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山东省民俗民问体育活动的发展特征与区域特色研究 |
范文 | 高丽 杨慧馨 吴震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历史研究等研究方法,对山东省民俗民间体育发展历史、发展特征及区域特色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山东省民俗民间体育活动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在发展过程中体现出与生产习俗、岁时节日、宗教祭祀、民族艺术等民俗事象共生共存、互融发展的特征。山东省民俗民间体育有着形式各样、层次不一的文化形态,具有浓重的区域传统文化色彩和鲜明的个性特征,其表现为:胶东武术门类种多、流传广泛;潍坊国际风筝节、泰山国际登山节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秧歌、渔民节活动个性突出、特色鲜明。 关键词:民俗民间体育;发展特征;区域特色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7)01-0046-06 山东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齐鲁大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文资源孕育了多彩多姿的民俗民间体育,如烟台螳螂拳、潍坊风筝、商河鼓子秧歌、梁山斗羊、荷泽狮舞等。这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俗民间体育活动是齐鲁民俗民间体育文化的活态载体,它以鲜明的齐鲁特色和身体活动特征深受人们喜爱,其文化内涵已成为解读齐鲁文化的特殊文本,是一笔十分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开发具有鲜明地域文化传统特色和独特风格的民俗民间体育项目,对于保护和传承山东省民俗民间体育文化,推动民俗民间体育项目的现代化发展进程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山东省民俗民间体育项目仍处于自行发展阶段,甚至一些项目正濒临失传,亟待深入挖掘、整理和利用,而基于山东省地域、民俗特点,对山东省民俗民间体育发展历史、特征以及区域特色的研究尚未见于报道。鉴于此,本文采用文献资料、历史研究等研究方法,研究分析了山东省民俗民间体育活动的发展历史、特征及其区域特色,旨在为山东省民俗民间体育活动的历史挖掘、传承保护和现代开发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参考。 1山东省民俗民间体育活动的发展历史 山东是一个经济、人文大省,地方特色文化积淀深厚,门类众多的民俗民间体育活动广为流传。据统计,目前在山东省内的民俗民间体育活动约20余种,如风筝、秋千、武术、秧歌、狮舞、斗羊等。这些活动的产生和传承是山东人民在长期的文化积累和生活创造中凝聚提炼而成的特定宗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并充分体现了区域文化信仰和价值追求。 1.1武术 山东是中华武术发祥地之一,在历史上享有盛誉。山东武术的萌芽与原始战争紧密相关,夏商时期,东夷部族不断与中原华夏民族发生战争,并进行了历史上著名的“蚩尤大战”。蚩尤大战有力地促进了剑、铠、矛、戟等金属器械的制作与擒、拿、摔、打等技击技术的发生、发展,加速了齐鲁武术的形成。蚩尤被后人奉为山东武术之始祖。春秋战国时期,齐鲁崇尚武勇,习练搏斗、角抵、射技、剑技是军事训练的重要内容。秦汉三国时期,山东各地现存的汉画像石中,记载了大量格斗、柔术、击剑的画面,反映了当时山东地区武艺的情况。魏晋南北朝时期,山东地区出现了很多习武团体,其中以泰山地区和清河地区(今山东临清、武城一带)的武艺最为著名。宋元时期民间练武十分兴盛,出现了自愿结合的练武组织。“章丘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宋史·曾巩传》)。清代山东武术较前代有巨大的发展,拳术门类种多,其中,冠县查拳、阳谷孙膑拳、济宁华拳、烟台螳螂拳等,是山东武术中最富有代表性的拳种。新中国成立后,山东省各级政府积极支持民间武术活动,先后在各地举办武术比赛和表演。当代,随着政治与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山东古老的武术运动焕发了勃勃生机,可以说,山东武术已进入全面推广发展的崭新阶段。 1.2技巧性的民俗民间体育活动 1.2.1秋千 秋千,俗称打秋千、荡秋千,是我国古代妇女、儿童喜爱的一项嬉戏活动。