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引进影视材料 激活阅读教学 |
范文 | 余 馨 高中语文新教材第四册编排两个小说单元,力图提高学生对小说的分析和鉴赏能力;编排两个戏剧单元,力图使学生对中外话剧、戏曲有所了解。以往教学过程中,往往重理性分析,轻感性体验,而这种理性分析又多是结论式的图解,使学生生厌。如何让学生自觉地细读课文,且能有所得呢?如何让学生与作品、文本进行审美感受的双向交流呢?引进影视材料,进行比较阅读鉴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即让学生观摩根据小说、戏剧改编的影视作品,要求找出文本与影视作品的不同点,并发表孰优孰劣的看法。 下面撷取两篇经典之作赏读。 《药》——透视国民灵魂的名作,形象深刻地再现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国民的精神状态和社会面貌,内容丰富,精警深刻,学生能行吗?想不到学生一改往日之沉寂,个个跃跃欲试。 学生A侃侃而谈:“文本中华老栓去刑场买‘药,而影视剧中是黑衣人送‘药上门索钱。在我看来,文本中的情节安排更为妥当。文本中华老栓倾其所有,‘点上灯笼于‘后半夜离家买药去了,尽管‘天气比屋子里冷得多,但‘老栓倒觉爽快,仿佛一旦变了少斗,得了神通,有给人生命的本领似的,写出了老栓充满希望的心情,这样的心情不更反衬出华老栓的愚昧吗?另外,文本中还交代了‘药的来源,描写了看客的形象,揭示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脱离群众的悲哀。因此,我认为影视剧中的这一情节内容远不如文本耐读。” 同学们纷纷点头,为他的精彩发言热烈鼓掌。 学生B不甘示弱:“华小栓吃‘药时,文本中‘小栓撮起这黑东西,……十分小心的拗开了,焦皮里面窜出一道白气,白气散了,是两半个白面的馒头。——不多工夫,已经全在肚里了,却全忘了什么味:面前只剩下一张空盘。影视剧中小栓将馒头掰开吃,大口吃了一半,因咳嗽停止。我觉得影视刷中的安排挺好,大口吃,表明小栓急切的心情,未吃完而不得已停下来,不正说明小栓病得很历害吗?” 学生C持不同看法:“文本中写得多好,‘小栓撮起这黑尔西,看了一会,似乎拿着自己的性命一般,心里说不出的奇怪。这里将华小栓当时复杂的内心表达得淋漓尽致。那焦皮里面的白面馒头正说明这不是什么药,而是骗人的东西。华小栓吃的治病的药竟然是血淋淋的人血馒头,令人悲哀惊骇。这样的效果岂是影视所能表达的?” 同学们有的赞同B,有的则赞同C,更多的在思考。 学生D:“影视剧中,我们看到,华大妈和夏大妈离开坟地,刚走几步,听到了乌鸦的叫声,两人转过头来,只见夏大妈儿子坟上的白花撒得到处都是,是乌鸦所为?不像。是人为吗?不可能。让人感到莫名其妙。” 学生E:“我注意到影视剧中围着夏瑜那尖圆坟顶的是一圈白花,而在文本中则是一圈红白的花。有花,说明有人来祭奠过夏瑜,也就是说革命后继有人;加上红色,说明作者在暗示后人,革命是有希望的。显然,文本中的处理更有深意。” 这些精彩的片断成为同学们审美注意和特定期望情绪的兴奋点、共鸣点,激发了同学们的阅读热情。同学们争相发言,急于要表达自己的看法。有的仍在翻书,有的还在思考。在翻书、思考、发言的过程中,同学们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阅读需要比较,比较需要思考,在思考中获得评价,在评价中显示出作品的审美价值与地位。 《雷雨》——我国杰出剧作家曹禺的处女作,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话剧。比较之后,学生对其中的一处反响强烈。 文本中,周朴园由衣内取出一张五千块钱的支票填好,说是弥补自己一点罪过,让侍萍先拿去用,侍萍接过支票,把它撕了。而影视剧中的侍萍将支票拿到油灯上烧了。一“撕”一“烧”,同学们不仅发现了异点,还纷纷谈了自己的看法。 