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语文考试是场“鸿门宴” |
范文 | 摘要:语文高考试卷具有选拔性与引领性,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还必须顾及到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对人文素养的强化、对现实生活的观察与思考。一道道具体的考题,无论是基础知识、阅读理解,还是作文,都由此及彼地告诉我们语文应该如何学、高考应该如何考。 关键词:语文考试;基础知识;核心素养 语文考试的功效说起来也不复杂,诸如为高校选拔合适的人才,引导社会、家长、老师,特别是学生能够重视语文学习等。我们不妨将语文考试看作是一场“鸿门宴”。这“鸿门宴”里要说有什么阴谋那倒不是,但其间还是有“谋”的,智商情商的博弈,知识向能力的传递,都有相当的咬合度。意料之中与意料之外的感叹与惊喜都让我们欲罢不能。 语文考试既要考查本学科的知识要点,又要有效打通现实生活与语文考试的通道,还要在强调语文素养的同时兼顾人格素养、科学素养等等的考查与甄别。这场“鸿门宴”里也注定会波澜起伏。 傳统永远是暖人的小棉袄。尽管样式需要改进,但它的温暖质感我们永远需要。语文考试必然要考查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与感悟。试题中对文化常识的考查就是明确的导向,“姻亲”是什么意思可能不是所有学生都明晓的,“献丑”是说别人还是说自己的,也是需要搞清楚的。现实中的语言表达,特别是网络语言已经是碎片化了,要想在碎片化的语言表达中还留存有传统文化的含蓄与优美真的需要我们高度留意。稍不注意,粗俗就会是现代语言病。 名句名篇中的五句默写,《观沧海》中的两句与《阿房宫赋》中的三句,在今年的试题中看似死板偏难,但也给我们传递出一个信号:对名句名篇的背诵默写就要老老实实。在备考中,我们总是要寻找那些似乎适合考试的句子,什么有哲理的、艺术性强的、带有人格力量的等等。投机性的背诵说到底还是偏离了我们对传统继承的路径。 对文言文的句读能力的考查是全国卷的创新之处,这当然也是守正基础上的创新。对多数阅读文言的人来说,只要句读明了的话,其大意是能够掌握的。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往年的四句只考查到4个成语,而今年通过编组则考查了6个成语,这绝对不只是增加了数量的问题,而是一个明确的导向,那就是对成语必须高度重视。其实,我们平时许多啰嗦的表达只要用一个成语就可以概括的。成语之妙能够掌握,语言表达不会差哪去。 既然是考试,那就必须要落实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对语文基础的考查自然应该是重中之重。 阅读理解是重头戏,因为这是语文考试的看家套路。毕竟,阅读理解能力有了,那么思辨能力、创新能力都会随之而来。今年的考试,古典诗词阅读理解、文言文阅读理解一如既往。文言文重在翻译这是应该的,而古典诗歌侧重于对重点句的理解更是可圈可点的。 阅读理解可以大致理解,也必须精准理解。这与平时阅读中的泛读与精读是对接的。五选二的考查形式别具一格,除了让考查的面更广之外,更能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论述类文本阅读其实就是考查学生快速阅读理解的能力,能够通过选择性题型来梳理文本中的有效信息,这种眼光与定力是语文学习必须要具备的。文学类文本(小说)阅读,也设置了五选二的题型,明显是让学生在更宽的范围内概括文本内核。而实用类文本阅读更是翻天之变,将四则材料综合起来理解,这样能让学生脑子动起来,有效避免了应试的弊端。 这场考试中的图文转换,既是材料之一,也在答案中设置了图表形式让学生选择,是真正意义上的转换。 语文是用来交流的。那么语文的这一功能落实在考试层面上怎么办?