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难民参奥”是奥林匹克精神的发扬和创新
范文

    摘要:“难民参奥”是奥林匹克运动顺应世界发展潮流、与时俱进的内涵创新,以奥运会的全球影响力引起全世界人民对难民问题的关注和照顾。奥林匹克精神的普世性宗旨和原则是“难民参奥”的根本依据,奥林匹克运动全球化和全民化的深化是“难民参奥”的必然逻辑。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非政府组织,国际奥委会将以和平和人文关怀为旗帜,加强与联合国等合作,积极参与难民、环境、和平等问题的全球治理,使奥林匹克运动全球化在友好的环境中发展。

    关键词:难民参奥;奥运会;难民;联合国;全球治理;内涵创新

    中图分类号:G811.1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7)04-0001-07

    Abstract:"Refugees compete at Olympics" is an Olympic movement that conforms to the trend of world development, and also the connotation innovation with the times. The global influence of this initiative will raise the world's concern on refugees. The universal purpose and principle of Olympic spirit is the fundamental basis of "Refugees compete at Olympics", and the globalization of Olympic movement and the deepening of Olympic for all is an inevitable logic for the initiative. As the world's largest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 the International Olympic will take peace and humanistic care as banner, strengthen the cooperation with UN and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the governance of global issues such as refugees, environment and peace, promoting the Olympic globalization development in a friendly environment.

    Key words: "Refugees competes at Olympics"; refugees; United Nations; global governance; connotation innovation

    1“難民参奥”将翻开奥运历史新的篇章

    1.1国际奥委会宣布难民将组队参赛第31届巴西里约热内卢奥运会

    2016年3月2日,国际奥委会发表公报宣布组建难民奥林匹克运动队(英文拼写为Team of Refugee Olympic Athletes,简称“ROA”),运动队将由5至10名运动员组成,其组成人员将由国际奥委会执委会指定,选拔的标准是经联合国确认的难民身份、运动水平、个人状况和个人经历等。队员服装由国际奥委会提供,入住奥运村时将举行仪式。第31届奥运会开幕式上,难民运动队将在奥林匹克会旗引导下,排在东道国巴西队之前入场。8月5日至21日的赛会期间,该队正式出场时,包括可能的颁奖仪式,赛场将升奥林匹克会旗,奏奥林匹克会歌。此外,奥运圣火按照传统在希腊奥林匹亚点燃后,4月27日抵达雅典,希腊奥委会主席将圣火传递给叙利亚残疾难民、27岁的易卜拉欣·侯赛因,他曾是一名游泳运动员,被战火炸断小腿。在埃莱奥纳斯难民营数百难民簇拥中,他手举火炬奋力传递,高呼“希望结束所有战争,大家回到家乡享受和平”。

    去年底,国际奥委会已经确认了2名难民代表队成员,即现居德国的叙利亚难民游泳女选手马蒂尼和现居巴西的刚果难民柔道男选手米森加。2016年6月3日国际奥委会发表公报,宣布已从43名难民运动员候选人中选出10名(6男4女)组成难民奥林匹克运动队,包括5名南苏丹、2名叙利亚、2名刚果(金)和1名埃塞俄比亚难民。他们将参加田径、游泳和柔道等项目的比赛。肯尼亚著名马拉松运动员泰格拉·洛如普被任命为代表团团长,副团长由联合国难民署推荐,另有5名教练和5名随队官员。公报援引主席巴赫的话说,组成“ROA”,旨在向全球所有难民传递希望的信息,难民群体也是人类社会组成部分,并让全世界更好地了解难民危机的严重性。

    此前的2015年10月,在第70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奥林匹克休战决议的会议上,巴赫代表国际奥委会倡议,欢迎难民中的高水平运动员以个人身份前来奥运会,“尽管这些难民不代表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也无法身披任何一面国旗,也没有任何国歌为他们奏响,但是我们欢迎他们在奥林匹克的旗帜下来参加比赛,奥运会的会歌同样为他们奏响”。巴赫希望通过组织难民参赛将世界的注意力引向难民问题,同时能够向全世界的难民传递“希望的信息”。

