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不同频度的体育活动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关系的研究
范文

    宋子良

    摘要:运用问卷、心理量表scl-90对不同频度的体育活动与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关系进行调查统计。结果表明:1) 不同频度的体育活动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具有不同的效果;2) 体育活动时间越长、次数越多、项目越激烈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效果越明显,以每次锻炼1 h以上、每星期锻炼3次以上、经常参加混合类项目的体育活动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效果最理想。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活动;心理健康状况

    中图分类号:G804.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7-0948-03

    体育活动是改善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手段,迄今为止已经有许多学者就体育活动与一些心理健康指标(如情绪、个性、人格、自我概念、认知过程等)之间的关系,以及体育活动对治疗心理疾病的作用等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1],但不同频度的体育活动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方面的研究较少,而且在活动的频率和持续的时间上研究者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本文试图寻找出不同频度的体育活动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理想频率、理想时间、理想项目。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2005年4月-6月对河南周口师范学院、河南洛阳师范学院、郑州工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上海大学在校全日制大学生按照随机抽样原则,以问卷的形式进行了调查,发出问卷9 876份,收回问卷9 185份,收回率为93%,有效问卷为8 499份(男生为5 324人,女生为3 175人),有效率为92.5%,问卷内容包括心理量表scl-90,体育活动基本状况调查表。

    1.2研究方法

    1.2.1问卷调查方法

    1.2.1.1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调查采用了《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编辑部组织编写的症状自评量表(symptoncklist90,scl-90)。此量表含有9个因子90个项目,其中包括身体不适应感、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等内容。scl-90量表在国外使用广泛,被各国心理学专家公认为是一种内容丰富容量大并能够准确刻划自觉症状的心理测量方法,该表评分采用5级评分制,即:没有为1分、很轻为2分、中等为3分、偏重为4分、严重为5分。在对大学生进行测试中,被测试者如果有某项因子分≥2,表明他(她)们存在着中度的不良心理反应;若某项因子分≥3分,表明存在着重度的不良心理反应。

    1.2.1.2体育活动基本状况调查在对本研究课题和相关文献进行分析,以及针对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实际状况进行研究的基础上,经对所有指标加以区别、集中、筛选后,设计了体育活动现状调查问卷。经13位体育学教授的二轮审议、修订;最后得到专家们对问卷结构和内容的认同(认同率为100%),表明问卷是有效的;问卷采用重测法进行信度检验,信度系数为:r1=0.88、p1<0.01、r2=0.85、P2<0.01,表明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

    1.2.2逻辑分析法逻辑方法的运用不仅体现在课题本身的选题及结构设计上,还体现在对课题中出现的概念界定、上下文衔接、论点证明及相关文献资料明确与否的基本判定等方面。通过归纳演绎、比较分析、综合等逻辑方法,最后提出结论和建议。

    1.2.3文献资料调研法通过计算机检索和中文体育期刊目录,查阅心理健康和体育活动的相关书籍和论文,了解本课题研究现状,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详实的理论依据。

    1.2.4数理统计法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2.1.1心理健康测试参照有关标准,本文scl-90九项因子中只要有一个因子的得分大于或等于2分者,则被认为被试可能有轻度以上的心理问题;若有一个因子的得分大于或等于3分者,则被认为被试可能有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从表1测试的结果可以看出,有一定比例的大学生各项因子分均存在着≥2分和≥3分的现象。统计结果表明,有1 557人至少在一项因子分上得分≥2分,占总人数的18.32%。有536名大学生至少在一项因子分上得分≥3分,占总人数的6.3%。由此可以看出,占一定比例的大学生存在着轻度和中度的心理问题。

    2.1.2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从表1可以看出,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人际关系敏感、忧郁、焦虑、偏执等几个方面。这些心理问题均可引起大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个体感到不自在、自卑、交际范围狭窄、与大多数同学合不来、对同学的优点嫉妒等现象。心境以忧郁、苦闷的情感为代表性症状的,常表现出对生活兴趣减退,动力缺乏、活力丧失等特征。他(她)他在体育活动中表现为:不愿参加集体性竞争活动项目,站在一边观看;对游戏性活动项目缺乏兴趣、反应迟钝;对单项活动不积极参加练习等。由此形成了体质下降,上体育课不积极,课外活动参加的次数就越少的恶性循环。他们在体育课上学习态度消极,练习不积极,而课后又很少参加课外锻炼,体育活动时间越来越短,次数越来越少。这是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2]。

    2.1.3引起心理问题的原因1) 由家庭步入社会,人际交往范围扩大并复杂化,生活方式及学习方式改变等,使大学生难以很快适应。

    2) 高中学习阶段由于受应试教育方式的影响,高考前的高度紧张复习与考试造成的学习负担过重所形成的高度思想紧张尚未得到缓解和消除。另外来自家庭和环境的压力造成的心理应激也尚未完全恢复。

    3) 大学生自身存在着不良的生活习惯、情绪不稳定、意志力薄弱、对周围环境适应能力差,加之目前对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看不惯等,都是引起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的原因[3]。

    2.2不同频度的体育活动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关系

    2.2.1不同频度的体育活动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关系的调查结果

    

