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试论语文理论知识 |
范文 | 张 骏 夏 蕾 课程内容是一门课程教和学的对象,它对课程目标的实现,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实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却不难发现,在语文课程中,课程内容并没有形成相对完整的体系,以至于《语文课程标准》中都没有具体阐述语文课程内容的章节,仅仅是在课程目标和附录中有所涉及而已。这就给语文课程的教与学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我们知道,课程内容的核心部分应该是“知识”,语文课程也同样如此。正是“语文知识”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导致了语文课程内容的不确定性。而“语文理论知识”作为“语文知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其地位和作用的理解长期以来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本文试图给语文理论知识以准确的定位,以此为梳理语文知识系统,最终建立语文课程内容体系的起点。 一、语文理论知识的内涵和外延 我们认为,语文理论知识就是指关于“字、词、句、章、语、修、逻、文”的有关知识。具体而言,“字”是指关于汉字的构字方法、笔画、笔顺、偏旁部首、检索的方法等等有关的知识;“词”是指词的构成、分类、词性、词义以及运用方面的相关知识;“句”则指句法、句的分类等知识;“章”是指一些文章学、写作学方面的知识;“语”是指语法知识;“逻”指逻辑学方面的知识;“文”则是指以作家、作品和少量文学知识组成的文学常识。 但是,当这一套相对完整的语文理论知识体系进入了实际的教学中之后,我们却发现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于是便有人提出了语文理论知识无用论,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而这里的“语文知识”实际上主要就是指“语文理论知识”。 笔者认为,语文理论知识作为语文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实际教学中是无可厚非的。而真正使其发生作用,实质性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前提是给语文理论知识以正确的定位。 二、语文理论知识的定位 笔者认为语文知识主要由工具性知识和人文性知识两方面构成。工具性知识就是关于语言文字的知识,它又分为语文理论知识和语言材料知识两类。语言材料知识是指具体的“字、词、句、篇”。“字”指三千多个常用字;“词”是指要求学生掌握的汉语词汇;“句”是指积累必要的典范句和谐用句、习用句等;“篇”则指可供模仿的文章的基本样式。 而人文性知识是指思想内容方面的知识,它又包括事实材料类和思想情感类两方面的内容。 由此可见,语文理论知识只是语文知识的组成部分之一,而远远不是全部。所以要想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应该从语文知识整体入手。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把语文理论知识当作语文知识的唯一内容,忽略了语言材料知识的积累,更忽略了人文性知识的学习。所有的担子让语文理论知识挑,后果可想而知。而这种不尽如人意的后果实质上并不是语文理论知识的学习所造成的,而是以偏概全,仅仅传授语文理论知识所引起的。 而且,语文理论知识本身的属性决定了它对语文素质的提高所起到的作用往往是长效的、隐性的。语文材料知识的积累可以通过引用、模仿等方式比较明显地体现在学生的口语表达和作文当中。人文性的知识丰富了学生的情感,开拓了学生的眼界,也可以通过学生的言行举止、说话作文加以体现。而语文理论性知识则通常是与其他方面的语文知识相结合发生作用的。比如语法知识就常常与语言材料知识相结合,隐性的体现在学生成功的习作当中;作家、作品的相关知识与人文性的知识相结合,有助于学生准确的理解文章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正是因为语文理论知识的作用往往是长效的、隐性的,所以目前又出现了矫枉过正的情况,在充分重视了人文性知识和语言材料性知识的同时,语文理论知识的学习往往被忽略。语文理论知识被当作“鸡肋”,处于尴尬的境地。 笔者认为我们既不能把语文理论知识等同于语文知识,也不能忽略了语文理论知识的重要意义。而应该正确的把它看成是语文知识的组成部分,在实际教学中恰当的处理。 三、语文理论知识教学的若干建议 学生并不是为了研究理论而学习语文理论知识,学习它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运用,为了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就要求教师在具体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正确取舍 对不同的语文理论知识作到正确的取舍,依据课程目标的要求,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结构选择可以为其所接受且有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的语文理论知识加以传授。特别要避免琐碎繁杂,以免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合理组织 教师可以规划好一段教学时期(如一学期,一学年)内所准备传授的语文理论知识,并把它们组织成一定的体系,在教学开始之初向学生介绍理论框架,然后采取随文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传授具体的语文理论知识,最后再与学生一起梳理一下理论体系,加以必要的练习,使学生加深印象,形成系统。 3.注意与其他知识的结合 正如上文所说到的,语文理论知识通常会与其他的语文知识结合产生作用。教师应该抓住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有意识地结合语文材料知识和人文性知识传授语文理论知识,使理论和活生生的语言材料以及真挚的思想感情相结合,在利于学生学习的同时也激发可以学生的兴趣,避免了理论知识的枯燥乏味。 4.在实践中练习和检测 语文理论知识的学习最忌讳的就是大量枯燥的理论习题练习,这既给老师和学生增添了不必要的负担,又完全曲解了语文理论知识学习的目的。语文理论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就规定了语文理论知识练习和检测的方法只能是实践,即语文理论知识的具体运用,如同学之间互批作文,找出病句并说明原因;教师指定使用特定的修辞手法进行片段写作练习等等。 综上,语文理论知识是语文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不能以偏概全,把它当做语文教学的唯一内容,也不能忽视它的重要作用,而应该在给其正确定位的基础上有选择,有组织的加以合理传授。 (张骏夏蕾扬州大学文学院)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