    如今,巴赫的设想即将成为现实,难民奥林匹克运动队在里约奥运会上的出现,对于全世界数10亿热爱和关注奥林匹克运动的人们必将是极大的心灵震撼,“难民参奥”将翻开奥运历史新的篇章,其巨大影响和深远意义也将日益显现。

    1.2难民问题的由来和现状

    因天灾或人祸而流离失所、需要离开原居地的人即广义的难民。联合国确认的难民则根据联合国《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1951年)、《关于难民公约修订案》(1967年)所定义:由于种族、宗教、国籍、身为某一特定社会团体的成员、或具有某种政治见解的原因而畏惧遭受迫害并身在其本国之外,并由于这样的畏惧而不能或不愿意受该国保护的人,或者一个无国籍的人,或国家灭亡的人,并由于上述事情留在他以前经常居住国以外而现在不能、或由于上述畏惧而不愿意返回该国的人。

    难民的确认和安置由联合国难民署负责。难民署成立于1950年底,当时的主要任务是处理二战之后的欧洲难民,以苏联为首的东方国家要求把难民(无论他们愿意与否)遣返回原籍国,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则按照“一切难民都有选择的自由和权利”的标准,要求为逃离东欧国家的人提供难民保护。这种争执在1956年匈牙利事件时达到高峰,难民问题成为国际社会面临的重要难题之一。

    1959年,联合国呼吁各会员国为解决难民问题而努力,并将这年定为“国际难民年”,难民工作也开始进入南北差异造成的新的难民领域,工作重点转移到了非洲和亚洲地区。70和80年代,难民工作主要是遣返和重建计划,90年代的主要任务是帮助欧洲难民逃离冲突地区。进入21世纪后,地区性冲突与战乱升级,难民数量居高不下,“新式”难民诸如“环境难民”“气候难民”也不断涌现,难民问题已因其跨国性、流动性、交叉性特征而严重负面影响全球。

    难民问题虽然由来已久,但近一两年出现的二战以来最严重的难民潮,仍然使全世界为之震惊,并使欧洲各国顾此失彼,难以应付。尤其是2015年9月2日,叙利亚3岁幼童艾兰面朝下趴在沙滩上的遇难照片成为本次难民危机爆发以来最悲哀的画面,迅速传遍世界。据联合国发布的最新数字表明,截至2015年底,一年内经由地中海抵达欧洲的难民人数为97.3万人,另外还有3.4万人通过陆路从土耳其抵达希腊等地。由地中海偷渡欧洲的难民中,已有超过4 000人因为翻船而葬身海底。

    联合国难民署统计,至2014年底,世界范围内流离失所的难民总数已经达到5 950万人,相当于英国的人口总量,在全球人口可比排第24大国。

    2014年新增大约1 390万难民,这一数字在近4年中翻了4倍,且18岁以下儿童占2014年难民总数的51%,创下10多年来的新高。 超过53%的新增难民来自于3个国家:叙利亚、阿富汗和索马里。

    战争和冲突仍是难民问题的核心来源,尤其是叙利亚旷日持久的战争成为全球难民数量激增的主要原因。至2015年底,叙利亚已变成最大的难民来源国, 全世界平均5個难民中就有1个是叙利亚人。

    尽管上百万难民的涌入已经让一些欧洲国家不堪重负,但实际情况是全球范围内的难民大多数并不能迁移到比本国更为发达的地区,发展中国家接收了全球88%的难民。目前难民安置大体是三种方案:

    最理想的是方案一回归故土,难民安全、有尊严地自愿回到自己的祖国。但40年来,回归的数量远低于新增的难民总数。在2014年,仅有12.4万难民回国,是30年来的最低水平。

    最期望的是方案二重新安置,难民转移到同意接纳并给予永久居留权的国家。在2014年,共有26个国家接纳了总计10.5万名难民,能得到重新安置的实际上是接收国急需的人才或高端劳动力。

