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根源、属性、范畴:论体质的内涵及其与健康的关系
范文

    蒯放??

    摘 要:体质是一个多维的概念,与健康有着各自的内涵,相互关系既简单又复杂。通过历史与逻辑方法的考察,以体质概念的文化根源为逻辑起点,从根源、属性和范畴三个维度关注体质的内涵问题,进一步梳理体质与健康的关系。认为体质概念根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体质是健康的前提和基础,健康是体质的追求和旨归。体质与健康既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包含关系;体质与健康可以叠加使用,但不可交换使用;“体质健康”是中文语境下符合语义与逻辑的组合词语,无需用“体能”代替“体质”。

    关键词:体质;健康;体质健康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14)05-0034-05

    Abstract:Physique is a multidimensional concept. It together with health, with their own connotations, has a simple but complicated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This paper using the history and logic method, and taking the cultural origin of physique concept as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focused on the connotation of physique from the three dimensions origin, properties and category. The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ysique and health was further analyzed. We found that physique concept originated from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physique is the premise and foundation of health, and health is the pursuit and purpose of physique. Physique and health, neither a parallel relationship, nor a inclusion relationship; Physique and health can be combined, but can not replace each other; "Physical health" is the context of Chines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semantic and logical words, do not need to use "physical ability" to substitute "physique". We should believe Chinese cultural concept of the physique.

    Key words: physique; health; physical health[HK][HT]

    “体质”一词随处可见,体质的内涵及其与健康的关系问题也常被人们热议。在体育学范围内,学者们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就体质的概念、内涵、以及体质与健康的关系展开过大讨论。体质是人体的特征还是生命活动的一种状态或能力,体质内容是否包含心理成分,这些问题至今在体育学界仍旧存在争议。甚至在当前各级学校开展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工作过程中,有人因为体测内容没有包含心理指标或部分生理生化指标而否认体质测试工作,或者对“体质健康”这一词语表达方式提出质疑。过往人们在分析体质的内涵及其与健康的关系这一问题时,常用还原的思维去分析建立在系统生命观下的体质内涵,忽视了植根于不同文化的各种概念之间的本质区别,在研究方法上犯了张冠李戴的逻辑错误。体质与健康两个概念分别产生于不同的文化系统,东西方文化差异孕育了不同的关于人体生命特征的认识思维和方法体系,以体质概念的文化根源为逻辑起点,从根源、属性和范畴三个维度关注体质的内涵问题,以其进一步梳理体质与健康的关系。

    1 体质概念的根源、属性和范畴

    1.1 体质概念的文化根源

    人类在探索自身生命现象和规律的过程中,分别以系统思想和还原思想为基础形成了两种关注生命特征的生命观。系统生命观从朴素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出发,把生命体视为一个开放的有机整体,其以中国传统医学为代表,坚持“身心一体”“形神合一”的生命观点。还原生命观以传统的机械唯物主义论为基础,认为人体是一种由简单到复杂按层级合成的组合物,以西方医学为代表,“把人体还原为基本的‘建筑砌块和基本功能来解释”[1]。系统生命观和还原生命观分别孕育于不同的文化系统并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缘由驱动下相继发展,在长期的实践积累中建立了诸如体质、健康、体能、体力等关于生命特征的基本概念。

    中国早在1300多年前就开始了体质思想的萌芽。《四库全书》收录近4 000种古籍中,经史子集各部含有体质一词的有488卷562处[2]。《灵枢·通天》《灵枢·逆顺肥瘦》及《素问·异法方宜论》《素问·血气形志》等古籍中都就体质相关内容做过系统的论述。中国传统医学堪称研究体质内涵的典范,《中医体质学说》对中医体质做了系统的论述。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内体质人类学、体育学、现代医学也相继从不同层面对体质进行深入研究,从人体系统的基本要素、结构、功能和信息去系统地关注生命特征。反观西方文明发展进程,从文艺复兴至今没有发现过基于系统观的体质思想。西方语境中类似于中文体质含义的词语有“Constitution”和“Physical Fitness”。“Constitution”通常用于表达医学中的生理状况,“Physical Fitness”或“Fitness”内在含义为“体适能”。从语义和范畴来看,体能(Physical Fitness)仅能代表体质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方面外在表现出来的一种能力,其外延远小于体质一词。

