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说“三”不道四
范文

    摘要:古今不少文章,在写法、行文上酷肖。如《冯谖客孟尝君》一文中,冯谖三弹三唱,三次索取,后又三项举措,帮孟尝君稳固了相位。《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也以“三”布局,时间为三天;内容有三问、三答、三思、三劝、三赏。郑振铎的《猫》通过三次养猫的经历,给读者以启示。杏林子的《生命生命》以三个实例讲述何谓生命。文章因“三”设巧,因“三”生智。

    关键词:三弹三唱;三问三答;三次养猫;三个实例

    《战国策》中有一则故事《冯谖客孟尝君》选入中学语文教材。记载冯谖衣衫褴褛、穷困潦倒之时投奔孟尝君。起初没有彰显任何本领,只露一身穷酸相,没人看得起他,被安排在下等房间,吃粗茶淡饭。后来,冯谖三弹无鞘之剑,第一次边弹边唱:“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孟尝君给他鱼吃。不久,第二次边弹边唱:“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孟尝君赠其车。随后,第三次边弹边唱:“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孟尝君派人奉养其老母。此后,再无弹唱。

    一年后,孟尝君名气愈大,任齐国相国。虽门客三千,但去薛城收债一事却无人愿意,唯冯谖爽快答应。去后发现欠债的都是贫苦庄户,就借孟尝君的名义宣布债款一笔勾销,并将债券烧掉。薛地百姓对孟尝君感恩戴德,念念不忘。从此,孟尝君也就美名远扬了。

    后孟尝君被罢相,给予冯谖五十辆车,五百斤黄金去魏国游说。他西入大梁,对魏惠王说:“齐国放逐他的大臣孟尝君到所处,哪位诸侯先迎住他,可使其国家富庶而军事强大”。于是魏惠王空出上位,派使者带黄金千斤,百辆车子,去聘请孟尝君。齐国民众已知此事,魏国的使臣往返了三次,孟尝君坚决推辞而不去。后齐湣王听说这一消息,君臣上下十分惊恐,派人致道歉信并将其再次请回相位。

    孟尝君听冯谖的话,向齐王请求赐予先王传下来的祭祀祖先使用的礼器,在薛地建立宗庙。宗庙建成后,便可高枕而卧了。后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全是冯谖的計谋。

    文初,冯谖以三弹三唱,三次索取的方式,引起孟尝君的注意,也吸引了读者的眼球。这一安排既设置了悬念,又为下文作了铺垫。冯谖如璞玉般日现其才华,“薛地烧券、魏国游说、劝建宗庙”三项举措,不仅提高了孟尝君的名望,避免了细微的祸患,更稳固了孟尝君的相位。

    文章层层出新,通过这几个“三”的情节安排,使一位与众不同、能言善辩、风趣幽默又才智超群的谋臣(冯谖)形象映入读者的脑海。同样,《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也塑造了一位贤士,他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并勇于进谏。文章的故事情节更是离不开“三”。

    邹忌身材高挑匀称,又仪表堂堂,是个极其标致的美男子。但城北有个徐公更是美得令人“垂涎三尺”。一日邹忌整好衣冠,对着镜子,问妻:“我与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您美,徐公怎能比得上您呢?”妻答。问妾,同答。次日,客来,又问,依然。第三日,徐公拜访,邹忌仔细端详,自愧不如。晚上,辗转反思:“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于是上朝拜见齐威王,以己推王:“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齐威王大受启发,下令三赏:“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一年后,国家强盛,诸国朝见。

    《邹忌讽齐王纳谏》以“三”布局,时间上安排三天;与妻、妾、客的三问三答;晚上的三思;朝拜齐王的三劝;齐王下令的三赏。使文章结构紧凑、条理清晰、步步推进;内容以小悟大,将生活的小事与国家大事有机结合,由己之“蔽”推及王之“蔽”,委婉地劝谏齐威王广开言路、改革弊政、整顿吏治并收到良效。充分彰显了邹忌巧妙的讽谏艺术与娴熟的从政谋略。

    古人如此,现代作家也善于用“三”来行文。如郑振铎的《猫》,讲述了作者三次养猫的经历。第一只猫病死,第二只猫被人捡走,第三只猫被主人冤屈而死。由“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到“自此,我家永不养猫”作结。作者的心情也由悲伤、难过到愧疚、痛楚。文章看似写猫,但其深意及留给读者的启示却是无穷无尽的。杏林子的《生命生命》,通过“手中挣扎跃动的飞蛾、墙角砖缝中发芽的瓜子、听诊器中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心跳”三个实例,为我们讲述了什么是生命。告诉我们生命是一股力量,坚贞不屈、昂然挺立。我们应该对自己的生命负责,使它发挥出无限的价值和五彩的光芒。

    由此可见,文章因“三”而设巧,也因“三”而生智。“三”得波澜起伏,也“三”得奇趣横生。

    “三”不仅使文章大放异彩,“三”更是国人思维的一部分。《论语》中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历史上有“孟母三迁、三顾茅庐、三气周瑜、三分天下”的记载。伦理上有“三从四德”,妃有“三宫六院”,物有“岁寒三友”,曲有“一唱三叹”,文有“一波三折”,学有“举一反三”,气有“火冒三丈”,功有“三头六臂”,事有“三长两短”,话有“三言两语”,劝有“三番五次”,时有“日上三竿”“三更半夜”等。

    作者简介:刘叶青(1986— ),女,山西省大同市北师大大同附属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0 23:0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