    最模糊的是方案三就地融入,由庇护国给予难民以公民身份。在2014年,有27个国家给予3.2万难民以公民身份。

    由此可见,构成联合国难民署“自愿遣返、重新安置、就地融合”的三大方案只能解决数千万全球难民中的一小部分,绝大多数难民不得不在难民营中艰难度日,在贫穷、疾病、无尊严的恶劣环境中生活数年甚至几十年。

    1.3从发起“难民捐助”到实现“难民参奥”的12年进程

    持续高涨的难民浪潮冲击着全球和奥林匹克运动,第28届奥运会雅典的难民营更给国际奥委会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2004年,奥运会正式介入国际难民问题,国际奥委会、联合国难民署和雅典奥组委联合发起“难民捐助”活动。捐助物非常特别,是包括一批知名奥运选手在内的运动员等共同捐助的30 000件运动服。这项活动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惊人效果,因为对于许多生活在难民营中的青少年而言,知名奥运选手们赠送的运动服具有极大的鼓舞作用,让他们和家人都感受到来自全世界的关爱。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难民捐助”活动在奥林匹克大家庭中得到更多的支持,捐助的运动服数量更是猛增至75 000件。国际奥委会委员弗雷德里克斯说:“给难民营中年轻人一件T恤衫、一顶棒球帽或一个球,就会给毫无希望的生命带来片刻欢乐。”这段话很真实地反映了“难民捐助”的意义。

    2012年伦敦奥运会时,第三次“难民捐助”活动命名为“给予便是胜利”。这次“难民捐助”送出超过100 000件运动服。国际奥委会国际关系委员会主席马奥·佩斯坎特表示“这些捐助会在难民营中产生巨大而积极的反响”。

    2015年10月,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在第70届联大正式倡议“难民参奥”,借此将世界的注意力引向难民问题,并向难民传递“希望的信息”。

    2016年1月28日,巴赫主席与希腊当地政府、难民组织、难民营进行了交谈,确定选拔一名难民参与奥运圣火在希腊境内的接力,圣火传递将途经一座雅典的难民营。巴赫在拜访雅典难民营期间,还与难民中的年轻人一起踢足球,并会见了两位有望参加奥运会射击比赛的难民选手。

    2016年3月2日,国际奥委会正式宣布组建难民奥林匹克运动队参赛奥运会。至此,历时12年的从深入难民问题直到把难民融入奥林匹克大家庭,国际奥委会经历两届主席,最终完成了奥林匹克又一项创新——“难民参奥”。

    2“难民参奥”是奥林匹克精神的承延和发扬

    2.1现代奥林匹克与古奥运一脉相承的和平与休战主题

    现代奥运会是古代奥林匹克运动的继承和发展,翻开从古奥运至今的历史可以清晰地看出,和平一直是奥林匹克运动追求的梦想。古希腊战争连绵不断,公元前9世纪,伊利斯城邦和斯巴达城邦达成“奥林匹克神圣休战”:恢复4年1次的奥林匹亚运动会,赛期停止一切军事行动,镌刻协议铭文的铁饼供放在赫拉神庙里。逢奥运年,3名头戴橄榄枝的运动员手持奥林匹克圣火火炬,奔走相告奥运会开幕喜讯,人们集聚在奥林匹亚赛场上,放弃战争,友谊竞技,欢庆节日。史载公元前776年始至公元394年罗马帝国禁止奥运会,1170年间293届奥运会,古希腊人实现了神圣休战。古奥运成为反对战争、颂扬和平的象征[1]。

    作为现代奥运会的创始人,顾拜旦把和平的理想纳入了奥林匹克运动。最能体现顾拜旦思想的《奥林匹克宪章》基本原则中明确宣告:“奥林匹克运动独自或与其他组织合作,在其职能范围内从事促进和平的活动”,“为建立一个和平而更美好的世界做出贡献”。

    然而20世纪的现代社会并不理会“神圣休战协议”,191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1916年第6届柏林奥运会流产,1920年第7届安特卫普奥运会开幕当天先举行弥撒,悼念在一战中死于战场的包括16名奥运奖牌获得者在内的32名奥运选手。开幕式上,奥运会历史上第一次放飞了象征和平的鸽子。