    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源的体质思想是以系统生命观去把脉生命的轨迹和内在的规律,其思维方式与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思维方式有着内在的统一性。《周易》中“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描述了宇宙物质以“分化”形式的演进过程。道家以“道”为核心,其精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强调以分化而形成的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儒家所论“礼必本于太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列而为鬼神”,认为天地、阴阳、人和鬼均是宇宙这个大母系统中的要素,注重系统和谐与整体稳定。系统生命观认为人体是一个包含若干元素的分化系统,人体的质量即体质的形成、发展、维系到衰落既与人体系统内部各要素的平衡协调有关,又与外环境协调相影响。作为生物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人体自身包含了神经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多个子系统,各子系统又分化为不同的微系统,人体系统的功能离不开各内部各要素,但不等于各要素功能的相加之和。

    系统生命观下人体是以元整体生命形式而存在,内部要素之间呈动态、非加和的有机联系,其与“体能”、“体力”等概念在文化根源和内在含义上有着本质的区别。后者以西方还原思想为基础,主张将人体从高到低按层级结构进行拆卸和分割来研究,就如笛卡尔在著名的《方法论》中所言:“把我所考察的每一个难题,都尽可能分解成细小的部分,直到可以而且适合于加以圆满解决的程度为止[3]。”还原生命观下人体是以组合式整体生命形式而存在,认为人体具有可切割性、还原性和组合性,甚至把人体当成一部机器,医师就是修理人体机器的师傅。以还原生命观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物理语言和化学语言解释了一大批生命现象和规律,甚至以物理还原的方式和切割的手段在解决人体疾病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还原生命观不能认识人体自组织性和有序性等更为深刻而复杂的生命特征,无法解释人体“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基本规律,“这种局限造成了西方医学现有模式在基本理论、治疗原理等方面的困难”[9]。过往研究中有人用还原的思维去分析孕育于系统生命观下的体质内涵,得出了“体质不包含心理元素”“主张用‘体能代替‘体质”“体质概念是西方舶来品”等诸多存在争议的结论。体质是一个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源的概念,只有回归中文语境分析体质的内涵,才能找准剖析体质属性和体质范畴的逻辑起点,树立正确的厘清体质与健康关系的比对视角。

    1.2 体质内容的基本属性

    属性是一事物区别于另外一事物的基本特征,所以分析体质属性是厘清体质与健康关系的基础。来自人类学、中医学、西医学、体育学的研究者们从各自学科视角就体质的属性问题给出了相关见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体育学同一领域内对体质属性的理解也存在不同的声音。周西宽认为“人的体质是人体各生物因素在遗传和变异的矛盾斗争中形成的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4],即体质是人体的一种状态。《体育理论》一书认为“体质包括体格、体能和适应能力几个方面”[5],把体质看作个人的一种能力。何仲恺认为“体质是逐渐形成的身心两方面相对稳定的特质”[6]。陈明达、董新光则在各自的研究中将体质定义为一种“稳定的特征”[11-12]。

    体质是一种特征还是状态、或能力,应该从中文语境中寻找答案。中国古代关于体质有不同的理解和描述,有人认为“体质是相对于疾病而言的”,也有认为“体质又是相对于身体形态而言”,明代医学家张景岳将体质以‘气质而论,清代医学家徐大椿则将‘气体、‘体质合用,近人陆晋生以‘体气相称,人们对体质含义的认识不断深入和拓展,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近代以来,不同的学科对体质作出多方面的关注,体育学重点关注人体的身高、体重、胸围等形态特征以及外在表现出来的运动能力。体质人类学不但关注人体形态特征,而且关注生理特征和生化特征。中医体质学则关注包括形体要素和心理要素在内的“形神合一”的人体生命特征。不同的学科所关注的侧重不一样,但都将体质作为人体的一种特征去进行研究分析。

