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开发“悬荡组合”课的教学探索 |
范文 | 倪胜勇 “悬荡”运动无论是追溯到人类早期还是现代,都是人类野外生存必备的一种技能。在我国民间体育活动中也有多种形式的“悬荡”运动,如朝鲜族的“荡秋千”,青海省的“土族轮子秋”等等。体育教学中开发“悬荡”运动,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对学生身体和运动意志具有全面锻炼的价值。 一、“悬荡组合”方法设计 “悬荡组合”是按“摆荡”、“荡落”、“荡越”等基本动作技能,根据不同场地器材(械)条件,如综合攀爬器械架、足球门、高单杠、跳箱、拔河绳,体操垫等,因地制宜地设计多种“悬荡组合”的练习方法: 方法1:往返摆荡。即距足球门两边3~4m处,放置两个3~4层高的横跳箱,练习者站立于箱面,两手拉紧荡绳,两脚反向用力蹬离箱面后,团身收腿摆荡到对面的横箱,再从对面的横箱蹬离箱面返回。初次练习时,在同伴保护与帮助下,间隔停留在对面箱面上再返回,然后逐步减少间隔时间,连贯往返摆荡动作。 方法2:纵向摆荡与荡落。即足球门前3~4m纵向放置跳箱,球门后区域放置体操垫若干块,在垫上纵向标注明显的落点区,练习者根据垫上纵向落点的不同距离,控制摆荡幅度,荡落时瞬间转体脱手屈膝缓冲。 方法3:斜向摆荡与横向荡落。即足球门前横向放置跳箱,球门后区域放置体操垫的方式同上图2,在垫上横向标注明显的落点区,练习者针对横向落点的位置,摆荡前通过横箱上左或右移动控制斜向摆荡的角度,准确荡落到落点区域。 方法4:定点摆荡与荡越。场地布局同上,只是在体操垫两侧用跳高架拉一条皮筋,高度视练习者荡越能力设置。练习者在荡越皮筋时,团身收腹举腿,瞬间转身脱手,屈膝缓冲落垫,似撑。 二、“悬荡组合”课的教学设计简介 “悬荡组合”可列入基本体操的教学内容,与攀爬、负重搬运、角力等编为单元系列,这里仅介绍初中学段“悬荡组合”课的教学设计简例。 教学对象:初中二年级,男女合班。 教学进度:“悬荡组合”单元第一课时:不同摆荡与荡落的方式。 课的类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了解悬荡技能在野外生存中的作用,掌握摆荡过程的节奏及荡落时的身体平衡,能够定点下落在指定位置,能与同伴相互合作完成2~3种方式的摆荡与荡落练习,掌握相互保护与帮助的方法,会选择2~3种发展腰腹肌力量的练习方法。 教学重点:摆荡与荡落动作协调配台。 教学难点:控制好摆荡用力幅度。 教学流程: ——身心准备活动。 ——摆荡动作方法讲解与示范,按摆荡完整动作的不同阶段,提示学生观察教师握绳、预摆用力、摆荡过程身体动作等方法。 ——学生分组在足球门悬挂的4~6根尼龙绳(或拔河绳),按照摆荡动作程序轮换尝试练习,重点体验摆荡的动作节奏与大小幅度。 ——教师进行正误动作对比演示,强调渐进性的摆荡用力幅度,并利用跳箱进行摆荡的示范与讲解。 ——距足球门前2m(女生),3m(男生)放置四个2~3层高的横跳箱,每箱两名学生,分组进行轮换摆荡练习。 ——教师进行摆荡与荡落动作方法的讲解与示范,重点演示荡落时身体瞬间转体脱手落地屈膝缓冲动作方法,同时演示和讲解相互保护与帮助的方法。 ——学生分组进行摆荡与荡落动作的轮换练习,保护与帮助学生站在足球门对面的体操垫上。 ——教师进行摆荡与荡落正误动作对比与演示,并将学生按技能差异进行分场地练习,对不同技能水平层次的学生分别提出练习需达到的动作要求。 ——在小组长带领下,分两个足球门练习场地进行自主练习,技能相对比较强的学生,可尝试纵向、斜向摆荡荡落不同区域,或尝试荡越一定高度。 ——组织摆荡与荡落连贯动作展示,师生共同点评,激励学生挑战自我,勇于进取。 ——组织学生进行与“悬荡组合”技能相关的体能练习,提示学生根据自己体能缺陷,选择发展腰腹肌力量的多种练习方法。 ——组织课堂练习情况的师生互动性小结,启发和听取学生对“悬荡组合”技能学习的教学建议,布置课外体能锻炼作业和预告下堂课学习内容与课前准备。 三、“悬荡组合”教与学应注意的问题 1)在充分利用学校场地器材(械)资源的基础上,应重点考虑“悬荡组合”主要器材配置的安全因素,如悬荡使用的荡绳及荡绳悬挂部位的牢固,手握荡绳处打上防滑绳结,荡落区域放置好体操垫,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使用海绵包等。 2)课堂练习中,要教会学生多种“悬荡组合”练习形式中相互保护与帮助的不同方法,强调合作练习的主动意识和责任心。 3)教师在课堂上要重点帮助技能弱势学生,根据学生“悬荡组合”技能与体能上的差异,设计多种练习手段,教会学生自我选择性练习方法。 4)在“悬荡组合”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发展学生体能素质练习,为掌握“悬荡组合”技能奠定身体素质基础。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