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学生话题演讲写作问题初探
范文

    薛 惠

    话题演讲是学生课外活动、竞赛的重头戏。确实,作为检查语文素养和能力的一大手段,演讲已成为语文教师课内课外辅导的重要任务。笔者在参与辅导、比赛评定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在话题演讲写作中存在不少问题,下面试作分析。

    一、缺少鲜明独到的主题。大多数学生拿到话题后,没有考虑在这个话题下我最想说的是什么、我的这个观点是否独特、是否有足够的吸引力和足够的论据支持等等,而是凭直观印象和大众的心理定势说话,这难免浮于表面,流为泛泛之谈。如“红色记忆”这样的话题,很多学生在观题不久后就立论了,基本上都是说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说革命者的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等。这当然不错,但能不能另辟蹊径呢?有一个学生以“信仰的光辉”为题,写到了理想的价值、信仰的重要,探讨当今时代人的追求与红色年代的差异,其精神世界的迷惘以及红色记忆给人的启示等。从这一点来说,他的立意显得高超脱俗、振聋发聩。

    二、缺少针对性和现实感。话题演讲的本身决定了其相关素材的丰富性,一般的演讲话题都可找到很多的事实和理论依据,所以不少学生也总爱用名人大家的事例或名言警句,但比起一味地引经据典,我们往往更容易被平凡真实的“这一个”所打动。如“诚信”的话题演讲,有不少学生作了充分准备,从商鞅的立木为信说到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从言必信、行必果说到车无辕不行、人无信不立,林林总总,而现今社会诚信问题、自己切身的感受却匆匆带过,或者是语焉不详。这样的演讲稿看似纵横四方、驰骋古今、目光远大,但事实上却因为缺少针对性、时代感,容易让人感到疲乏、厌倦。所以,作为话题演讲,如果只局限于“古今中外”的“粘贴”,那是吃力不讨好的。毕竟,我们听演讲更多的是想从中汲取正确的、积极向上的理念,激发生活的热情,更好地把握“现在”,而不只是回顾过去。所以在考虑选择材料时,听众的切身利益、心态、现实生活的实际需要等始终要放到首位。同时,不仅在观点的论述上,就是在行文中的有些交代上,也要多关注与现实生活实际的关联,以形成自然贴切的切入点。如“诚信”话题演讲中有学生在开头写道:“曾有外国学者声称,中国人普遍缺乏诚信。作为一个中国人,当听到外国人对我们中国人的如此评价,你是气愤呢还是无奈,亦或是一声长叹?当有些国人在议论外国人傻时,我们又听出了什么?到底是外国人真傻还是我们的诚信出了问题却又自诩聪明呢?”这样的开头能引人思索,发人深省,缘于其触及了诚信问题的恶化现实和严峻形势。又如“感恩”话题中有学生写道:“昨天是感恩节,这是美国、加拿大人的盛大节日,但‘感恩的生活理念却早已深入世界各地人们的心中。感恩,也是现在我站在这里的心情,感谢老师同学的支持,感谢学校给予的机会,感谢现在在场的各位领导、老师的关注。”这样的语句,既解了“感恩”之题意,又让听众感受到其现实意义,同时也觉得自然亲切。

    三、缺少“节奏”和“亮点”。演讲的吸引力莫过于演讲者思想火花的闪现,如果缺少足够鲜明、个性的思想,而是套话、空话连篇,人云亦云,那么再迷人的嗓音、再亮丽的外表和折服人的风度也无济于事。而这思想的火花除了立意外,还要依靠表达时的层次展现,语言力量的调度搭配,即所谓“节奏”感。人的听觉是容易疲劳的,故事有情节的吸引,演讲不是讲故事,靠的是内在的思想的逻辑力量,不断推进的认知、领悟。要扣住听众的心弦往往要求在七八句话内必须有个“吸引点”、“亮点”,否则,听众很容易“神思外逸”,走神了。这些“亮点”是什么呢?也就是在具体行文时需要把握的一些技巧,如来个设问,添个悬念,作个形象比喻或鲜明对比,或掷地有声果断立论,或是对常理的推陈出新,亦或一个小故事的穿插、声情并茂吟诵几句自拟诗句等等。总之,是为了让听众自始至终地投入于你的演讲,聚精会神不旁骛。如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中,“有业之必要”、“要敬业”、“要乐业”三个层次层层铺排开来,道理环环相扣,讲得透彻而令人信服。演讲中不时用到设问,让人不由地随他思路一路走去:“倘若有人问我:‘百行什么为先?万恶什么为首?”“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为什么呢?”等等。可以说,这些话既构成了演讲的节奏,又形成了演讲的亮点。另外,梁启超在演讲中讲到的唐朝名僧百丈禅师的言行相顾“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饭”的小故事、引用的英法国民性的有趣比较、孔子庄子等人的旷世名言等,也无不成为演讲成功的一个个亮点。学生话题演讲缺少“节奏”和“亮点”,这主要还是他们对演讲主题研究不深所致,对“理”的解剖功夫做得还不够。同时,对演讲技巧的运用也还不够熟练。这些都需要平时多写多练多琢磨。