应该说语文考试一个最大的遗憾就是缺少了口语考查。 第20小题的三处填空,是考查学生语意完整与逻辑严密的。三个空白处都必须顾及前前后后的关联,抓住几处转折词理解起来难度不大。第21小题的推断由于有第一小句的例子导引,学生也不难找到材料中的另外两处说法绝对之处,“必将”与“一定”的说法与“只有——才”都是一样的。 今年的考题中,作文也是关乎交流的。 作为高考考生,怎样让外国的青年人了解中国,说好中国故事就很有必要了。12个关键词几乎囊括了当今中国的方方面面。考生要设法在所选择的三个关键词中进行组合,将其中的中国元素用别人能够接受的话语体系表达出来。这是今年作文最困难的地方。 在中国大步走向世界舞台的时候,我们一定要考虑到如何让原本在舞台上的人能够理解我们并悦纳我们。这种交流能力是何等重要。今年的作文题最为成功的一点就在于通过作文,让学生有国际视野。青年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他们有了与国际交流的素养,那么中国的强大就是世界的幸运。作文中要求是要向外国的青年介绍中国,让外国的青年读懂中国,其深意也在于通过交流,让中国的未来更有希望。 语文,自然不只是语文知识体系本身,语文的魅力更多地体现在它肩负着社会责任与道德评价。 就“气候正义”而言,是概念,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人与自然怎样和谐相处,今天怎样做才能够让未来更美好,这是现代人必须面对的尖锐选择。中国参与的广度与深度在一定意义上影响着世界的格局。这方面的责任,作为当代青年理应担当。 道德从来就不是抽象的,而是真切的素养。小说文本中的那个说蒙语的人,在那么恶劣的环境里看到了钢架屋,在屋里人的心灵与身体抵抗后,还是跌撞着进入屋内了。这个人是暂时感觉安全了,而屋里更多的人因为有西瓜而缓释了那痛苦不堪的带有死亡气息的“渴”。 帮助别人也就是救了自己在这里真的不是一句套话。 语文考试其要义在于要让学生能够为未来做好准备。学生特别需要知道如何合作、如何达成共识,因为所有的复杂问题都没有办法靠一个人去解决。这一点在作文中体现得最为充分。学生的观察力、思辨力都是走向未来的通行证。 高考作文要求考生选取三个关键词进行串联。怎么选,考生需要仔细掂量,不能一味追求时尚,追求热点,而要切合自身对现实的观察与思考。就学生而言,毕竟认知能力有限,不可能将所有热点都看得明明白白。再高大上的主题如果自己不能有效把握,无话可说,或者勉强来说,是说不好,说不深,说不透的。所以,这里面就有一个选择的问题,那就是一定要选择自己平时有思考的,能把握住的,有材料可以支撑的。 作文本身的素养能不能强化呢?如果把作文当成了时政的传声筒,那是失败的考试。今年的作文题则是将两者有机统一起来了。就作文能力而言,是要考虑如下几个层面的: 1.三个关键词选择之后的协调与关联特别重要,有的考生可能勾选三个不难,而要真将三个关键词进行有机整合的时候,发现粘接点难找,粘接度不牢,这就是作文能力本身的问题了。考查学生的思辨力、观察力之后,再考查他们组织材料的能力,完全是语文(作文)教学所要承担的要义。 2.外国青年人喜欢什么样的语言风格,是作文表达风格的基调才对。如果死板地讲道理,那效果就没了。语言风格必须是新潮的、幽默的,才能生动地讲好中国故事。 3.切入的每一个关键词内核都有其相关的专业知识,这要求考生不能一味说热闹话,一定要说内行话。越是内行就越是专业,就越能把故事说明白,说透彻。这也就是前面强调的一定要选取自己熟悉的能够有效把握的关键词来说。 总之,语文考试的这场“鸿门宴”,有预设,更有生成。发挥好不是陷阱,而是大舞台。 作者简介:唐金龙(1963—),男,安徽合肥巢湖市柘皋中学正高级教师,安徽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主研方向为教育教学写作、阅读指导、写作指导。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