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论杜威“儿童中心论”对我国学校体育的影响
范文

    闫平

    摘 要:杜威作为一位具有世界性声誉的教育家,其思想对中国的教育与学校体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文章以“儿童中心论”为切入点,阐述了杜威“儿童中心论”对美国教育所产生的利弊,探讨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体育课程理念与杜威“儿童中心论”之间的关系,分析了落实杜威“儿童中心论”思想应规避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杜威;儿童中心论;学校体育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4)05-0037-03

    被誉为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的杜威,其贡献主要表现在将实用主义哲学思想应用于对教育问题的思考,从而形成了“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杜威作为一位具有世界性声誉的教育家,曾对世界许多国家的教育产生了影响,但他的最大影响在中国,他是西方著名学者中最熟悉中国的人,中国学者最熟悉的以及对近代中国教育影响领域最广、程度最深刻、时间最长的西方学者也当首推杜威。[1]

    为什么说杜威教育思想在国外的最大影响在中国?其主要的原因首先是杜威先生来华访问,他的中国之行延续了2年4个月又3天,期间,杜威在我国诸多省市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共作演讲200多次,这可谓是杜威思想在中国传播的范围最广、影响最深、途径最直接的方式;其次,我国赴美留学回国的青年对杜威思想在我国的传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像胡适、蒋梦麟、陶行知等人堪称中国教育界的泰斗,他们回国后通过出书、论文、报告等形式阐述杜威教育思想,使国人对这位伟大的美国教育学者的思想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同样,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我国学校体育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如“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儿童中心论”“从做中学”等等,本文以对中国学校体育影响最为深刻的杜威的“儿童中心论”为切入点,论述其对中国学校体育的影响与借鉴价值等。

    一、“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体育课程理念主要的理论依据是杜威的“儿童中心论”

    从理论视角分析,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但在教学实践中却往往导致了以教师灌输式教学为主的现象,这是学校各科教学共同的弊端,基于上述现象,第八次课程改革提出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念,体育课程则借了课程改革东风,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因为在体育新课程改革之前,体育教师的灌输式教学现象同样盛行,因此,“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念同样适用于体育课程改革。

    第八次课程改革提出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理念,其主要的理论依据是杜威的“儿童中心论”,就其内涵而言,“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从课程设计到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了学生的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这与杜威提出的“儿童中心论”是一致的。杜威指出:“儿童是起点,是中心,而且是目的。毫不夸张地说,我们必须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并且以儿童为自己的出发点。决定学习的质和量的是儿童而不是教材。”[2]杜威“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强调了教育对象——儿童在教育过程中应受到充分重视,要求教育工作务必照顾到儿童的健康和生理心理条件,主张发展儿童的个性兴趣和才能,努力使教育成为生动活泼的过程。

    有学者[3]认为,“我国在2001年颁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体育课程理念之一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可以说,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在国家课程文件中如此明晰地确定了学生的地位。事实上,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与‘以学生为中心并非一致,但人们在理解该课程理念时,还是不可避免地受到杜威的影响。”

    如上所述,体育课程改革“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出自第八次课程改革“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念,而“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理论依据是杜威的“儿童中心论”。

    二、杜威“儿童中心论”产生背景及其对美国教育所产生的利弊

    杜威早期对黑格尔的思想体系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并成为黑格尔的忠实信徒。他对教育问题的思考始于十九世纪末,伴随着美国社会工业化的进程,美国对人才的需求大量增加,这对美国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当时普遍盛行的“教师中心论”“学科中心论”“课堂中心论”等传统教育思想已难以满足其需要。80年代以来,美国萌发了进步教育运动,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杜威“有用即真理”的实用主义哲学思想被广泛认可。杜威的“儿童中心论”则是在杜威对传统教育思想的批判中产生的,它与“教育即生活”“从做中学”等观点一脉相承。

    杜威“儿童中心论”教育思想的提出对于解决儿童教育具有重大的意义。有学者指出:“卢梭曾于18世纪讴歌儿童天性善良和呐喊教育要归于自然,但当时的儿童并没有真正受到嘉惠。直到杜威的时代,人们仍认为儿童是成人的缩影,要学习成人知道的知识。正是杜威利用‘儿童中心论和‘从做中学的观点冲锋陷阵,儿童才真正从压迫天性的教育中获得了解放,学校教学才大为改观。”[4]“现在我们的教育中正在发生一种变革式重心的转移。这是一种变革,一场革命,一场和哥白尼把天体的中心从地球转到太阳那样的革命。在这种情况下,儿童变成了太阳,教育的各种措施围绕着这个中心旋转,儿童是中心,教育的各种措施围绕着他们而组织起来。”[5]人们普遍认为,杜威原著《学校与社会》一书中的这段论述象征着杜威“儿童中心论”的提出,同时也被视为杜威对当时以赫尔巴特教育思想为主的传统教育思想的挑战。

