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小说的情节艺术浅探
范文

    我们如果把小说的创作比喻为一条浩瀚无垠的天河,那么小说的情节就是这天河里闪闪发光的星星。在天河里,其实每一颗看上去小小的星斗都比太阳还要大,它们放射出的光芒要比太阳更加强烈。然而这些星斗毕竟距离我们太遥远,导致我们常常忽视它们。情节之余,往往会遭遇如此境遇,它为成就小说付出了辛劳犹如恒河沙数,但是却沦为不堪忍受的尴尬境地。大凡阅读小说的人,多半看重的是作品内涵的思想性,或者看中的是人物塑造的成功与否,唯独没有多少人愿意给与小说的情节一些青睐。其实,情节、人物和环境是小说的三大要素,它们制约和掌握着小说的全部。而我们的高中语文小说教学要立足于“小说家的活动”,立足于作家讲述故事的艺术本源。本文就情节类小说的情节的“宕开和延宕”、高潮的“凸起和迭起”以及故事的“结果和因果”三个角度来探究小说情节的秘密。

    一、小说情节的“宕开和延宕”

    宕开。在小说情节的逐步推进过程中,作者往往不经意的宕开一下,从小说的“故事”走向“非故事”,这些“非故事”会涉及当小说中的一些景物、时间。它们使故事在激荡的涌流中得到缓冲,给读者一个回神的机会,使得整个故事富有张力和弹性。例如《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场景的宕开”实在是情节小说宕开的经典。在“我”努力搞清“我在哪里”“我在哪里受了伤”的整个主旋律中,作者有意无意的通过“我”的听觉,宕开逼疯,用很多笔墨渲染了炮声,和战场进行了远距离对接。这样的宕开,有力的还原了“我”受伤的原因和背景,同时凸显了“我”扭曲的心灵,把故事的宽度加以延伸,把读者的视野引向了作品深处。

    在鲁迅小说《阿Q正传》中,“评论的宕开”也是十分精彩的。阿Q被小尼姑骂作“断子绝孙”,这就把阿Q应该有一个女人的愿望点燃,在这个时候鲁迅感慨道:“中国的男人,本来大都可以做圣贤,可惜全被女人毁掉了。”鲁迅作为我国近代的小说家,在这个时刻暂时中断故事的情节,跳出故事本身,抒发出自己的议论,和读者进行对话,借此来揭示阿Q行为的国民性和典型性,彰显了整篇小说的“正传”性。

    “宕开”往往是为了更好的拉回故事的情节。《故乡》中“人物的宕开”正彰显了这个意思。我们先来阅读母亲和儿子对话的安排:“你休息一两天,去百旺亲戚本家一回,我们便可以走了,”母亲说。“是的。”“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回面。”在这段对话中,母亲首先是提到母亲本家,在小说中就像一朵小小的浪花,慢慢宕开;然后闰土慢慢地在小说中出场,和这里的人物宕开完全吻合,一点突兀之感也没给读者留下,好像顺水推舟一样,自然而然。

    總之,宕开的“非故事”不但能增加小说情节的厚度和宽度,还能使小说的情节更加饱满,富有张力和韧性。但是延宕则是别具另一番艺术风味。

    延宕。延宕是拉长了故事的前奏,把故事的高潮故意拖延,借此减缓故事的节奏,增加故事的内涵,激发读者的兴趣。在四大名著《西游记》这篇小说中延宕的例子有很多:妖怪在捉到唐僧的时候,不是立即吃掉,而是欢呼雀跃,忘乎所以,有时候还要洗净了再吃,等着把猪八戒和沙增孙悟空都抓起来再吃;还有的等哪位妖怪一起来吃,结果最后机关算尽,不但没有吃成,还差点误了自己的性命。这样的延宕,往往是作家故弄玄虚,强化了故事的前奏,细化了故事的情节,故事的高潮故意拖延,遮蔽了作者的价值取向,借助故事的延宕激起读者的阅读期待,吊起读者的胃口,两者的反差越大,故事的艺术效果越明显。

    再如《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宝黛初见”的延宕艺术也是精彩至极。三生石畔,业定天缘;浇灌之恩,还泪之愿;天上人间,两两相欠。一声“宝玉来了!”本来应该是四目相对,触电惊雷,但是令我们没有想到的是双方哑然,失声惊道:“呀!原来你在这里!”可是作者恰恰在这个故事情节的制高点上,缓下笔来,故事延宕,转而对宝玉来的一段慢条斯理的描写,让宝玉为贾母请安,接着又用《西江月》二词批宝玉……,经过一番周折后,才有贾母的“你还不快去见你妹妹”的指令。其实,这样的宕开拖延之处,正是作家的独具匠心之处,强化了人物的朦胧迷离之处和读者的阅读期待之感。

    二、小说情节的“凸起和迭起”

