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稳定同位素在鱼类耳石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 |
范文 | 谭鲁玉 摘要:耳石中不同稳定同位素在鱼类生态学研究中已成为热点。本文分别从鱼类食性分析和营养级确定、生活史探讨以及标记放流方面,介绍了稳定同位素技术在耳石中的应用与发展,以期推动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鱼类;耳石;稳定同位素 1引言 耳石是一种沉积在鱼类后脑两侧内耳膜迷路系统中的碳酸钙晶体,其钙质生长带和有机环带围绕着中心核交替形成,构成明暗交替的生长带,具有听觉和平衡定向的作用(高永华,2009)。硬骨鱼类有矢耳石、星耳石和微耳石,其中矢耳石最大,常被用作鱼类研究的理想材料。耳石因独有的特性被广泛应用,首先随耳石形成明暗交替的日周轮应用于年龄的判读;其次由于其非细胞性和代谢惰性,沉积在耳石中的矿物质不会因饥饿被重吸收,记录着鱼类个体生活过程中的生物、化学和物理环境信息,作为天然的标记物用来揭示鱼类生活史及其经历的环境变化;最后耳石样品操作简便,省时省力,成本低(熊英,2015)。 稳定性同位素是天然存在于生物体内的一种中性的、不具有放射性的同位素;具有相同质子数,但不同中子数导致其质量数不同的元素,不会随时间而衰变的元素称为稳定性同位素。自首次出现测量同位素的质谱仪以来,稳定同位素技术引起了世界各国学者的广泛关注。该技术利用同位素分馏效应,因其质量和键能的微差异,导致不同化学分子间,或同一分子但不同相之间的同位素组成不同,且具有检测快速、结果准确等特点(郑永飞,2000),被广泛应用于大气科学、地球化学、生态学以及农业方面,用以追踪元素所经历的物化反应与路径(林光辉,2010)。 2耳石稳定同位素在鱼类生态学中所解决的问题 2.1鱼类食性分析和营养级确定 传统的鱼类食性分析和营养级的确定采用的是胃含物分析法,虽然该方法比较直观,能反映瞬时的摄食情况,但工作量巨大,不能反映鱼类长期食性变化,且不能避免分辨胃含物消化吸收的难易程度所带来的实验误差(蔡德陵,2003)。而生物内碳稳定同位素的比值(δ13C)与其食物相近,在相邻营养级之间仅有<1‰的富集,可以反映生物同化吸收的物质来源;而氮稳定同位素的比值(δ15N)在相邻营养级之间具有较高的富集系数,随营养级的增加而逐渐升高,平均为3.4‰,可以反映在食物网中的营养级位置。耳石主要由碳酸钙盐结晶形成,无机矿物质含量占整个耳石的 95% 以上,δ13C是由鱼类食物内的碳和水环境里的溶解态无机碳(DIC)混合产生的,其中耳石中DIC比例约为17%~30%,而δ13C可能主要受到鱼体新陈代谢、食性和营养来源的影响;δ15N主要来源于耳石中有机物蛋白质种类和含量;因此耳石中δ13C和δ15N被应用于鱼类食性分析和营养级确定。Kirsten and Dettman(2010)研究发现随着食物链的递增,生物体内累积的δ15N与营养级存在正相关性,进一步验证耳石中的δ15N可以揭示水域生态系统中鱼类营养级位置和食物网结构。 2.2鱼类生活史 耳石中碳氧稳定同位素值具有独特的性质,蕴含大量生物学和生态学信息,反映鱼类经历的外在环境变化,其中氧同位素值长久以来被用作测量所在环境温度和盐度的指标,并应用在生物性沉积物、贝类、无脊椎动物等的古气候重建,近年也应用在鱼类研究中,追溯个体的温度变化、应用在族群辨认、迁徙路径的判断、仔稚鱼出生地、摄食场的判定,以及深海鱼深度的回推;而耳石中的碳同位素分布与水环境分布不平衡,主要与生产者、新陈代谢速率和食物来源有关,可以指示食性转换、性腺发育程度、栖息地变化以及所处纬度的高低。因此耳石中δ13 C、δ18 O可以反映鱼类经历的环境生活史,可以作为自然标记物探索鱼类种群的连通性和差异性,辨别种群空间结构。 Killingley(1983)用δ18O研究了加利福尼亚灰鲸(Eschrichtius gibbosus Erxleben)在不同海域的生活情况,随后Killingley又用δ18O和δ13 C对龟在河口区与沿海区的洄游进行了探讨。 Gao and Beamish(1999)利用大马哈鱼耳石中碳氧稳定同位素特征作为栖息地的指标,无论鱼类生活在出生地还是洄游到不同海域,来辨别鱼类种群。一些学者通过对不同海域的犬牙石鱼耳石中稳定性同位素δ13 C、δ18 O的分析,确定了5个不同海域的犬牙石鱼 (Cynoscion regalis) 出生地和资源群单元的差异,判别成功率达 60%~81%。 2.3鱼类标记放流 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是恢復渔业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开展标志-放流-回捕工作是一种极其有效的途径,也是一种研究鱼类生活史和资源评估管理的重要方法。