    1936年在柏林举行了第11届奥运会,但不久纳粹德国就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1940年第12届奥运会原计划在东京举行,也因日本正积极准备发动太平洋战争而中断。1944年第13届伦敦奥运会同样毁于二战。对于让法西斯德国和日本成为奥运会举办地,1954年在纪念现代奥林匹克运动60周年时,国际奥委会为此向全世界道歉。

    现代奥运会在随后的40年里继续为和平不懈努力。1992年第25届巴塞罗那奥运会举行年的4月,前南斯拉夫波黑地区爆发了欧洲最大规模的战争。5月底联合国对南联盟制裁。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的萨马兰奇穿梭外交,直到开幕前3天才获得安理会对于前南运动员参赛的许可。国际奥委会立即派专机接运他们按时参加各项比赛,与此同时,波黑交战双方也响应国际奥委会和联合国的倡议,在巴塞罗那奥运会期间实现了停火。现代奥林匹克休战出现了曙光。

    1993年10月25日,一只和平鸽衔着奥运五环与圣火的“奥林匹克休战标志”,出现在联合国大会的屏幕上,国际奥委会以184个国家和地区的奥委会名义向第48届联大提交草案,呼吁世界各国在每届奥运会期间和前后一周实行休战。《奥林匹克休战决议》由121个与会成员国一致通过,并宣布1994年为“国际体育和奥林匹克理想年”。其后,每届夏季和冬季奥运会主办国都会向联合国大会提交审议并通过《奥林匹克休战决议》。2015年10月,第70届联大再次通过决议,敦促各国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期间遵守奥林匹克的休战传统,停止一切战争行为。

    战争是难民问题的最主要的根源,和平与休战是解决难民问题最根本的钥匙,从坚持和平的宗旨到逐步介入难民问题,成为奥林匹克与时俱进的逻辑必然。

    2.220多年来国际奥委会与联合国在和平、休战和难民问题上的合作

    最近两年,世界上拥有超过200个成员国与地区的世界最大体育组织——国际奥委会,同拥有189个成员国的世界最大政治组织——联合国,高层交往频繁,合作密切高效,成果卓著。

    2016年4月29日上午10时,在庄严的《奥林匹克圣歌》伴奏下,一名巴西女孩手提希腊境内传递完毕的奥运火种,走进联合国日内瓦万国宫,由此开启里约奥运会巴西境内的火炬传递,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与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一起出席仪式。

    半年前,第70届联大召开主题为“体育促进和平与发展:通过体育和奥林匹克理想建立一个和平的更美好的世界”的全体会议,并一致通过2016年里约奥运会《奥林匹克休战决议》。会上,巴赫欢迎难民“在奥林匹克的旗帜下来参加比赛”。

    一年前,2014年的6月17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访问国际奥委会洛桑总部,与巴赫做出多项合作,其中包括:任命国际奥委会前主席罗格为联合国秘书长“青年难民与体育特使”,帮助青年难民通过体育运动恢复正常生活;联合国与国际奥委会共同为难民营中的运动员提供支持;在中非共和国以举办难民营和社区体育比赛的方式帮助该国恢复和平;共同前往海地为第二个“难民希望体育中心”揭幕。此前4月,联合国和国际奥委会已在纽约签署一项合作协议,双方同意共同利用体育的力量促进世界和平。

    由此上溯20年,自1993年联大第一次通过《奥林匹克休战决议》,联大已连续7次通过《休战决议》。 2000年的《联合国千年宣言》号召会员国遵守奥林匹克休战,支持通过体育和奥林匹克理想促进和平及谅解。正如2007年联大一致通过由中国提出的《休战决议》后罗格在大会上的发言:“今天,联合国大会通过奥林匹克休战决议,反映了联合国和奥林匹克运动共有的价值观。各国對决议的广泛支持既具有象征意义,也有实际作用。体育本身不能维护或实施和平,但它将为建立一个更加美好、和平的世界发挥重要作用。”