秋千在山东流传很久,宋朝山东籍女词人李清照在《点绛唇》中就详细地描述当时的妇女在荡秋千时的情景:“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现在山東许多地方仍流行在农历正月、清明、寒食等日打秋千的习惯。潍坊、烟台、威海等地,端午节必打秋千,即或不专门架设入秋千,儿童也要于两树间或门框上系上一小绳作小秋千来玩耍,这样,荡秋千也就成了一种深入人心的民间习俗。另外,山东潍坊旧时还流行“转秋千”和“月秋千”两种形式。 1.2.2风筝 清明节前后放风筝是山东民间比较流行的习俗。据史料记载,早在两下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工匠鲁班就曾“制木鸢以窥京城”。这可以说是山东风筝的滥觞,此后风筝在山东民间一直延续流传,清代以后以潍坊地区的扎制的风筝最为有名,这时,清明节前后放风筝也成为当地的踏春风俗。据《潍县志稿》载:“本邑每逢寒食,东门外,沙滩上,板桥横亘,河水初洋,桃李葩吐,杨柳烟含,凌空纸莺,高入云端”。到近代,潍县成了国内外闻名的风筝产地和市场。新中国建立后,潍坊风筝更加受到当地人民的珍爱和重视。从1984年起,潍坊市连续成功地举办了国际风筝节,2006年5月,潍坊风筝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3歌舞观赏类的民俗民间体育活动 1.3.1秧歌 (1)鼓子秧歌。鲁北有秧歌十多种,以鼓子秧歌为代表。鼓子秧歌流传在商河、惠民、阳信等县境内,以商河县最为普遍。其表演形式,最早由歌、舞、丑三种要素构成,是民间社会火的一种,进入20世纪40年代,这种多要素的组合形式开始解体,歌与舞发展成各自独立的表演形式。参加表演的人数最少六十人,最多可至数百人。表演形式为跑场子,跑场图有“八封阵”“力杀四门”等百余种。鼓子秧歌因组织严密,舞技道劲,场阵磅礴,被誉为“民族民间文化的奇葩”。 (2)胶州秧歌。流传在胶东半岛的秧歌有十余种,其中以胶州秧歌分布最广,流传最盛。胶州秧歌流传于胶州湾的胶县,尤以大沽河一带为最盛。每逢古历春节,胶县人民便扭起秧歌,走村串乡,庆丰收祈丰年,千百年来己成习俗。胶州秧歌,风格细腻、富合韧性、独具特色。舞蹈动作以女性最有特色,突出“拧、推、伸”的动律,富有韧性和女性曲线美。该秧歌曾多次参加全了舞蹈比赛并获奖,有些动作和韵律在全国流行。 (3)海阳大秧歌。海陽秧歌流行于胶东半岛的海阳县,是一种以秧歌为主体的社火形式。海阳大秧歌的历史,据资料可追溯到580年前的明朝初期。据凤城镇建设村赵炳书家藏《赵氏谱书》记载:“明洪熙一年,欣逢五世同堂,上赐“七叶衍祥”金额,悬匾谷旦,诸位指挥偕缙绅光临赐贺,乐舞生闻韶率其创练之秧歌,舞唱于庭,其乐融融”。清朝中期,即雍正十三年裁大嵩卫设海阳县以后,海阳秧歌活动十分盛行,秧歌成为庆贺节日不可缺少的活动内容。海阳秧歌结构严谨,表演分耍小场、跑大场。这种秧歌与鼓子秧歌、胶州秧歌齐名,被称为山东三大秧歌。 1.3.2灯舞 (1)舞龙灯。山东的舞龙灯历史悠久、形式多样。从山东沂南出土的汉画像石可以看到,早在汉代,山东已有了较完整的龙舞形式。后经近2000年的发展演化,其形式和技艺更为丰富精湛,其中以微山湖区的舞龙灯和冠县的玩龙灯活动最为壮观。山东冠县每逢正月十五,都要“出龙会”欢度元宵节,举行各种形式的“舞龙灯”活动。龙灯的扎制颇见精巧,龙灯的舞动则需要lO多个青年男女配合进行,表演分文、武场,有“卧龙”“盘龙”等套路。在微山湖区,元宵节这天家家户户都要进行挂莲花灯、蒸面灯和舞龙灯的活动。灯节晚上,夜色降临,明月初升,一帮或数帮组成的龙灯队,便来到湖边岸上舞起龙灯。 (2)舞狮。山东的舞狮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如莘县“火狮子”,是由一对火星线条构成的狮形,在紧锣密鼓声中突然跃出,场地上顿时火星四溅,硝烟弥漫。双狮追逐打斗,凶猛异常。曹县北关的“狮子”,在当地享有很高的声誉,演出时可在48张桌子组成的“高山”上做出许多高难度的技巧动作。临结束时,母狮出人意外地产下一只活泼可爱的幼狮。 1.3.3祭孔乐舞 “祭孔乐舞”是曲阜孔庙每年举行祭祀孔子仪式时的专用舞蹈。仪程有迎神、初献、亚献、终献、撤馔、送神六项。乐章有六,舞蹈有三,以三献里的祝辞(96个字)为舞谱,以“六象”表现孔子一生6个阶段。舞蹈分文舞和武舞,据考系由周代“六代舞”中的《大韶》《大武》演化而来。这种大规模的祭祖仪式,至今仍在继续。 1.3.4鼓舞 鼓类舞蹈早在汉代齐鲁地区就很盛行。纯鼓舞形式,代表性的有“抬鼓舞”“花鞭鼓”等。抬鼓舞流传在栖霞镇东北部山区,以庙后乡最为普及。抬鼓舞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又唱又舞,生动活泼。抬鼓舞的舞步借鉴八卦掌步法的运动路线,即呈“八”字形,由领舞者击鼓边为号,变换步法。