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高中碎片化阅读现状及改进策略 |
范文 | 摘要:学生的阅读呈现碎片化,致使其知识积累零散、思维品质不高。通过分析碎片化阅读的表现,针对培养学生整体逻辑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进行主题式阅读、强化学生知识网络的构建提出了三个改进策略。 关键词:碎片化;阅读;改进策略 由于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教师既希望学生获得鲜活的素材,又不想让学生在阅读上花费太多的时间,所以就急功近利地让学生进行碎片化阅读。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碎片化阅读的弊端以及改进的策略。 一、碎片化阅读的弊端 (一)阅读信息的表层化 由于碎片化阅读讲究的是“多、快、好、省”,所以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往往接收的是表层化的信息。学生只能记住素材的表层含义,不能深入文本内部去理清材料的内涵。在高考试卷里更多的是对学生概括能力和深度思考能力的考查。所以,学生如果长期进行碎片化阅读就很难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很难深入文本去分析文字的内涵。下面我们以一道概括语意题为例,了解一下碎片化阅读的弊端。 文题:一面镜子,照了一辈子人,就是没有照見自己。有一天它邂逅了另一面镜子,才看见了自己的真面目。 学生1看到的是环境之间的关系,概括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生2将其概括为“要求自己多一点,对别人苛责少一点”;学生3则认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学生4认为看待事物要全面把握,不要只看一面,所以他将材料概括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四位学生都对文段进行了概括,前两位学生只是纠结于“自己”,不能结合语境的前后关系把握,学生3只是看到“镜子” 。由此可知,碎片化阅读不能从整体上去把握材料的内涵,学生所看到的也是文字表层的含义。这种表层化的信息在高中阅读中过于浅层化。 (二)阅读信息的随意化 碎片化阅读较为随意,有时教师自己还没有弄懂这部分信息的内涵,就要求学生去阅读,这种不加选择的随意的阅读效果不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教师在阅读时对阅读主题的探讨、阅读时间的安排等缺少整体规划。学生想读什么就读什么,读完了又不清楚其深刻含义,更不知道怎么运用,这使得碎片阅读浪费了学生的时间和精力。以苏教版必修“月是故乡明”单元为例,部分教师不管教学单元的主题目标,看见“故乡”二字就很敏感,立刻联系相关材料让学生阅读。有的教师让学生阅读“舌尖上的中国”,然后联系“月是故乡明”。但是这两个主题并没有直接关系,一个是乡土情结,一个是文化与美食的共融,两者是有区别的。如果教师在讲解时不加区分就直接嫁接,则这种教学方法是不可取的。 (三)阅读信息零碎化 由于学生不能持之以恒地去阅读某一部作品,其完整阅读习惯没有形成,所以,学生所接受的信息是零散的、不系统的。而高中的语文学习应该是系统有序的。现实的高中阅读教学,教师和学生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致使碎片化阅读的现象较为严重。比如,一提到离别,学生头脑里就会出现“长亭送别”等画面,缺少对具体诗人、词人的具体文本的构建。一提到李清照、李煜就联想到“国破家亡”,缺少对作家具体作品的知识构建。长此以往,学生不能构建知识系统,其所形成的感悟也大多是肤浅的、零散的。 二、碎片化阅读的改进策略 (一)培养学生整体逻辑思维能力 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可以避免学生在阅读时将文本肢解,可以让学生形成整体的知识框架。整体的逻辑思维训练,需要训练学生对文本文脉的把握。段与段之间,篇与篇之间都具有一定逻辑关系,教师要引导学生首先把握整体的文脉。例如,阅读萧红的《春意挂上树梢》一文,教师无须先着急让学生做题,而是可以引导学生抓住文题中“春意”二字进行梳理,将文本总体概括为“自然的春意”和“人间的春意”。接着教师以这两个“春意”为切入点,让学生思考“自然的春意”和“人间的春意”各有哪些表现。学生由浅入深地找出文本中的具体语句。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人间到底有无春意?这里作者用“春意”挂上“树梢”的含义是什么?为何是“树梢”?这样层层深入地把握文本的内涵,让阅读更加深入。 (二)引导学生进行主题式阅读 所谓的主题式阅读就是学生自主确定一个阅读主题,然后自主选择阅读素材,再进行阅读探究。以阅读欧阳修的《丰乐亭记》为例,可以采用两种主题式阅读方式。 方式一,采用单篇文章主题式探究,改变以往教师问学生答的模式。教师可以选一个主题,让学生围绕这个主题自主生成问题,从而进行整体主题探究。阅读《丰乐亭记》,教师提出“与民同乐”的主题,让学生围绕主题进行探究。有的学生从写景上去探究“乐”字,有的学生从写作手法上探究这篇游记的独特之处,有的学生从文末“庐陵欧阳修”的署名上去探究为何不署名为“醉翁欧阳修”,还有的从开头的写法去问为何“始饮滁水而甘”。这些问题其实是不同的思考方向,但都围绕着主题探究,那就是欧阳修此时的“与民同乐”应该是努力通过勤于政务来改变当地的民风民俗,最终实现“与民同乐”的思想。这样,所有的问题最终指向解决文本深层的主旨意蕴。 方式二,可以进行群文阅读主题式探究。比如,以“活生生一个人”为主题,教师可以在学过的文本中选取相似文本,如祥林嫂、孔乙己、哈姆雷特、贾宝玉等,让学生自主从文本中去探究这些人物的特点以及作者刻画人物所使用的方法。从而由一篇带动多篇,了解这一类文本的学习方法。 (三)强化学生知识网络的建构 高中语文学习更多的强调学生对知识的连续性、持续性的运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要具有前后勾连、由一篇带动多篇学习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平时知识的积累。所以,教师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要强化对学生知识网络框架的构建。比如,教师在讲南唐后主李煜作品的时候,要让学生理解南唐后主成为阶下囚时所写的一类作品所抒发的情感。又如,学习李清照词作,要引导学生了解词人南渡前后的作品,理解不同时期其所写的作品抒发的情感侧重点会有差异。下面以《史记》选读文本中人物传记为例,看一看如何构建整体、系统的知识网络,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史记》中“战国四君子”任务群学习案例: 活动一:学生阅读《孟尝君列传》(原文和注释共约8400字) 任务:(1)对照注释阅读,划出读不懂的地方,小组讨论解决。(2)请为孟尝君编制大事年表。(3)冯驩是一个怎样的人?(4)请为孟尝君写一段评语(50字左右)。学生自主阅读,小组交流,教师巡视答疑,就学生提出的共同问题进行点拨。 活動二:学生阅读 《 平原君列传 》《 春申君列传 》《信陵君列传》 任务:(1)对照注释阅读,划出读不懂的地方,小组讨论解决。(2)列出平原君、春申君、信陵君所做之事及宾客为平原君所做之事。(3)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毛遂、李同。(4)为平原君、春申君、信陵君写一段评语(50字左右)。学生自主阅读,小组交流,教师巡视答疑,就学生提出的共同问题进行点拨。 活动三:(1)请比较四公子,若你在当时,你更愿意到谁的门下生活?请申明理由。(2)从“战国四公子列传”中你还能读出什么(政治、文化、社会等)信息?(3)你得到了哪些人生启示?(4)请说一说《史记》塑造人物的方法。(5)从“战国四公子列传”的自主阅读中你积累了哪些语言现象和文言文的阅读方法?有什么体会?(6)请就这四篇列传中你感兴趣的某一问题进行探究。 在这一阅读活动方案中,教师引导学生将一类作品进行整合,围绕人物传记的阅读方法,先详细地向学生讲解传记类文本的特点,然后让学生通过自学的方式总结这类文本的特点,最后将读写结合在一起进行知识的整合。这种阅读方式有效地避免了阅读的碎片化,将一类知识进行归类,帮助学生构建了知识框架。 随着信息化的日益加快,碎片化阅读已经不可避免,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碎片化阅读是值得语文教师深入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黄张活.碎片化阅读趋势下传统图书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 图书馆学刊,2016(2). [2]卢玉红,赵冬湘.碎片化阅读时代的高校图书馆阅读服务优化研究[J]. 四川图书馆学报,2015(6). [3]樊良树.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碎片化阅读及其社会影响[J]. 晋中学院学报,2015(5). 作者简介:赵兰兰(1984—),女,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高中语文教学。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