    3 “难民参奥”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创新

    3.1奥运历史上的制度创新——冬奥会、青奥会

    现代奥运会举办之初,没有冬季项目。1908 年伦敦奥运会,首次列入花样滑冰项目,到1920 年安特卫普奥运会,又增加了冰球项目,冰雪运动独特的体育韵味吸引了大批狂热的观众。1924年,国际奥委会决定巴黎举办奥运会的当年,在法国夏蒙尼单独举行一次冬季奥运会,从而在奥林匹克运动中创立了冬奥会。冬奥会最初规定与夏奥会在同年同国举行,但高纬度的特殊要求促使国际奥委会修改为与夏奥会一样要申办,并错开两年。从第1届冬奥会至今,参赛国增多5倍,运动员增长10倍,其中女运动员更猛增100倍[2]。可以认为,冬奥会的产生和发展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国际化与冬季运动自身发展相结合的成果。

    2010年8月14日,伴随着青春、快乐、活泼的“水火交融”海上开幕式,青少年奥林匹克运动会(YOG)在新加坡正式诞生。2014年,第2届青奥会在南京成功举办。奥林匹克航船在其鼎盛时刻开辟出新的航线。

    青奥会是继冬奥会之后又一项制度创新,其目的是为了在年轻一代中夯实奥林匹克基础,弘扬除竞技之外更多的教育、文化、人文等元素,提升全球年轻人的快乐与和谐。青奥会独具的5大特征:焦点对准全球青年,竞技融合文化教育,宣传借助青年大使,申办走出欧美富国和成功取决是否快乐,以及在参赛年龄、报名资格、比赛项目、赛事时间和规模、大会仪式和颁奖方面与奥运会有着本质的区分。青奥会使奥林匹克运动具有更加完整的体系、更加深邃的内涵和更加乐观的未来[3]。

    3.2奥运历史上的内涵创新——“女性参奥”“职业运动员参奥”

    在1896年举行的第1届现代奥运会上,国际奥委会严格继承古希腊传统,坚决禁止女性参赛。之后的第2、3、4届奥运会上,分别有19、8和36名女运动员参加了射箭等非正式项目比赛,国际奥委会对此态度含糊,既不禁止,也不承认。

    然而国际奥委会主席顾拜旦在“女性参奥”问题上态度十分明确。他在1912年的《奥林匹克评论》中给奥运会的定义是:“以国际主义为基础的、以忠诚为手段的、以艺术为环境的、以女性的喝彩为奖赏的、庄严的、周期性的男子体育精神展示。”1920年,顾拜旦还强烈要求将女性驱逐出奥运会赛场。

    1924年,国际奥委会巴黎第23次全会,正式通过了允许女子参加奥运会的决议,这是国际奥委会首次对“女性参奥”做出官方认可。

    此后,1934年,在国际奥委会雅典第33次全会上,滑冰、滑雪、击剑、体操、游泳、田径获准成为女子比赛项目[4]。1975年,在国际奥委会执委会罗马会议上,正式宣布“男女运动员均应得到平等对待”,这是国际奥委会第一次在理论上采取性别平等的政策声明。在其后的1981年,国际奥委会第84届全会通过了《奥林匹克宪章》的修正案,对第46条运动大项和运动小项的准入标准进行了修改。1994年,在巴黎举行的奥林匹克100周年代表大会上,《奥林匹克宪章》又做专门修改,增加了必须促进女子参加各级体育运动的条目。至此,“女性参奥”得到全面实现。

    “业余精神”现象早在古奥运时期就存在,1896年现代奥运会创立后更产生了大量现实性问题。

    在英、法语系中,“业余精神”具有“阶级身份”和“阶级意识”的十分明显的社会含义。体育“业余精神”的目的就是要把社会的下层从中上阶层的休闲体育运动中排斥出去,如船夫不能参加划船比赛,石匠不能参加举重比赛等等,“业余精神”是阶级歧视的表现。[JP]