A同学说:“我觉得用‘撕比‘烧好。‘撕是侍萍亲手毁掉支票的动作,整个过程是侍萍把自己所有的怨恨痛悔发泄了出来,更向周朴园显示自己并不是一个软弱无能的人。而‘烧的过程体现的是侍萍的心理示威,可是侍萍的背景、修养都难以显示这点。因此,在我看来,‘撕这一动作更符合人物形象,也更符合故事情节的发展。” B同学说:“‘撕字用得更好。周朴园想用钱来弥补自己的罪过,在侍萍看来,这是对她的极大侮辱。‘撕更能体现她当时撕心裂肺的痛楚。这‘撕的动作是多么的坚决,可见她的意志多么坚强。” C同学说:“‘撕让侍萍淋漓尽致地宣泄出内心的极度怨愤,代表着与周朴园一刀两断,毫无瓜葛,比起‘烧来,‘撕的感情色彩更浓烈一些。” D同学说:“我认为‘撕比‘烧更胜一筹。当周朴园给侍萍支票的时候,侍萍内心就感到了莫大的羞辱与痛苦,她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一下子把支票给撕了。这‘撕足见动作之迅速,感情之丰富。‘烧不足以表现她当时极其复杂的心情。” E同学说:“‘撕好。侍萍本身就是一个不很看重钱的人,而周朴园居然想用钱来弥补他的罪过,这让侍萍更加看不起钱,看不起周朴园,看不起资产阶级的为人。所以,当她接到支票时,她的内心又痛苦又悲愤。她这一‘撕,既发泄了她内心的痛苦与悲愤,也撕碎了周朴园虚伪的假面具,撕碎了资本家金钱万能的信条。” F同学说:“‘撕这个动作带有声音,表现侍萍对周朴园的仇恨,并且支票撕后留下的碎片也表现了三十年的伤害带给她的痛苦是深刻的,难以忘怀的。而‘烧是默默的,没有声音的。给人的感觉是独自一人在一个角落悲伤,感觉不到侍萍的仇恨,有的也许只是悲伤。并且烧过后是纸灰,风一吹就散了,表现不出三十年伤害的深刻,痛苦的无尽。” G同学说:“显然‘撕比‘烧更妙。支票被‘撕发出的声音让人听起来很刺耳,很痛心,它所表达的是强硬的态度,是对周朴园的极度蔑视。他以为金钱是万能的,以为金钱可以弥补三十年前犯下的错。可是,他错了,如今坚强的侍萍是不会允许他这么侮辱自己的,所以她愤怒地撕了支票。这一切看在周朴园眼里,他能不为自己的庸俗自私自惭形秽吗?而‘烧相比而言就显得软弱多了,侍萍看着支票一点点地被烧完,眼眶里含着泪水,闪过的是三十年来的恩恩怨怨,表达了她已经疲倦的心情,希望一切都彻底忘记,如过眼云烟般逝去。” H同学说:“从‘撕这一动作中,我们不难看出侍萍三十年的变化,她变得自尊了,坚强了,也变得嫉恶如仇了,还可看出侍萍对周朴园的蔑视,对金钱的不屑一顾,而且‘撕有一种反抗的意味。在‘撕中,我们品出了侍萍的怨,她的恨,她的悔。虽然支票没了,但支离破碎的小碎片也是侍萍心中的一种阴影,她心中永远的伤痕是不可磨灭,无法消除的。总而言之,这一‘撕,撕出了侍萍自尊刚强的性格,撕出了她三十年风雨中磨练出的反抗的精神。” 同学们畅所欲言,表达欲望之强烈学们重读文本,细读文本的欲望。令我感慨。 尤为难得的是比较过程中大大诱发了同学自行择其一处,作局部的比较鉴赏,可见学生能找到与作者进行双向交流的结合点,从而反映出学生对文本的一种独特的自我情感的移入。尊重、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生定能在自主感受、自主理解、自主鉴赏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在文学作品教学中,适当引进影视材料,给学生一个足以驰骋其想象与联想的广阔空间,让他们和作品及作品中的人物与情节产生真正的共鸣,同时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能激发学生在阅读与鉴赏中的独立性利创造性。正如新课标所要求的,文学作品教学的终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感,并进而使之拥有创造美的欲望与能力。 (余馨 浙江瑞安第四中学)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