    《学校与社会》(The School and Society)一书是杜威在芝加哥时期最重要的教育著作,该书是杜威向“实验学校”的学生家长3次演说的集录,其后该书又成为杜威最受读者欢迎的著作,10年之内印刷7次,外文翻译超过12种。[6]杜威第二次演说的题目是《学校及学童生活》,指出老师如果虑及学童的天性(杜威说这些天性是本能),则教育做法就应有所变迁。

    当时美国的传统教育一方面是脱离社会,一方面是脱离儿童。杜威的探讨正好围绕着这两大课题而展开:一是使美国学校与美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合拍,一是使美国学校和儿童以及青少年的身心发育的规律合拍。[6]因此,杜威的“儿童中心论”教育思想比较受到当时社会的欢迎。

    杜威对教育的贡献被认为是儿童中心教育。杜威试图解决的问题是传统教育中死板的教授与学习,他所采取的解决办法是关注学生的兴趣以及采用激发兴趣的活动作为教育的引擎。[7]

    但是,有观点认为杜威的学校改革是失败的,美国的不同时期曾对杜威的教育理论进行了各种猛烈的抨击。特别是在1957年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在美国引起极大震动,1959年美国国会派出教育考察团赴苏联,发现两国中学生在知识质量上差别很大,于是人们把这归咎于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各界人士纷纷发表意见,批评实用主义教育大大降低了儿童系统科学基础知识水平。

    的确,杜威的“儿童中心论”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美国一段时期教育组织松散和教学质量下降。然而,“儿童中心论”作为杜威教育思想的一个部分,在当时被视为进步教育思想,虽然在后来的实践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但是对美国教育的作用还是受到肯定的。

    三、体育课程深化改革需要对杜威的“儿童中心论”进行更深层次的解读与实践

    从学校体育发展的历史视角分析,在20世纪30年代产生过“自然主义”体育思想,事实上,它就是当时欧美等国资产阶级“实用主义”教育哲学的一种体育思想和方法,曾盛行于美国与其他国家,这种思想的依据与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密切相关。自然主义体育思想在学校体育目的任务方面,比较强调通过体育培养“民主、自由”的意识形态,强调体育的娱乐价值,使学生现实生活丰富、愉快、满足,而促进身体的发展和健康是次要的。由于旧中国的学校缺乏专业体育教师和相当的知识,对自然体育抽象的任务难以捉摸,只模仿和强调形式,使体育课变成了“一个哨子两个球,学生老师都自由”的自由式教学。

    之后,学校体育围绕学生本位、社会本位、科学本位等问题,展开了此起彼伏的变迁,这种变化与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因素密切相连,因此,“以学生为主体”的学校体育思想始终没有体现主导地位,直至新世纪课程改革,才明确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体育课程也借机提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

    然而,喊口号比较容易,解读真谛与实践落实却要难得多,我们不得不承认,对“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论解读还不是很到位,教学实践中更是只有形式、没有内容。如在基层教师大量教案的“设计理念”中我们都可以发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口号,但是,到底什么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为什么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体育课怎么落实“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等,却是一片茫然。因此,如何借鉴杜威“儿童中心论”的思想真正解读体育课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仍然是一个重要选题。

    对于如何深入借鉴杜威的“儿童中心论”这个问题,笔者认为,至少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杜威的“儿童中心论”要求教育从儿童的兴趣、本能、需要出发。杜威认为,儿童的兴趣很重要,活动本身就是目的,杜威说:“主动作业这个名词,既包括工作,又包括游戏。在游戏中,兴趣比较直接,这个事实常常用这样的话来表示,就是在游戏中,活动就是它自己的目的,而不在于它具有将来的结果。”[8]杜威认为教育历程中所应用的利器就是儿童的天性,具体包括儿童自觉的需要,儿童已具有的动作经验。他指出,第一个应该注重的是儿童在没有教育之前,有一种天生的本能、情性与冲动,教育就应该以这些东西为根据和基础,不然便没有教育可施。因此,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应尊重学生对运动的兴趣与需要,杜威论述“中心论”的阶段是儿童,相当于小学阶段的学生,但我们不能局限于小学生,尊重学生兴趣与需要的理念不仅适用于小学生,同样也适用于初中、高中阶段的学生。在现阶段,高中体育已开设选项课程教学,这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初中体育、小学体育如何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满足学生对运动的需求将是今后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