    《奥林匹克宪章》规定:参加奥林匹克运动的权利是一项人权;奥林匹克运动不允许基于种族、宗教、政治、性别以及其他任何因素的歧视。因此,“业余精神”原则与《奥林匹克宪章》基本原则是相矛盾和相违背的。

    从1900年后的80年里,历届国际奥委会主席都对此进行了小修小补,但始终掩掩遮遮,不敢摒弃“业余”二字。

    在萨马兰奇上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的1980年,奥运会已成为世界上水平最高的体育盛会,奥运金牌也成了运动员终生的光荣和梦想。但“业余精神”不允许职业选手参赛的原则已将许多全球顶尖运动员拒之门外,这将使奥运会——“地球上最出色的表演”无法保持。基于这一现实,萨马兰奇在1981年和1990年两次主持修订《奥林匹克宪章》,终于把“业余精神”条文彻底删除。1986年卡尔加里冬奥会上的职业冰球明星、1988年汉城奥运会上的职业网球明星和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上的职业篮球明星使亿万观众欣喜若狂,充分证明“职业运动员参奥”是运动员、观众和奥运会共赢的结果。近35年来,奥运会力邀职业运动员参奥,给奥林匹克运动带来空前的繁荣。

    与冬奥会和青奥会是一项制度的创新、一个赛会的创立不同,“难民参奥”涉及的范围和內容要小,主题要单一,属于国际奥委会有关难民的体育政策概念,可与“女性参奥”和“职业运动员参奥”一样,归类于内涵创新。

    3.3创新之举本质上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全球化、全民化和“举办世界的节日”

    现代性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一步发展直至全球化社会形成的一种组织或行为模式,全球化则是现代性在全球的流动和扩张过程。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在发展壮大的同时接受现代性建构和形塑,持续形成各种具有普世性质的体育制度和运行规则,奥运会正是奥林匹克运动现代性在全球流动和扩张的体育事实。迄今为止,像奥运会能动员那么多的国家、地区和个人同时去参与和关注一项国际性活动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奥运会代表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全球化。奥运会的强大凝聚力、影响力和经济带动力不但促进了经济的全球化发展,而且奥运会彰显的现代奥林匹克精神又抚慰着经济全球化造成的心灵创伤。对于全球化给世界带来的霸权主义、国家冲突、民族仇恨、贫富分化、恐怖主义、环境破坏等等,奥林匹克体育精神和文化确实发挥了弥合创伤、慰藉心灵、消除紧张、找回信任的作用。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创立之时,顾拜旦就提出“所有的赛会、所有的国家”共同参与思想,确立了奥林匹克超国家、超民族、超阶级的全民化原则。在1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通过制度创新和内涵创新,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已创立了“团结”“公平”“平等”“非歧视”的全民化观念,体现了人类生命的价值和尊严,具有跨阶级、跨文化的全民化特征。

    让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各种文化相互理解、相互交流,这是奥林匹克运动的理想目标。奥运会已经成为这个目标的主要表现形式。每隔两年的冬、夏季奥运会举办期间休战的共识,促成各个国家和民族、不同文化和习俗,从战争、冲突中走出,在五环旗下相互竞争、相互欣赏进而相互理解,在地球上“举办世界的节日”。

    无论是制度创新的冬奥会和青奥会还是内涵创新的“女性参奥”和“职业运动员参奥”,都是奥林匹克运动全球化发展进程中顺应历史潮流、与世界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的良性结果。每一次(项)创新,都大大提升奥林匹克运动和奥运会的世界知名度和影响力,大大提升奥运会参赛运动员的人数,大大提升全球观看和关注奥运会比赛的人数。每一次(项)创新,都把奥运会“举办世界的节日”推向新的高潮,从而促使奥林匹克运动持续而稳定地全球化和全民化。可以说,现今地球上已很难找到没有被奥林匹克运动覆盖和影响到的国家、地区和人群的空白点。因此,无论从奥林匹克精神的宗旨和原则还是从奥林匹克运动的全球化和全民化,都不可能对类似世界第24人口大国的难民人群熟视无睹。关注、关怀、创造条件直至制度创新或内涵创新,都要把数千万难民纳入到奥林匹克大家庭,应该是顺理成章的结果。