每逢春节,很多村庄都办起抬鼓舞,庆贺丰收年景,活跃文化生活,深受群众欢迎。 1.4斗赛类的民俗民间体育活动 斗赛的民俗体育活动主要有斗羊和斗草两种形式。其中,以斗羊较为流行。内容最为丰富,风格最具特色的是流行于鲁西梁山县的斗羊活动。1986年春季,梁山举行了中国斗羊赛羊大会,1988年梁山成立斗羊协会,从此斗羊被列为地方特色旅游观光项目。斗草的风俗,古有不少记载,但现在仍保存于山东的并不多见,常见的是“拉巴条”和“劈手巾”两种。 1.5季节性的民俗民间体育活动 九月九日为重阳节,山东各地旧俗有在此登高的活动,据《续齐谐记》记载:汝南桓景跟随道士费长房游学,费长房告诉桓景,九月九日你家必有灾难,告诉家人各以囊系臂,登高饮菊酒,其祸就可以消除。桓景按照所说去作了,九月九日一早举家登山,晚上回来后,果然见鸡犬牛羊暴死院中。此事后来在民间到处流传,并因此沿袭成俗,登高也成为节日的主要内容。现在,一年一度的“泰山国际登节”,已是遐迩闻名的国际盛会了。 2山东省民俗民间体育活动的发展特征 从以上对山东省民俗民间体育活动的梳理与分析中,可以总结出山东省民俗民间体育活动的开展具有以下特征。 2.1新的民俗体育旅游节庆活动得以生成发展 山东的泰安、潍坊、海阳一带的民俗传承对周围各地有典型意义,可以作为山东民俗的代表。这一地区中的五岳之首泰山是历代皇帝封掸之地,潍坊风筝扎制技术以精巧别致见称于史册,海阳螳螂拳在历史上享有盛誉。风筝、登山、武术等民俗民间体育活动不仅影响当地,而且远及于国内外,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各民族普遍流行的体育项目。特别是近年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风新俗与古老的优秀民俗民间体育文化相结合,使山东的民俗民间体育活动产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潍坊“国际风筝节”、泰山“国际登山节”和海阳“国际武术节”等新的民俗体育旅游节庆活动层出不穷,得到生成发展。 2.2民俗民间体育活动在民俗事象中得以传承发展 山东省民俗民间体育活动存在于山东民俗及民俗带的广大空间。作为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与民间的风俗习惯关系密切,存在于传统生活习俗、民俗节庆、宗教信仰、祭祀礼仪等活动中,具有浓郁的传统文化色彩。当前,山东地区的民俗民间体育活动仍大体统一在民俗文化思想的框架之内,并形成为传统。其间虽历经数次改朝换代和因移民、交通、外出谋职等原因,发生地域的交流以及异民族文化的融合,但以民俗民间体育活动为载体的民俗文化传统并没有多大的改变,民俗民间体育活动的不少内容仍是以民俗文化的形式进行和发展,其中又以与生产习俗、岁时节日、宗教祭祀等民俗内容结合得更加紧密。每逢元宵灯会、泰山庙会、济南千佛山庙会、峄山会等民俗庆典中,山东各地人们常举办各类娱神又娱人的民间文艺活动,演出各类戏剧、曲艺、杂耍。这当中,狮子舞、龙灯舞、踩高跷、耍枪刀、舞花棍、扭秧歌、赶毛驴等民俗民间体育活动到处可见。民俗民间体育产生、传承、演变、发展的过程,乃是与民俗文化共同价值取向的交叉,民俗民间体育负载着的浓重的地域传统文化色彩以及丰富的齐鲁文化内涵底蕴,显示了齐鲁民俗文化发展与进步。 2.3民俗民间体育活动与民族艺术共融发展 山东省民俗民间体育活动常与民族文化艺术中的舞蹈、杂技、戏剧等表演艺术相结合,既体现健身娱乐的作用,又蕴涵丰富的艺术欣赏价值。当代,民俗民间体育与民族文化艺术共生共存、栖息相伴、互融发展的现象有目共睹。山东省各类民族文化艺术作品中留下了大量的有关民俗民间体育的记载与描写,成为研究当代区域民俗体育活动的重要题材。民俗民间体育活动的不同类型,如武术、龙狮、跑旱船、扭秧歌、踩高跷、赶毛驴等,在不同类型的民族艺术作品中都有相当的描述和展现。如鼓子秧歌、龙灯舞、祭孔乐舞、八卦舞、商羊舞等。这些民间舞蹈艺术有的与武术技术相结合,其形式多样;有的掺杂各种民俗竞技表演,诙谐风趣;还有的通过节律、鼓点与某些技巧类难度动作的结合表现人物特征,形式新鲜活泼。杂技更是与民俗民间体育活动不可分割,很多杂技表演内容本身就是民俗民间体育的独立运动项目或练习形式。如,中国传统武术的踩梅花桩技艺与山东当代首创的杂技节日——梅花庄飞叉杂技中的单叉、双叉传统技艺相结合,其形式新鲜活泼、编排新颖、技艺高难,成为具有独特艺术风格和民族特色的大型重蹬技节日,在世界杂技赛场上屡次为祖国争得荣誉。除此之外,还有剪纸、风筝、印花布等民间工艺以及民间普遍流行的儿童游戏踢毽子、跳绳、跳皮筋等。这些民间游艺以不同的内容、形式、手法、风格,反映了齐鲁人民的生活情趣和审美心态,我们也可以从中窥见当代民俗民间体育的风采。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