    其次,杜威的“儿童中心论”要求教育从儿童的实际经验出发。杜威认为,教育如果不与儿童的本能和经验相联系,就不能收到教育的效果,杜威说:“教育的最大毛病,是把成人认为一种好的知识经验便炼成一块,把它装入儿童的心里面去。”[1]这就要求我们在体育教学运动技能学习中切实关注学生以往的运动经验,使既往的运动经验对现学的运动技能产生有效的正迁移,防止负面的迁移,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第三,杜威的“儿童中心论”要求教育从儿童的智力、身体发育情况出发,因为不同年龄的儿童由于其生长发育、积累的生活经验以及掌握的技能等有所差异。杜威认为,教育的效果直接取决于教学的内容、方法等是否适用于儿童,在教材、教具的选择方面必须适合儿童智力、身体发育情况,不同年龄的儿童由于其生长发育、积累的生活经验以及掌握的技能等有所差异。这就要求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充分研究学生的情况,了解体育学习在学生智力、身体发育、身体素质、前期运动基础等方面的情况,其次,还要深入了解不同年龄、性别的学生在以上各个方面的差异性,因材施教,实施差异性教学、分层教学。

    四、体育课程深化改革在落实杜威的“儿童中心论”思想过程中应规避的现象

    由于杜威的“儿童中心论”思想也产生过“一个哨子两个球,学生老师都自由”的放羊式教学现象,因此,我们在深化学校体育改革过程中,在高举“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旗帜的前提下,依然要防止矫枉过正的现象,并处理好与“以教师为主导”的关系。基于上述思考,笔者提出了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应规避的几种现象。

    1.“放羊式”教学

    新课程改革方案的出台预示着体育教学理念的更新,重视“学生主体性”的教学理念旨在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与效果。体育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将学生的地位提到了较为重要的位置,从中透射出杜威“儿童中心论”思想的影子。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本能、需要、兴趣爱好是我们落实新理念的必需,但是我们不能误读这个理念,不能把尊重学生的需要变成放任自流,“放羊式”教学是我们要规避的主要形式之一。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体育老师未能把握好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收放”的尺度。

    2.“以学生为中心”与“以教师为主导”相对立的教学

    提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并不是与教师地位的对立,因为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没有教师的合理指导,学生的学习将变成自由式的自学行为,特别是对于年龄较小的学生而言,更需要教师有效的引导。因此,我们在体育教学中,既要落实“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又要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即体育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本能需要、学习基础、身体基础等条件下,充分发挥教师的智慧,精心设计课程、深入研究教材、灵活运用教法、适时开展反馈评价等,只有这样,才是落实“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理念的正确做法。

    3.唯兴趣论,忽视学生体育能力培养

    另一种应规避的现象是在体育课中体育教师过多的关注兴趣,忽视对学生体育技能的培养,降低对其掌握某项运动技术的要求。由于在班级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多样性,因此,要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并不现实,“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虽然要尊重与关注学生对运动的需求,但若偏执于学生的兴趣与需求,简单满足于学生浅层次的玩乐需要,而将培养学生运动能力的教学目标置于不顾,不仅有悖于“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与要求,同时也将学生的本能与需求狭义化了。事实上,在体育学习的初始阶段,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满足学生的浅层兴趣是必要的,但是随着学习的深入,必然要对学生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关注学生运动能力的培养,才能使学生在不断克服运动困难中真正体验到体育的快乐。

    参考文献:

    [1]单中惠,王凤玉,编.杜威在华教育演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2.

    [2][5](美)杜威,著,赵祥磷,译.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14.

    [3]刘昕,编著.现代国外教学思想与我国体育教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11.

    [4]吕达,刘立德,邹海燕,主编.杜威教育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27.

    [6]林玉体,著.美国教育思想史[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292.

    [7]Cohen,David K.Deweys problem[J].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1998,98(5):428

    [8](美)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19-220.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7 11:0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