标志放流技术可以分为标记和标志两种不同的方法,前者包括外标记(剪鳍、烙印和染色等)、天然标记(体形差异、耳石和骨骼中元素的特异性积累等)和化学标记(元素标记和荧光标记)等,不需给鱼体附加有形的标记物;后者多指用有形标记物附着在鱼体以便识别的方法,主要包括外标志(标记物附于鱼体外)、内标志(标记物植入鱼体内)和能发射无线电或超声波的遥测标志等(李胜杰,2008)。然而这些标记方法造成影响鱼类生长、对鱼类造成死亡率、标志脱标、持续时间短、回捕效果不佳及费用高等问题(张堂林,2003)。同位素标志技术作为一种兼具体内标志和体外标志的标记方法,能够做到快速大量地标记不同生活史阶段的鱼类,包括卵、仔鱼、幼鱼以及成鱼;并可以根据生活史阶段、环境因素以及实验条件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标记方式,例如注射、投喂、浸染等。与其他标志方法相比,该方法操作过程需要时间较少、成本较低;产生的标记维持时间长;能够广泛应用于鱼类的各个生活史阶段(从受精卵到成鱼),标志效果比较一致;标记过程简易便于操作,恢复过程也容易进行,对标志鱼的刺激较小。不同学者采用标记方法识别鱼类耳石稳定同位素,如通过注射法将137Ba注入鱼的亲体中,检测发现稳定同位素Ba隔代培育传递到仔稚鱼耳石。另外采用不同浓度的δ137Ba和δ86Sr对鲈鱼浸泡不同时间,观察耳石的标记效果,发现耳石出现显而易见的标记带。 3应用前景 耳石非细胞性和代谢惰性及保存时间长等特性,已备受诸多学者的青睐,若结合稳定同位素技术探讨鱼类生态学问题,其应用前景十分广泛。目前,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今后需加大投入和深入开展研究,以推动我国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发展,促进渔业资源的保护。 参考文献 [1]Gao Y W, Beamish R J. Isotopic composition of otoliths as a chemical tracer in population identification of sockeye salmon(Oncorhynchus nerka). Canadian Journal of Fisheries and Aquatic Sciences. 1999, 56: 2062-2068 [2]Killingley J S, Lutcavage M. Loggerhead turtle movements reconstructed δ18O and δ13C profiles from commensal barnacle shells. Estuarine Coastal Shelf Science, 1983, 16(3): 345-349 [3]Kirsten and Dettman. Nitrogen isotopes in otoliths reconstruct ancient trophic position. Environ Biol Fish. 2010, 89:415-425 [4]蔡德陵, 張淑芳, 张经. 天然存在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在生态系统研究中的应用[J].质谱学报, 2003, 24(3): 434 -440 [5]高永华, 李卓, 乔莉, 等. 鲤鱼耳石的拉曼及红外光谱特征研究.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09, 29(10): 2689-93 [6]李胜杰, 白俊杰. 鱼类标志技术的研究进展. 现代农业科技. 2008, 20: 224-226 [7]林光辉. 稳定同位素生态学: 先进技术推动的生态学新分支[J]. 植物生态学报, 2010, 34(2): 119 -122 [8]熊英, 李洪波, 汤建华, 等. 耳石微化学在海洋鱼类洄游类型和种群识别研究中的应用. 生命科学, 2015, 27(7): 953-959 [9]张堂林, 李钟杰, 舒少武. 鱼类标志技术的研究进展[J]. 中国水产科学,2003, 10(3): 246-253 [10]郑永飞,陈江峰. 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M].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0: 3-165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