    《辞海》将特征解释为“特别的征象”。《晋书》中述“王保体质丰伟”,此处体质就含有特征的意思。整句的本义为“王保独特的征象十分丰硕雄伟”,丰伟一词在此处表达是的一种“状况”或“状态”,是王保体质的一种外在表现,对王保目前体质状况起到说明作用。这种“状态”是“丰伟”的,也可以是“不丰伟”的,也可以是“亚丰伟”即一般的。而具有了丰伟体质的王保,与“不丰伟”和“亚丰伟”的人相比,就具有了比后者更加强大运动能力或从事生产工作的能力,或是抵御严寒酷暑的生命持续力。体质作为人体一种生命特征的实在性而存在,其形态、功能和心理外在表现为不同状态形式,状态的优劣性取决于体质特征维持这种状态平衡的能力。反过来,亦可以通过状态来反映一个人的能力,通过能力追踪体质特征。章楠《医门棒喝》有“治病之要,首当查人体质之内外身心的整体性”之说,表明医生在论定某人体质所出现的问题之前,首先会通过对个体里外进行整体性把握,采用“望、闻、问、切”的方式判断身体所处的状态,如同西医中经常采用量体温、看舌苔、测血压等方式,从而推断是何种能力失衡而导致状态改变,最终找出体质问题症结所在。例如人体感冒会出现“鼻塞、声嘶、咽痛、畏寒”等外在症状,其原因可能是人体在淋雨、受寒等各种外界环境变化下导致人体的防御能力和免疫能力降低,而人体的免疫能力又与脾、扁桃体以及阑尾这些免疫器官病变有关。“鼻塞”是病者感冒的外在状态,导致状态失衡的原因是人体防御能力下降,防御能力又与人体免疫器官这些实在的体质特征变化有关。足见经常感冒的人其体质的质量一般。通过以上“状态—能力——特征”的由外及里的推断过程来看,特征是体质的核心、具有本体实在性,能力是体质特征外在表现出来的一种形式,是维持状态的基本要素,能力的高低决定了状态的好坏。三者关系明确,将体质定义为一种“状态”“能力”都不确切。

    关于特征与特质的联系与区别,《辞海》中将特质解释为“特有的性质”,而将性质解释为“事物本身所具有的与他事物不同的特征”,可以看出,特质包含了特征的含义,特质和特征在大多数语境中可以互用。但是刘东海通过更为细致的研究认为“特征、特质的呼应在形式逻辑上是有区别的”[7],在形式逻辑和语言习惯上,特征是“表现出来的”,而特质是“反映出来的”,这种区别需要在下定义的时候加以注意和区分,但它们在含义上不相冲突,均反映了体质的属性。

    1.3 体质组成的基本范畴

    范畴即“类型,范围”。过去的一段时间中,关于体质范畴争议最多的是体质是否包含心理活动的问题,形成了“体质是逐渐形成的身心两方面相对稳定的特质”[6]和 “对‘体质的范畴尚包含心理因素却不敢苟同”[8]两种对立的观点。体质概念是在中国“形神合一”的生命观和“天人合一”的整体观的思想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形神合一”是生命存在的基本特征,“神生于行,行主宰于神,神依附于行,神明则行安”[9],人的生命特征既包括身体要素,又包括心理要素,两者具有高度统一性。“天人合一” 是生命存在的客观规律,人具有自然和社会双层属性,人不但要适应复杂多变的自然环境还要应对变幻莫测的社会环境,人在社会参与、角色扮演等各种人际交往中所展现的协调能力、应变能力、适应能力都是人内在高级心理活动体质特征的外在表现。人与其他生物物种主要区别在于人具有高级心理活动,“高级心理活动是人体真实存在的根据”[10]。体质包含的其他几个范畴“形态结构”“生理功能”都不是人独有的本质属性。受西方还原思想的影响,有些人将心理活动排除在中国体质思想外,这种观点是片面的,是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误读。