    四、缺少语言的“诗味”和“情味”。很多学生明白演讲要“晓以理”、“动以情”,但在演讲写作时却往往把它等同于一般议论文了。演讲是让人听的,文章是让人看的,“听”和“看”是不同的,看可以有看者的体会、琢磨,甚至可以返回重观,但口头表达的演讲就不行了,它是转瞬即逝的。因此,作为演讲,理要直接、鲜明,证明要有力,往往无需太多的逻辑推理过程,听众更多的是打动于你在直观明了的“理”之余的情的渗透,例证的生动有力。因此,语言表达的形式上就要有浓厚的诗情的渲染,比如讲究对偶、排比、比喻、反复、呼告等的手法的运用,以求鼓动、感染听众。对此最典范的莫过于美国著名的黑人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讲了。如果他在林肯纪念堂前只是那种坐而论道式的、不瘟不火、不痛不痒地讲道理,那么世界演讲史上也就不会有这样的不朽名篇了。但是马丁·路德·金以他炽热的情感,运用大量的反复、排比、比喻手法,使得演讲语言的“诗情”与对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的猛烈抨击水乳交融,演绎出对自由平等不懈追求的壮丽诗篇。学生在朗读这篇演讲稿时总是热情澎湃、激情难抑,这正是“诗味”、“情味”语言所产生的魅力。当然学生演讲写作中也有运用较好的,如有位学生在“我与奥运”的话题演讲中这样收结:“‘你我大家齐努力,绿色中国迎奥运,这正是:年年岁岁人不同,岁岁年年绿相似。愿奥运永绿,愿中国永绿,愿地球永绿。”结合前面绿色奥运的论说,文势流转而下,一气呵成地抒发出他的坚定信念,也是我们中国人的铮铮誓言。

    五、缺少对事例详略的恰当处理。事例的详略处理应依据对应中心、突出演讲重点的要求,该详则详,该略则略。对于一些人们较为熟悉的事例,三言两语即可点题明意的,没有必要细述,烦琐述说只会使得听众心思游离,产生倦怠感。运用事例多是要借事实打动人,让人明理,那些显而易见的事实及道理确实不需多说。第二种情况是有时则非详不可。如果你是要借事例中的具体或特别的情况、某个细节、某个环节、事情背景等来说明观点,那么这时就需要细述了。如台湾一位演讲家、校长高震东的《天下兴亡我的责任》中说到他的一个故事就较为详尽:一次师生共同旅行,为避风雨冲进一个草棚,而在风雨侵袭下草棚要倒塌了,同学们想尽办法扶住它,不让房子倒塌。高震东在具体生动地描述以后说道:“在这种状况下,我很有感慨,同学们,你们说是我们需要房子呢,还是房子需要我们呢?我看是我们需要这座房子。这座房子就是我们的国家,再破再烂是我们的家,再穷再破是我们的家,我们要爱她!”很显然,在这里,作者为了让在座的学生领会他的关于“爱国是每一位学子的责任”这个主旨,用他亲身经历的事例来做形象贴切的比喻。道理因了这样的例说,当然就通俗易懂了,而感受也会很深刻。而这个例子中的背景、具体情形如不说详细又怎能形象清晰地阐明作者的本意呢?

    六、缺少“响亮”“有韵味”的标题。不少学生在话题演讲中,没能给自己的演讲加个漂亮精彩的题目,不少标题失之于笼统、平淡、直白、啰嗦等。和演讲本身的特性一样,标题在切合内容、概括准确的基础上要能表达自己的鲜明态度、立场,要有感召力,要有情意性、艺术性,在与演讲风格一致的情况下,标题的遣词造句能运用一定修辞方法、表现手法的当然更好。还举“诚信”的话题演讲为例,同样立意的三个学生的标题分别是“诚信”、“让诚信人人拥有”、“诚信,归来——”,很显然,第三个标题要优于前两个。第一个直接以话题命题,缺少明确的意旨体现;第二个虽意旨明了,但失之于直白;第三个则在表意之余,彰显了强烈的对社会诚信缺失的忧虑以及呼唤诚信回归的愿望,呼告修辞的运用使得标题简洁而清晰,意韵深长。

    上述六个方面是学生在话题演讲写作中常见的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有很大的原因是没有考虑现场演讲效果的需要,尤其是听众的心理需求。所以,要想写好演讲稿,往往需要多做修改,可以通过模拟情境演讲来确认修改的方向及内容,当然也就会克服上述的演讲稿存在的问题。最后,演讲毕竟有讲有演,关于其语音、表情、手势、体态、着装等方面的问题这里姑且不谈,只就文稿写作而论。

    (作者单位:靖江市职业教育中心校)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3:3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