    4“难民参奥”的现实意义

    4.1“难民参奥”将鼓舞世界难民自强、自立,激励生活勇气

    近30年来,尤其是2001年至今,难民危机愈演愈烈,无数人背井离乡,漂洋过海,只为寻求一块没有战乱的生存之地。国际奥委会创立“难民参奥”这项体育政策,主要目的是鼓舞生活在恶劣环境中的全世界难民自强、自立,激励生活勇气。正如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所说的:“我们想要通过欢迎ROA参加奥运会,给予全世界所有难民以希望。”为此,国际奥委会向取得奥运资格的难民运动员发放奖学金;为难民运动员设立300万美元的紧急基金,帮助他们重新得到训练机会;为难民运动员提供往返路费及居住在奥运村的费用;在奥林匹克旗帜的引领下出席开幕式。国际奥委会前主席罗格已出任联合国秘书长“青年难民与体育特使”,帮助难民通过体育运动恢复正常生活;国际奥委会与联合国已共同建设多个“难民希望体育中心”,在各地举办难民营和社区体育比赛。随着今年里约奥运会8月开幕,“难民参奥”和难民运动员在奥运会上的出色表现和所受到的狂热欢迎以及奥运会“难民捐助”的数10万件运动服,必将鼓舞世界各地的难民生活的勇气,为有尊严地生存而奋斗。

    4.2“难民参奥”将更大程度、更大范围引起全世界人民对难民的关注和照顾

    虽然数千偷渡难民因为翻船而葬身海底引起舆论哗然,虽然3岁幼童艾兰的遇难照片迅速传遍世界引发一片唏嘘之声,但相关国家的政府在对待难民的态度上大都是防范强于庇护,敷衍多于照顾;相关国家的部分民众由于自身利益受侵蚀也怨声载道。

    国际奥委会推出“难民参奥”,表达了奥林匹克运动对世界难民问题最深切的关注。由于10名难民运动员已知的个人状况和个人经历(也属选拔的条件),当“ROA”历经千难万苦踏上今年里约奥运会的那一刻起,他们的汗水与泪水,他们的成绩与骄傲,他们或悲或喜的故事,都将令地球上数10亿人百感交集。奥林匹克运动没有忘记难民,世界也不会抛下难民。“难民参奥”让全世界看到难民和难民背后深受苦难的国家和民族,并致以最深切的关怀。全世界会因此更加关注难民问题,战争与和平的主题将再度摆在全世界面前。体育和奥林匹克运动不能消灭战争,但能唤醒更多的人抵制战争,争取未来的世界和平。

    4.3“难民参奥”将有限地影响各国对难民的当前政策

    现代奥林匹克起源于欧洲的希腊,希腊和巴尔干正是这次难民潮冲击欧洲的滩头阵地。历史上,欧洲与奥林匹克的价值观趋同,但在此次难民潮冲击中,欧洲文明形象一落千丈。对政治得失的精打细算,令欧盟接纳难民的行动沦为“龟速”,欧洲价值观备受质疑。国际奥委会推出“难民参奥”以及和联合国在难民问题上的合作,在政治上影响了欧洲:欧盟准备修改《都柏林规则》、成员国把分摊难民数增至17万,英国也表示未来4年愿接收2万难民,尤其是3月欧盟与土耳其达成“一对一”转移安置已有难民的历史性协议,具有里程碑意义。“难民参奥”将有限地影响着各国尤其是欧洲对难民的当前政策。