    体质不但包括心理活动,而且心理活动和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之间会相互作用和影响。人体生理功能的变化有一部分是在人体接触外界刺激后,通过神经系统综合、分析、判断这些高级心理活动而作出的变化,这些刺激包括视觉的、听觉的等各种图像和语言类信息。“闻声大怒”描述的是当人听到刺激类的声音后心理所产生一些错综复杂的变化,体质外在表现上呈现面红耳赤、喘粗气等状态。“心宽体胖”反映了心理活动能影响形态结构。现代医学也已经有相关论述癌症患者生命持续能力与心理是否乐观开朗有关联,说明心理活动影响着人体的生命质量。以上都反映了心理作为体质的一个范畴,在影响体质的其他元素如体质结构、体质质量和适应性方面发挥着互动的功能。

    关于体质的范畴,在过往研究中有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表达方式:

    ①体质包括体格、体能和适应能力几个方面[5]。

    ②“体质”所包含的范畴为身体的发育水平、身体的功能水平、身体素质及运动能力水平、心理的发育水平、适应能力5个方面[11]。

    ③健康素质即体质,包括躯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素质和综合素质[12]。

    以上内容基本包含了体质的范畴,但是在表述上欠妥,将体质的内容、形式和表现结果混为一谈、表述混乱,不能体现体质的基本属性和外在形式的区别。如前文在论述体质的属性问题时所述,体质是一种实在性的特征,状态是特征的外在表现,状态好与坏取决于体质维持这种平衡的能力。表述①中“适应能力”是个体机能或心理对外界的一种反应能力和协调能力,将表现出来的“力”与体质实在性的“体格、体能”并列放在一起看作体质的范畴,在表述上犯了逻辑错误。表述②中“水平”亦不是体质范畴,“水平”高还是低、好还是坏反映的都是一种状态、或一种程度,“功能水平”是人体机能活动的外在表现,并不代表体质特征,在概念中亦不能表述为体质的范畴。而表述③中“社会素质”和“综合素质”是人体机能和心理在面对各种复杂环境变化当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能力,是除躯体素质、心理素质以外的超出体质实在性的外在表现,“躯体素质”“心理素质”其内涵和外延与“社会素质”“综合素质”不具有“同一律”性,不能将这四种素质放在一起并列运用。

    我们认为,体质范畴应该包括形态、机能和心理活动三个主要方面,它们反映了人体体质的基本特征。“形态特征”外在表现为体型、姿态和发育三种能力,如果个体维持体型的能力强,就会呈现一种体型健美的状态,发育能力强则会使人体形态特征身高体壮,表现出一种体格强壮的状态。“身体机能”反映了内部器官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特征,外在表现为人体在外界环境变化下的抵抗力、应变力和适应力,以及在耐力、速度、柔韧等素养方面表现出来的跑、跳、投等能力。这些能力决定了个体不同的机能平衡水平、一般活动水平和竞技运动水平。“心理活动”反映了人在精神方面的品质和特征。外在表现为感知力、思维力、情感力、意志力、应变力,这些能力决定了人在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状态下所体现出来的状态水平,如人际交往水平、角色扮演水平、社会参与水平等。见图1。

    2 体质与健康的关系

    体质与健康的关系一直被人们热议,主要形成了以下几种观点:一是“健康内在地包含着体质,体质只是健康的一个方面”,认为健康内涵中包含体质。二是“体质一分为二就是体力和健康,健康是体质的下位概念,两者结合起来反映人的体质水平”[13],即健康包含于体质内涵之中,与第一种观点形成对立。三是基于“体质健康”这一组合词语含义,认为体质与健康可以交替使用,但是目前关于这一观点各家含糊其辞、相互引用,没有作具体的说明。有人曾在研究中将董新光在《健康素质概念的辨析——兼谈体质、身体素质与健康素质3个概念的混用与统一》一文中的观点“‘健康素质亦称体质”误读为健康可以代替体质,健康就是体质。董氏在研究中已表明观点:“如果健康素质等同于健康,这在逻辑上不通”、“健康是健康素质的理想状态”。对于健康与体质的关系及其运用问题,我们有独自的理解:

