期向公众开放,这个制度本身就在周期性地临时瓦解着昔日宫苑禁地等级森严的礼序结构。二是金明池内经年累月的各种水嬉表演项目日益风俗化,使得該民俗文化体系枝繁叶茂,气血充盈。如果没有以每年春季赛龙舟为首的各类水嬉项目引发万人空巷的社会效应,金明池开放的时间再久也不过是一个空心化的公共空间而已。这个焦点事件的积极意义在于,在以礼乐精神为核心价值观的中国传统社会,当礼产生的刚性禁锢无法通过强制的结构拆解来实现,需要借助乐的充盈去抵消、转化。正所谓“礼辨异,乐统同”。放在现代语境下可以进一步解读为通过文体类公共文化焦点事件缓和社会差序结构造成的矛盾紧张与冲突激化的态势,最终指向的是社会和谐,万民欢庆。从这个意义上说,礼乐乐群精神,也是中国传统体育精神的真谛所在。北宋灭亡后,杭州西湖顺理成章升格为新兴的国家级龙舟赛民俗空间,但人们对故国金明池龙舟赛的仪式盛典依然念念不忘。人们这种对失落文化图腾的伤痕记忆从《东京梦华录》中的文字追述,到传世佳作《金明池争标图》《龙舟竞渡图》,不断重复再现了被战乱毁灭的金明池龙舟争标盛典的宏大主题,这场盛世残梦就这样通过文字与绘画的追忆性载体一直持续。 端午节与赛龙舟的完全融合直到明孝宗时代才实现,但是作为本应为社会大众所共同敬仰的民俗文化体系并未沿着公共文化的发展路径合理前行,而是不断为封建帝王权贵精英所独霸专享,终难逃脱萎缩性异化的厄运,直至最后的消解。明代的端午节赛龙舟主要在当时的西苑三海池里举行,这些水域属于皇家内部的娱乐场所,并不具有公共文化空间属性。明朝的端午节西苑三海赛龙舟虽然已经成为国家级文化焦点事件,但和北宋的金明池赛龙舟相比,文化空间的属性却发生了萎缩性的变异。更加令人遗憾的是,明清的封建统治者对龙舟所涉及的龙形装饰过于敏感,人为地阻挠、干预了端午节赛龙舟民俗文化体系的现代化演进历程。如《明史·谷大用传》记载江西有人因在端午节划龙舟,被诬告擅造龙舟蓄意谋反,而遭满门抄斩。而到了清代,完整的端午节赛龙舟民俗文化体系更遭到了来自封建统治者的肢解性干预。清初顺治、康熙年间的端午节赛龙舟还保留了竞渡与夺标2个最关键的环节,但乾隆时期皇家的端午节赛龙舟转移至圆明园福海池举办。乾隆皇帝担心认为赛龙舟中的竞渡与夺标形式会助长诸皇子争权夺位的不良风气,于是从1661年开始,“宫中不再举行龙舟竞渡,而是代之以排队依序游湖”。这个重大变化实际上也意味着演变千载终成国典的端午节赛龙舟民俗文化体系在封建统治的最高层开始瓦解。龙舟和竞渡活动的分离是该体系肢解变异的重要标志。 随后,民间出现的突发性事件不断加剧端午节赛龙舟民俗文化体系的衰变进程。在远离京城千里之外的杭州西湖,北宋金明池龙舟竞渡的遗风曾一直延续到晚清的道光年间。龙舟“船头上立有龙头太子及秋千架。旁列十八般武器,各式旗帜。清道光时,湖中竞渡,溺毙多人,官府禁止”。就在西湖禁渡令之后不久的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端午节皇家龙舟巡游仪式的基本文化空间也在西方侵略者的疯狂洗劫中彻底摧毁。在端午节赛龙舟民俗文化体系中,制度层面敬仰仪式的解体是最为致命的重创。龙图腾在上古神话传说中也只是掌管水事的雨神、河神或海神;然而,在封建专制主义时代,龙的象征隐喻就发生了重大的意义变迁。特别是明清时期,由于龙的文化形象几乎被帝王一家所独霸专享,早已发展成权威文化符号的龙舟也备受牵连。只有在天高皇帝远的南国水乡,才得以在民间存续香火,沿革至今。 2.2端午节赛龙舟民俗的仪式美学 现在,在那些端午节赛龙舟习俗完全失传的地区,人们的节庆餐桌上,龙舟造型的餐具依然用来盛放最昂贵的海鲜类主菜款待宾朋;人们休闲度假的公园里,龙舟造型的游船始终是园内最有民族特色,载客量最多的水上娱乐设施。从表面上看,赛龙舟已经从制度仪式层面从端午节的节庆时空中完全解构出来,弱化为普通的公园龙形游船,或符号化为龙舟造型的装饰性餐具;但是,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看,上述现象仍然可被视为端午节赛龙舟民俗文化体系在物质层面的零星遗存。而每当端午节到来之时,社会公众对失落的民俗文化的心理补偿诉求便愈发强烈;因为从民俗文化体系信仰层面来看,端午节赛龙舟民俗虽然不断萎缩变异,但该民俗所象征隐喻的同舟共济、礼乐乐群的民族传统体育精神并未在现代体育项目中找到与其文化隐喻功能完全等价的魂魄栖居之所。