    5“难民参奥”的局限和发展预期

    5.1难民身份的确定决定了“难民参奥”只能改变极少数难民的现状和命运

    国际奥委会“难民参奥”的遴选条件除了体育水平外,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入选的运动员必须拥有联合国认证的难民身份。“ROA”的10名难民运动员:马蒂尼(女、游泳、现居德国)以及米森加(男、柔道、现居巴西)等,都是经难民署确认的叙利亚、刚果(金)等国的难民,都已在避难国定居。简言之,能参加“难民参奥”遴选的难民运动员除了身份还是难民外,其收入、生活都已稳定,总体情况应不低于原籍国,甚至比原籍国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就像体育运动的参加者只有极少数人能有幸入选奥运会一样,能获得“难民参奥”资格的难民运动员也是极少数。绝大多数难民还在长途跋涉,忍饥挨饿,受尽折磨,生死未卜;就算已经住进难民营,其环境恶劣,生活艰辛,还是度日如年,看不到一线希望。从这种结果来说,“难民参奥”目前只能直接改变极少数难民的现状和命运,对绝大多数难民暂时还只能起到精神鼓舞的作用。

    5.2在國家利益面前,“难民参奥”对各国政府的影响极其有限

    难民危机使欧盟引以为傲的“多元一体”铭言成为空话,依据《都柏林规则》,难民应该在最初抵达国申请避难,而意大利、希腊等国不堪重负,对难民北上采取放任态度;法国围追堵截,在法、意边境大量拦截难民;马其顿则出动军队,用闪光弹和水枪驱散聚集在马、希边境的难民;匈牙利还在匈、塞边界建起“柏林墙”一样的围墙堵截难民。实际上,对于拥有5亿人口的欧洲大陆而言,即使接纳100万难民,也无非是在一个可容纳500人的大房间里多安排1个座位而已。但在各国国家利益面前,出于对异族安全隐患的恐惧,出于对政府财政的巨大压力,出于对难民安置的压力轻重不均,欧洲各国政府都摆出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冷漠面孔。此时自我标榜的价值观都弃之一旁,崇高如奥林匹克和平与人权等普世理想即便有影响,目前也是极其有限。

    5.3国际奥委会将加速与国际组织间的合作更积极介入全球治理

    苏联和东欧解体后,伴随全球化的发展加速,全球性问题也大量涌现,其特征表现在不可分割性和共同性,例如气候问题、人口问题、环境问题、南北差距问题、艾滋病问题、难民问题、国际恐怖主义问题、国际金融体制危机问题等等。对这些共同性问题,地球上任何国家无法独善其身,也无法独自解决,这一客观现实发展的产物就是全球治理[5]。

    作为全球最大的非政府组织,国际奥委会将积极寻求与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合作,介入全球治理。根本原因在于:奥林匹克运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同时,全球性问题也给世界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只有联合国、各国政府和非政府组织联合参与全球治理,才能实现全球善治,奥林匹克运动全球化才能在友好的环境中发展;而奥林匹克运动与联合国的价值观趋同,并且联合国具有很强的权威性、稳定性、自主性和综合性,因此在共同关注的和平和休战领域,全球环境、全球难民及反对国际恐怖主义等领域,都能紧密合作,取得成效。

    以和平与休战为例, 1992年在国际奥委会和联合国的《奥林匹克休战》倡议下,波黑交战双方在巴塞罗那奥运会期间首次实现了停火。此后,联合国大会已连续7次通过《奥林匹克休战决议》,现代奥林匹克休战成为全球善治的一个范例。

    以“难民参奥”实现为标志,国际奥委会正加速与联合国在全球难民问题上的合作治理,并进而推动全球治理。可以预期,国际奥委会将尽力弘扬奥林匹克文化核心价值,尤其是 “对生命、自由、正义和公平的尊重”“相互的尊重”“爱心和正直”“和平竞赛”这些普世价值观,超越宗教、意识形态、国家、种族和经济发展水平,与世界各国和人民,共同维护国际社会正常秩序,有效解决全球化问题。

    参考文献:

    [1]南乐山,等.奥林匹克运动会与礼仪的力量[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18-22.

    [2]赵晶,等.冬季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回顾与展望[J].体育文化导刊, 2013(4):48-52.

    [3]马秀梅.青年奥运会诞生溯源、特征区分和发展预期[J].体育与科学,2010(5):14-21.

    [4]常乃军,申桂芳.奥运会视域下女性角色社会化发展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10):63-69.

    [5]甘锋.论国际非政府组织参与全球治理的工具[J].社会科学家,2012(10):23-29.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9: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