    从表2可以看出,体育活动每周相同次数中,随着活动时间的增加,有心理问题大学生的百分比逐渐降低,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效果逐渐提高,活动时间增加到60 min以上,有心理问题大学生的百分比明显降低,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效果明显提高。经统计学检验,除每周7次没有显著差异,每周6次有显著差异外,其余都是非常显著性差异。同样,体育活动每次相同时间中,随着每周活动次数的增加,有心理问题大学生的百分比逐渐降低,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效果逐渐提高,活动次数增加到每周三次,有心理问题大学生的百分比明显降低,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效果明显提高。经统计学检验,除(30~60)min时间段是显著差异外,其余都是非常显著性差异。这种现象表3也有同样表现,表3中,同一类项目中,随着每周体育活动次数的增加,有心理问题大学生的百分比逐渐降低,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效果逐渐提高,活动次数增加到三次,有心理问题大学生的百分比明显降低,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效果明显提高。经统计学检验,除非周期性项目是显著差异外,其他两类项目都是非常显著性差异。同一次数中,随着活动项目的逐渐激烈,有心理问题的百分比逐渐降低,不同的是逐渐降低是按周期性项目、非周期项目、混合类项目的排列顺序。值得注意的是表2活动时间增加到每次60 min以上,活动次数增加到每周3次,百分比降到5%。表3,混合类项目、活动次数增加到每周3次,百分比降到2.3%。这两种情况表明,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效果非常好。这也可以表明,如果参加混合类项目,每周活动三次以上,每次活动时间超过60 min,有心理问题的几率非常小,小到有心理问题成为不可能,心理健康水平达到相当高水平。

    综上所述,体育活动时间越长、次数越多、项目越激烈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效果越明显,以每次锻炼1小时以上,每星期锻炼3次以上,经常参加混合类项目的体育活动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效果最理想。

    

    2.2.2不同频度的体育活动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关系分析1) 随着活动时间、次数的增加,体现愉快的时间增多,维持心理健康水平越高,有心理问题的可能就越小。每次活动超过1小时,就不可能有抑郁症状,有其他心理问题的可能也就变得非常小。每周活动超过3次,不仅心理健康水平较高,而且身体机能 水平也较高,有心理问题的几率也就较小,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效果就非常好[4]。

    2) 混合性身体练习的集体项目,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各种锻炼和交流的机会,而且通过激烈的对抗、拼搏,使学生的体能和情感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由此而产生的心胸豁达开朗的情绪情感,从某种程度上看比心理教育和咨询更能有效地打开大学生的心灵之窗[5]。

    3) 从生理学的角度分析,混合性的身体练习,特别是在对抗激烈的项目中,人体突然起动、急停,随机应变地迅速改变动作,兴奋-抑制快速地转换和精确地调节,有助于支配各种效应器和神经机能的改善,从而提高大脑皮质神经过程的强度、均衡性和灵活性。这就为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奠定了物质基础[6]。

    4)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在混合性身体练习中,每一次投篮、射门,每一次进攻、防守,每一次奔跑、跨越,都与个人、集体的成功与失败息息相关,同时心理也承受着或大或小的压力,伴随着情感的体验和意志的磨练。特别是混合性身体练习的集体项目,其激烈竞争的过程,就象是一场场活生生成人社会的预演,参与者在与同伴的团结协作和融洽相处中,在发挥个人潜能和创造性思维活动中,通过自身的努力取得学习的进步,体验体育的精神和乐趣,从而获得一种深层次的心理成功感。心理健康水平也就越高[7]。

    2.2.3不同频度的体育活动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关系机制随着体育活动水平的提高,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逐渐增多,内啡肽的释放逐渐增多,诱发积极的思维和情感逐渐增强,心血管系统的功能逐渐增强。高浓度的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就会维持积极愉快的心境状态;高浓度的内啡肽,也促使人愉快和减少疼痛;积极的思维和情感的增强,又能抵抗消极心境的出现;心血管功能的增强,又有利于维持健康心理状态。上述足以说明,体育活动水平越高,心理健康状况越好[8,9]。

    3结论

    1) 不同频度的体育活动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具有不同的效果。

    2) 体育活动时间越长、次数越多、项目越激烈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效果越明显。以每次锻炼1小时以上,每星期锻炼3次以上,经常参加混合类项目的体育活动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效果最理想。

    参考文献:

    [1] 斯图尔特,比德尔.心理学在锻炼及与健康相关的身体活动中的应用[J].体育科学,2000,20(4):71-74.

    [2] 张力为,毛志雄.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综述)[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5,15(4):42-47.

    [3] 蒋碧艳,祝蓓里.上海市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其与体育的关系[J].心理科学,1997,(3):117.

    [4] 王树明,张静,左从现.大学生身心健康与体育锻炼的相关研究[J].体育科学,2003,23(2):18-21.

    [5] 季浏.身体锻炼心理学的研究现状和未来方向[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7,12(3):7-11.

    [6] 丁雪琴,高潮.体育运动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J].体育科学,1998,18(5):83-86.

    [7] 佟立纯.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9,11(3):23-25.

    [8] 李娜.大学生抑郁情绪与体育锻炼的干预实验[J].体育学刊,2001,8(4):32-33.

    [9] 方敏,江波.大学生心理健康与锻炼强度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02,23(3):198-200.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3:1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