而这也正说明了赛龙舟不同于一般民俗体育项目的魅力所在,需要站在更加宏大的社会文化语境下,从仪式美学的角度深入剖析。 文化人类学理论认为,仪式的主要社会功能是在人群中创造临时性的或恒久性的社会聚合关系。人类社会的仪式总体上可分为2大类型:一类是指婚丧寿诞等个体人生礼俗类的通过仪式(rite of passage);另一类是指为增进社会交流而举行的公共庆典类的强化仪式(rite of intensification)。按此分类,端午节赛龙舟是典型的对抗因季节变化引发灾变危机的强化仪式,该体育民俗从本质上反映了人们抗疾避难、祈福消灾的美好愿望。而根据维克多·特纳的研究,人类社会应对各种灾变危机的公共仪式在结构上具有共通性,可被看作一种特殊的社会进程单元,即社会戏剧进行观测。这些仪式在不同阶段所呈现的主题的变化规律符合戏剧美学特征,可从戏剧审美的角度来分析,一般由分离、危机、补救、整合4个阶段构成。中国传统的端午节赛龙舟虽然始终使用鼓乐伴奏,拥有精美的仪式道具和演出服饰。端午节赛龙舟需将中国传统戏曲的编剧规则与中国民乐的曲式特征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方能更好地揭示其内在的仪式之美。根据王国维先生的考证,中国戏曲一般以“四折一楔子”为基本编剧单元,对应开场、冲突、高潮、结局,呈现一部完整的仪式戏剧。而这种特征与民乐曲式中的“起、承、转、合”的跌宕起伏之美十分吻合。具体分析见表1。 3反思:端午节赛龙舟民俗文化价值内涵剖析 从表面上看,传统端午节龙舟赛的完整信仰体系是围绕龙王崇拜为核心构建的。随着基于科学主义立场的无神论在现代中国社会价值观中占据了不可动摇的地位,原有的龙王崇拜神本主义价值体系逐渐退场,取而代之的是以现代体育公平竞争精神为核心的人本主义价值体系,在外在的制度层面表现为类似西方赛艇运动的竞技规则,将端午节的庆典习俗压缩到最小;但是,这种传统信仰体系的异化与解构,是否意味着端午节赛龙舟体育民俗在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从娱神功能向娱人功能成功转型,关键还是要深入分析奥林匹克精神是否能够彻底诠释中国传统体育精神的全部价值内涵。 正当我们试图将龙舟运动与奥林匹克赛艇运动的竞赛规则兼容对接的时候,隐藏在背后的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体系的失落却值得国人警醒与反思。从现代龙舟赛的发展现状看,在民俗体育的观赏性上已经出现了去仪式化的现象。在形式上,根据《龙舟竞赛规则》,除了龙船上的龙头、龙尾装饰和鼓的设置外,没有其他服饰和道具的硬性要求。开场以裁判员鸣枪发令取代了庄严肃穆的称船、点睛等开船礼,颁奖仪式也是标准的现代运动会背景音乐,鲜美的烧猪、甘醇的大坛美酒及庆功宴式的龙船饭被冰冷的奖杯和奖牌简单取代。在内容上,传统龙舟赛的核心结构被严重拆解、省略。根据周宝珠先生的考证,自北宋金明池赛龙舟习俗兴盛起,在终点区由水手跳水游泳争夺锦标物就是赛龙舟的高潮,传统的赛龙舟本应由划龙船和夺锦标2个项目组合而成,二者前后相继,才构成端午节赛龙舟完整仪式的核心部分。而现代龙舟赛,只有划龙舟被保留了下来,其实这只是介于仪式开场的开船礼和仪式高潮的夺锦标之间的过渡环节,是中国民俗体育在同现代奥运会赛项接轨的过程中,仅从运动技术动作本身考虑,无形中牺牲了端午节赛龙舟仪式戏剧叙事的完整性。 在西方人心目中,奥林匹克一词与西方文明的起源关系密切,现代体育精神被冠之以奥利匹克精神象征着对西方世界远古神话信仰的传承与尊重。1875至1881年,随着古希腊奥运会文物遗址不断重见天日,法国人顾拜旦重新发现了西方体育文化的精神家园。时隔15年即1896年,第1届现代奥林匹克奥运会在他的大力推动下成功举行。就是这场由民间社会组织发起的体育类集会,不但重新点燃了奥林匹亚神山的圣火,让绝迹千年的马拉松长跑活动重现人间,而且推出了象征世界各国平等团结意义的五环徽标、代表不同东道主城市的吉祥物。从人类学的角度看,这些活动实际上是在民俗文化体系的层面不断延续、缔造着一个以崇尚现代体育精神為理念的信仰王国。如今,直接传承古希腊奥林匹克精神为代表的马拉松运动在中国的各大城市备受追捧,蔚然成风。 然而,在中国有着数千年历史的端午节赛龙舟却源自完全不同于古希腊神话的东方上古神话体系,二者在图腾谱系上没有任何渊源关联。