    1)健康与体质既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包含关系。体质是人体在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特质,具有客观存在的实在属性。体质包含了形态、机能和心理三个基本范畴,它们外在表现为一种身体状态,任何一个会受内外环境的影响,都会导致相关状态变化。体质的三个基本范畴相互影响,以动态结构存在,具有系统性、有机性等生态特征。关于健康,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定义为“指一种身体、心理和社会的完美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可见“健康”表达的是人体的一种状态,而且是一种“美的状态”。从体质与健康两个概念内涵中我们可以发现,人们之所以将体质看作健康,是因为两者都与形态、机能和心理存在密切关系。但体质将躯体、机能和心理呈现为一种实在性,而健康是对这三种物质所处状态的一种说明。体质既不包含健康,也不属于健康,两者之间更不是并列关系,健康只是体质一种外在表现状态之一,即美好的状态。两者属性不同,如果将其归为同一类,违背了概念的“同一律”的性质要求。

    2)体质与健康可以叠加使用,但不可交换使用。交替是替代关系,一物的存在以另一物的消失为前提,而叠加是并列关系,呈现上下、左右、前后的空间关系,两事物之间起到说明、修饰等作用。所以我们可以说一个人最近“体质很好”,而不能用健康替代体质说成“健康很好”,后者犯了语义重复的错误,但可以表达为“体质是健康的”,甚至在中文语境中简化为“体质健康”,即这个人的体质处在一个好的状态。依次类推,当体质某一方面处在不完美状态或不太完美的状态的时候,可以称体质的这种状态为“不健康”或“亚健康”。 “体质健康”不是体质与健康的简单相加,它是生命特征的一种状态,是生命力、持续力、协调力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体质是健康的前提和基础,健康是体质的追求和旨归。

    3)“体质健康”是中文语境下词语组合的惯用,无需用“体能”代替“体质”。体质和体能来源于两个不同的文化系统,两者呈现的文化内涵和所要追踪的目标都不一样,有人受西方“体能”思想的影响,片面的认为中文体质的概念过于泛化,理论中体质的概念与实践操作中的体质概念不一样。但是对体质内涵追踪溯源以及历代古人对体质一词的运用和描述可以看出,体质反映的是一种人体质量的整体观,而不仅仅是西方体能所要表达的人体适应能力和运动能力。通过对系统的整体考察,发现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以此来解决局部存在的问题,这种整体观正是中国文化、中国医学以及中文体质观所呈现的文化精髓。这

    种建立在整体基础上的系统性优势是西方文化无法比拟的。我们应该坚信中国文化中的体质观。

    3 结语

    任何一个概念只有回归语境才能展现其自身内在的真正含义,体质概念同样如此。体质是一个根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这是考量体质内涵的逻辑基础。体质既不是一种能力也不是一种状态,能力和状态只能反映体质的机能水平和外在表现。正如“健康”表达了一种状态,“体质健康”反映的是人处在一种“美的状态”,这是衡量体质质量优劣的标准,亦是人类追求生命自由的终极目标。

    [HJ1.7mm] 参考文献:

    [1]弗里乔夫·卡普拉. 转折点[M].成都: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125.

    [2]于涛,魏丕勇.“健康”语境中的“体质”概念辨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23(2):134-136.

    [3]十六至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8:110.

    [4]周西宽.体育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8:185-186.

    [5]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编写组.体育理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7:10.

    [6]何仲恺.体质的概念及其与健康的关系[J].体育科学,2002,22(2):37-38.

    [7]刘东海,夏国军.对体质概念现状及其内涵的再探讨[J].体育学刊,1999(5):83-86.

    [8]郝树源.论体质与健康的关系[J].体育学刊,2002,9(2):126-127.

    [9]王琦.中医体质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10]刘东海,夏国军,等.体质概念的内涵、外延及其综合评价——兼与何仲恺、郝树源等老师商榷[J].体育学刊,2003,10(1):14-17.

    [11]陈明达.实用体质学[M].北京: 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1.

    [12]董新光,戴俭慧,柏扣兰.健康素质概念的辨析——兼谈体质、身体素质与健康素质3个概念的混用与统一[J].体育科学,2005,25(11):72-75.

    [13]茅鹏.体质、体力、健康[J].体育与科学,1986(3):1-3.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1:1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