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苏幕遮·燎沉香》阅读活动设计 |
范文 | 摘要:“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在高中语文新课标中占有重要一席。本设计尝试以周邦彦的《苏幕遮·燎沉香》为切入点并阅读其他写“荷”的诗词,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会比较阅读的方法,使学生在课上和课下的活动中能获得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苏幕遮·燎沉香》;文学阅读与写作;活动设计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文含义,体会诗词运用的艺术手法;通过品读、讨论、体会词人塑造的清润自然的风荷意象。 2.通过阅读其他写“荷”的诗词,学会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并且能够运用。 3.查阅周邦彦生平,体味作者情感中的两难,并在与作者情感的共鸣之上,进一步诵读本词。 4.尝试创作一则小令,或描写一种自然事物,体现情志。二、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1)准备相关阅读资料,整合印发与作者相关的文献资料。 (2)分析学情,结合教学目标明确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整合学生收集的资料;做好教学使用的PPT。 2.学生准备: (1)结合注释和相关资料初步了解这首词。 (2)完成《苏幕遮·燎沉香》语句鉴赏,及有关“荷”的古诗词的搜集总结。三、教学过程 1.环节一:咬文嚼字: (1)自读诗句,理解诗句内容。 (2)学生小组讨论,并独立完成课前关于《苏幕遮·燎沉香》诗句鉴赏。赏析如下: 2.環节二:吟赏风荷: (1)别家之荷。 学生将搜集到的各家描绘“荷”的古诗在小组内整合分类,概括古诗词中写“荷”的特点。 以小组为单位发言,内容通过投影的形式展示学生的总结成果: (2)周邦彦之风荷。 通过对古诗词中“荷”特点的总结,比较分析周邦彦的风荷有何特色。 (3)总结: ①荷之为荷。没有赋予荷花独特的人性特点,这里的荷就是自然之荷,是眼前的美景,是牵连作者梦中故乡的纽带。 ②神韵飞扬。没有描绘荷花的别样色彩,事实上本词之荷为“无花之荷”,写荷叶也没有过多描绘荷叶之形,而是借风染物,写出荷叶挺立水上的自然神韵:在风中温柔摇摆,却又借“举”表现荷叶的力量。因此,王国维赞此词写出了“荷之神理”。 3.环节三:两难之情: (1)从内容到情感(片段展示) 师:周邦彦以荷如梦,梦回芙蓉浦,请同学们猜想一下他醒来后是何种感受,为什么会这样? 生1:醒来会若有所失。醒后发现只是梦回故乡,失望之情再所难免。然而,从全词的内容来看,眼前荷花摇曳产生的柔情,虽然引发作者“故乡遥,何日去”的追问,但他并没有义无反顾的向往追求,因此,这种失落稍纵即逝,只是一种淡淡的伤感。 师:如果可以辞官回家,作者会不会回去,为什么? 生2:作者不会回去。结合作者当时的背景经历:此词作于神宗元丰六年(1083)至哲宗元佑元年(1086)之间,当时久客京师的周邦彦刚刚从太学生到任太学正,处于人生上升阶段。入仕为官是古代文人实现理想抱负的唯一途径,因此作者不会回去。并且从其人生经历来看,他已然适应并享受都市生活,此时的感情只是一个普通人常有的触景生情,即为追求美好生活或享受美好生活远走他乡之时,怀念故乡生活的淳朴情愫。 师:如果此时,作者有一个机会可以回家省亲,那作者的“若有所失”会不会消失? 生3:不会全部消失。因为作者的“若有所失”中含有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与向往。“五月渔郎”显然是儿时的伙伴。人终究要长大,这种在童年与成年之间的心灵徘徊,在乡村与都市生活之间的情感流连,世人皆有,而本词将这一感情浓缩成人类情感历程表现出来,令人感慨,引人共鸣。 (2)延伸共鸣。 教师展示:学生小时候使用的小学教材、玩具的照片,以及学生们小时候的照片。(照片在家长群中向家长求得,学生并不知晓) (3)教师小结。 4.环节四:有情诵读 (1)学生自读;学生范读。(教师点评) (2)作业布置: ①描写一种自然景物或事物,要求有“情”或“志”的体现。 ②仿照本词写一篇小令。 ③将范仲淹的《苏幕遮·怀旧》与周邦彦的《苏幕遮·燎沉香》进行鉴赏比较。 任选两个完成即可。四、设计说明 2017版高中语文新课标已经正式实施,新课标以语文核心素养为理念,带动十八个任务群。目前教学活动的困难之一就是没有与课标相匹配的教材。作为一篇优秀的古代词作,《苏幕遮·燎沉香》在情景设置、语言鉴赏等方面都有它独特的优势,因此设计者决定将其纳入“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 1.以境带情,用境化情。 新课标强调情境和语用对语文学习的意义,在课程结构设计依据及本任务群的教学提示中,情境被反复提及。区别于旧课标,新课标在“如何创设情境”“如何结合具体活动设计情境”等问题上都给出了更为具体的提示。本课的设计也力求做到这一点:在环节三中,教师调动学生的感受,让学生由古及今、由人及己。学生通过对过往的追忆,可以更充分地品味语言,获得情感体验。 2.方法指导,引领素养。 新课标在设计依据中提到:“学习任务群的设计,旨在引领高中语文教学的改革,力求改变教师大量讲解分析的教学模式。”高中语文教学更多的应是方法的引领,是能力、素养本位的教学。新课标在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的教学提示中也提到:“要运用专题阅读、比较阅读等方法、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阅读、鉴赏、探究与写作。”因此,本设计的教学重点之一就是掌握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 教学提示提到“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持,如做好问题设计,提供阅读策略指导等”。基于此,本课设计者在课前会给学生提供一些材料,并且指导学生搜集整理原始资料,在环节二吟赏风荷的设计中设计者首先要求学生课前搜集有关“荷”的诗词,并独立进行归类,然后在课上让学生将搜集整理的内容在小组内整合分类,概括古诗词写荷的特点。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引领学生掌握比较阅读方法。 3.准备延伸,写作延展。 “任务群”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当前社会和未来社会对语文的一种期待。比如,“整本书阅读”“文学阅读与写作”“当代文化参与”,这些都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实际功能,也就是通过“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的学习,学生能获得发展。因此,语文课不应是学生获得语文知识、获得语文性交流的唯一场所,而应是其获得指导和升华的一个学习环节。 另外,在这一任务群的教学提示中明确提出写作次数不少于8次。由此可见,写作部分的强化尤为必要。本设计安排了三个课后写作任务,要求任选两个完成。这一活动的安排有三点意义:第一,使学生在课堂情境中获得的审美感受获得输出和总结的机会。第二,讓活动延展到课下,使整个教学活动更为丰富。第三,让课堂所得在课后得到强化甚至升级。 总之,“情境”“方法”“延展”是本课设计的三个关键词。设计者希望可以在原有课程设计的基础上,以新课标的精神为指引,在课程设计上获得新的灵感。 参考文献: [1]刘丽丹.浅析古代诗歌中的荷花意象[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3). [2]王赫邦,王慧娟.一曲风荷,道尽满腹清芬况味——评周邦彦《苏幕遮》咏荷的深层意象[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3). [3]夏姣桃.周邦彦《苏幕遮》赏析[J].文学教育,2010,(9). 作者简介:王倩倩(1986—),女,辽宁省大连市第三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中学语文教学。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