    凸起。情节类小说总是从四平八稳的叙述中展开的,但是现在也有一些经典小说的开头突破了“四平八稳”,借助“凸起”开篇,更加吸引人们的眼球。例如鲁迅的《祝福》这篇小说中,先是一段平稳的叙述,让读者沉浸在温馨祥和的祝福声中;突然四叔的“高声”打破了这个温馨祥和的祝福氛围,把祥林嫂一步步推向了死亡,小说的高潮也就骤然凸起。在小说《最后一课》中,“最后一课”到来,同样是那么突兀,让读者一点心理准备也没有,作家就把主人公小弗朗士一下子推向了“蒙”“晕”“傻”的状态,打破了人物固有的惯性思维,扰乱了人物心理的固有网格,把人物个性的多层错位一步步拉开,进而催生了故事情节的“早熟”,让文中的主人公一下子尊重老师了,瞬间热爱自己的国家了。所有这些故事情节的陡转,都造成了小说情节的高潮迭起,人物的陡变,令读者惊诧,人物情感的冲击令读者防不胜防,默然哑然,起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迭起。海德格尔曾经说过:“哲学的本质就是令人惊异的东西。”在小说《变色龙》一文中,作家围绕“狗的主人”的五次变换,通过奥楚蔑洛夫的惊异变化,深刻剖析了这篇小说情节的“五次递增”。故事开始的时候,主人公奥楚蔑洛夫不知道狗的主人是谁的情况下,就义正言辞地说到:“要拿点颜色出来管管不遵守‘法律的老爷们了!”当主人公奥楚蔑洛夫听到狗的主人是将军的时候,开始震怒恐惧到:“叶尔德林,把我身上的大衣脱下来。……天好热!”当奥楚蔑洛夫又听到有人说狗的主人不是将军的时候,就显示出自己的公平和正义道:“你,赫留金,受了苦,这件事不能放过不管。”小说的主人公又一次判定狗的主人是将军的时候,心虚无耻道:“嗯……叶尔德林,给我穿上大衣吧……好像起风了。……怪冷的。”奥楚蔑洛夫第四次听到狗的主人不是将军的时候,就专横跋扈地说道:“这是条野狗!用不着白费功夫说空话了。……弄死它算了。”当奥楚蔑洛夫最后确认这条狗的主人是将军的哥哥的时候,立刻阿谀奉承道:“这小狗还不错,怪伶俐的,一口就咬破了这家伙的手指头……好一条小狗……。”这一层层递增的独幕剧,故事情节的发展完全是由对话向前推动的,真可谓意外频发,高潮迭起,精彩不断。这样的荒谬绝伦、洋相百出、极具讽刺色彩的喜剧和闹剧,借助五次情节的递增,高潮迭起的艺术魅力不断展现,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篇情节性小说也因此享誉世界文坛,经久不衰。

    三、小说情节的结果和因果

    我们在进行情节类小说阅读的时候,高中学生往往重在关注故事的结果如何。其实,小说的情节就是一个“果”,一个“结”和一个“解”。“结”就是为故事打一个结,“解”就是把故事的“结”慢慢打开。所以,作为高中学生在阅读小说的时候要关注“果”的二重性:事件的“结果”和导致结果的“因果”。“结果”是故事发展的必然,“因果”是故事发展的原因所在。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欣赏小说结果的多样性,鉴赏小说结果的因果性,这是当今小说教学的追求所在。

    结果。小说的结果形式有很多种。有的人总结出鲁迅的小说大概有六种:《阿Q正传》是以大团圆为结果;《孔乙己》是以谜团未解开为结果;《社戏》以诗意的语言和形式为结果;《故乡》和《药》以人们的希望为结果;《祝福》以死亡为结果;《狂人日记》以宣言为结果。欧·亨利的小说也离不开“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结果,各具特色,同中存异。《麦琪的礼物》这篇小说的结尾是瞬间的“双重落空”和永久的“雙向落实”,充分体现了实用主义价值和审美价值矛盾的和谐统一。我们在实际的高中情节小说教学中,要善于启发学生在阅读中寻找差异,善于抓住小说的矛盾之处;同中存异,总结小说的规律;开启高中学生小说阅读的奇妙路径,培养学生在小说阅读中辨别是非的能力。

    因果。小说的情节是具有一定因果性的故事。我们的高中小说教学应该立足于“结果”,探究分析其“因果”;追寻小说的线索,挖掘小说的伏笔,梳理小说的脉络,探究故事的走向,揭开小说的因果密码,进一步诠释小说的艺术架构。毕飞宇老师在讲解《阿Q正传》这一小说的结尾时采用了逆推法,解读了大文豪鲁迅先生为什么让小尼姑那样恶毒的骂阿Q断子绝孙。在毕老师的层层追问、步步推理下,梳理如下因果:“阿Q被处死——替罪羊——做过盗贼——生计问题——找不到工作——没人敢用他——生活作风有问题——想和吴妈困觉——想要个孩子——小尼姑骂阿Q断子绝孙。”阿Q被处死是这篇小说的最终结果,阿Q被处死的直接原因是什么?他为什么做了替罪羊……毕老师层层追问,找出其中的原因。可以看出,每一个教学的环节都暗藏着大文豪鲁迅的构思,都折射出生活的因果联系,都透视出了人物的本性。

    在情节类小说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关注情节的宕开和延宕、探究故事情节的凸起和迭起、推导情节的结果和因果,探秘小说的情节密码,走进作家的内心世界,体验作家的一种独特的人生感悟,追求小说阅读和教学的最佳价值。

    丁乃红,江苏省灌云县第一中学教师。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9:2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