就目前中国龙舟协会大力推动的现代标准化龙舟运动来看,在器材上已将玻璃钢龙舟取代了传统的木质龙舟,大大提升了龙舟器材的使用寿命,这种物质层面的革新无疑是现代社会科技变革的结果;但在日程、赛项、赛制等竞赛规则上则几乎彻底放弃了传统端午节赛龙舟民俗文化体系中代表庄严、悬念、欢乐等典型叙事风格的主体仪式,只从纯体育竞技的角度保留了划船竞渡——这个介于仪式开场与仪式高潮之间的过渡环节。而随着这种制度层面的传统端午节赛龙舟仪式的逐渐瓦解,相应地更加抽象的观念层面的隐喻关联也就不复存在了。 根据《国际奥林匹克宪章》对“更高、更快、更强”的表述,追求人类对自我身体极限的挑战与超越是其文化价值观的核心,而中国传统体育精神并不过度强调对自我极限的挑战与超越。根据中国古代史料典籍的分类,传统端午节赛龙舟民俗总体上被看作“乐”的一个类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乐是诗歌、音乐、舞蹈等诸种艺术体式的总称,后世仅专指现代意义上的音乐,是对其涵盖范围的狭隘化,是对国史中‘乐观念的误释误判”;因此,画龙点睛、划船竞渡、跳水夺标、开龙舟宴、游龙船市共同构建了完整的端午节庆典仪式,而划龙舟与夺锦标等体育民俗则是端午节庆典乐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端午节赛龙舟体育民俗中所体现的乐,绝不只是狭义的、听觉审美层次上的音乐,也不只是视觉审美层次上的舞乐,更不单指让人产生身心享受和精神愉悦感的体育行为本身,而是将端午节赛龙舟民俗视作一套对社会治理有积极功能的,传承与弘扬礼乐乐群思想的社会机制。端午节赛龙舟习俗若要在现代化进程中向娱人功能转型,礼乐乐群的传统体育精神应当脱离神本主义的阐释立场实现逻辑自洽。 根据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有关无神论信仰体系如何确立的分析,当人类对彼岸世界的理想转化为此岸世界的理想,人类对神本主义神圣性的膜拜便能够转化成对人本主义神圣性的信奉;因此,当原有的龙王崇拜的神本主义价值体系逐渐解体,代表中国传统体育精神的“礼乐乐群”思想和代表西方体育文化核心价值的奥林匹克精神并不矛盾,而应当是互补的关系。西方奥林匹克体育精神将经历现代性转型后的人本主义神圣性落在了对人类自然存在性的推崇,而中国传统体育的“礼乐乐群”精神则着重强调对人类社会存在性的信奉。具体而言,继中国龙舟协会颁布的《龙舟竞赛规则》后,剥离了端午节庆大部分民俗特质的西方体育规则框架,实现了象征“礼乐乐群”制度层面的“礼性”特质的现代性转型;但是作为象征非制度层面的“乐性”特质的现代性转型却因人本主义神圣性的缺场而并未完成。娱人应涵盖“乐己”与“乐群”2个层次。赛龙舟依托传统端午节时空载体所呈现的是其超越家户边界的社会成员们的聚合参与性。从这个意义上说,“乐群”昭示了该民俗公共文化的终极指向。依照上述分析,端午节赛龙舟民俗节庆特征非但不应被简单地剔除,还应当大力革新恢复,直至经历现代化充分转型的新型民俗文化体系真正得以确立。 4结束语 如今,回荡千年的赛龙夺锦盛典鼓乐早已风流云散在历史的尘埃中;但就在2008年,端午节又重新成为国家法定假日;而2014年至今京杭大运河又幸运地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或许,以上这些机缘,随着中国各城市河湖水系各项治理工程稳步推进,终将为端午节赛龙舟传统体育民俗带来创新发展的新契机。为此,我们有必要从积极推进传统体育民俗现代化转型的立场出发,重新认识、阐释端午节赛龙舟民俗文化的积极价值。在重构现代端午节赛龙舟民俗文化体系时,需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注重遵循其特有的仪式戏剧美学规律,从点睛、竞渡、夺锦、龙舟宴、龙船市等整体仪式进程全方位创新变革,使古老的文化遗产以活态体育民俗的形式重焕生机。总之,民俗文化体系的演进应是一个持久而开放的过程。从重构民俗文化体系的角度复兴与发展赛龙舟体育民俗,本质上是借助端午节公共庆典仪式彰显经历现代性转型后的中国龙舟赛问舟共济、礼乐乐群的公共文化价值内涵,这将与崇尚自我挑战与超越的奥林匹克精神共同构筑人类文明共同体的精神家园。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