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近三十年保安族研究综述 |
范文 | 丁志真 保安族是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综观近三十年来对保安族的学术研究并不是很多。就笔者所见,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研究内容涉及族源、文化、语言、等领域,下面予以简要介绍。 对保安族族源的研究目前没有专门学术论文,主要是集中在学术著作上。就保安族族源目前学术界的主要的观点是:保安族是以信仰伊斯兰教的色目人与蒙、藏、回、土民族长期交往,自然融合而成。杨建新认为保安族族源的一个基本的、主要的来源就是元代留居和进入东乡、保安地区的回回人和蒙古人。①迈尔苏目·马世仁《在“田野”中发现历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李德洙《保安族简史》(民族出版社,2009年)提出,保安族族源应归纳为“一主多元”,“一主”即元代信仰伊斯兰教的色目人;“多元”即保安族在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在信仰伊斯兰教色目人这个主干的基础上,又融合了回族、藏族、土族、蒙古族、汉族、撒拉族等众多的民族成分,最后形开成了保安族。 就保安族语言,相比其它方面研究成果颇丰。保安族有自己的语言无文字,保安语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保安族使用两种语言,一部分使用保安语,一部分使用汉语。陈乃雄提出保安语是我国阿尔泰语言中已知的唯一完全没有元音和谐的语言,原因恐怕正在于保安语所处的环境的特殊性。莫超、马世仁、马玉凤提出保安族语言成份的变化表明,政治因素、地域环境与民族融合对语言的影响是巨大的,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民族融合造就了语言演变的肥沃土壤,而保安语中的保汉合璧词即是民族融合的生动体现。② 任何民族的服饰都有本民族的特色存在,但是都会相应的受到环境影响,这一点在保安族服饰上的反映是明显的。马亚萍通过甘肃东乡、保安、裕固三个特有民族传统民族服饰习俗特征的一些对比分析,透视出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宗教文化、各民族间文化交流的载体。③保安族的服饰最早与蒙古族相似,如今,生活在大墩的保安族服饰已经和当地回民差不多。大墩保安族还穿一种类似阿拉伯长袍的衣服,这就他们的服饰受到环境的影响。④苏有文《保安族文化概要》中从青海同仁居住期服饰、迁居后至解放初期服饰、现代服饰、宗教活动服饰几个角度讲了保安族的服饰文化。马少青《中国保安族》认为保安族传统服饰就是这种复合型文化的缩影,既是保安族文化传统的体现,又是其生活模式的组成部分。 对保安族饮食的研究目前还没有专门学术论文,主要是集中在学术著作上。主要有迈尔苏目·马世仁《在“田野”中发现历史》、董克义《甘肃保安族史话》、苏有文《保安族文化概要》。保安族人的食物种类,也随社会的发展变革而发生变化,由于宗教信仰保安族的饮食文化既有浓郁的伊斯兰教色彩,又受其他民族的饮食文化影响,形成独特的民族特色。对保安族的饮食禁忌,种类和特色分别做了介绍的论著有:妥进荣《保安族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李德洙《中国少数民族》,马少青《中国保安族》等。 婚俗,马建春《保安人的婚俗》(《西北民族研究》,1990年第1期)、吴肃《保安族的婚礼习俗》(《西部学坛》,1994年第1期)中将早期保安人的婚俗与现今保安从的婚俗分别作了介绍,并且提出在解放后,保安族婚姻上的一些舊习俗已被人民所摈弃,但是它还是有很多自己民族的特色。丁宏通过田野调查的方法调查结果显示,当地回汉之间的通婚比率仅为3.4%,而在所有穆斯林民族之间的通婚中,选择同一教派或门宦的比率很高,同时,保安族的族内婚的比例也很高。⑤马少青《中国保安族》中提出,随着婚姻法的普及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保安族的婚姻习俗和观念形态较以往已有改变,但仍保留了保安族婚俗的主要特色。 保安族丧葬研究也没有专门的学术论文。保安族历来实行土葬,葬礼简单,但宗教气氛较浓。李德洙《中国少数民族》、马少青《中国保安族》中提出,保安族丧葬习俗严格遵循着伊斯兰教规定的“土葬”,“薄葬”和“速葬”的原则。并就保安族的上坟目的作了简要介绍。在马少青《保安族文化形态与古籍文存》、丁宏《回族、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民族关系研究》、苏有文《保安族文化概要》对于保安族的丧葬特点及禁忌也作了介绍。 保安族“花儿”是保安族按自己民族的性格和审美观点改造加工了的河州“花儿”。既然说“花儿”是保安族的百科全书,那么它必定反映了保安族人民的方方面面,因此说“花儿”的演唱综合反映了保安族的文化形态。张智勇、宁梅《略论保安族花儿中的口头程式》(《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丁宏《回族、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民族关系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李德洙《保安族简史》(民族出版社,2009年)、马少青《保安族》(民族出版社,1996年)就保安族花儿的口头程式而言,在构形程式的格律方面,我们主要从花儿歌词中的句式、押韵、衬词、衬句等方面归纳和分析;在内容程式的传统主题单元方面,我们将从保安族的“爱情花儿”,反映保安族人独特生活的社会生活花儿入手,来揭示其具有传统主题内容方面的程式。 提到保安族的手工业,自然要提到“保安腰刀”。“保安腰刀”是保安人在大河家这块昔日杂草滋生的荒草野滩上创造的文明。抢救保安腰刀手工制做技艺,是丰富保安族的文化,保护文化遗产,提高民族文化软实力,重要举措。 综观三十年来保安族研究,在族源、文化、语言、教育等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仍存在着一些缺憾,需要我们加以关注。 注释 ①杨建新:《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史》,民族出版社,2003年。 ②莫超、马世仁、马玉凤《保安语中的保汉合璧词与非汉语借词》,《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 ③马亚萍《由东乡、保安、裕固族的传统民族服饰特征透视服饰文化的内涵》,《西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④杜鲜、彭清深《保安族——积石山下的新居民》,《印象》,2007年。 ⑤丁宏《回族、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民族关系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