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高职语文课程目标基本价值取向探析 |
范文 | 学习者的需要、语文课程培养目标、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社会发展的需要四者作为生成高职语文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过分强调四者的任一方面,都有可能导致课程本身的发展失衡。如果高职语文课程目标被动地适应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并以此作为课程目标规划的重心,以“必须、够用”的原则为指导组织和选择语文知识,那么语文知识可能有被割裂的危险,语文课程将失去它的独立学科地位,而沦为“专才”教育的附庸。如果高职语文课程目标为满足学科本身发展的需要,突出学科的特殊功能,课程目标定位过高,又有可能使语文课程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使课程内容丧失生活意义。如果高职语文课程目标定位于满足学生个体的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需要,语文课程就有可能让学生牵着鼻子走,那么又有可能架空教育的引导和促进学生发展的职能。 因此,为使课程本身平稳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职能,使高职语文真正成为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有必要权衡四者之间利弊并作出一种比较恰当的选择。 一、以高层次为立足点 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但它也是高等教育,具有“高等性”。那么,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性”是否等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高等性”呢?这里需要澄清一下。 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性”是相对于其在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层次而言的,普通高等教育的“高等性”是相对于其在普通教育体系中的层次而言的。这就是说,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的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性”不等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高等性”。不过,两者可以实现相互转化,但必须通过转换教育。 高职教育的“高”究竟高在哪里?有专家指出,高职教育“高”在“产学研”结合,否则,“高”不起来。这就说明,高职院校不仅仅是职业技能训练场所,还是创新知识、改革技术的场所。因此,从培养人才的角度来说:高职毕业生除了应掌握相关职业技能和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在创新素质和身心素质、思想道德与文化素质等方面得到自由、充分、和谐的发展。所以,高职毕业生起码应具备下列素质: 1.能得到全面发展,具备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 2.具有可持续发展潜能。 3.有较高的人文素养。 高职教育的这种特点要求高职语文课程目标要体现出教育层次。所以高职语文课程目标不应该是基础语文课程目标的简单重复,也不应该是大学语文课程目标的直接移植。从语文能力培养角度来看,要体现出语文能力的“高层次”。 二、以协助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为追求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也是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性”。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能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运作的高级技术型、应用型人才。为经济建设培养合格的劳动者,是职业教育的主攻方向;突出专业技能课程,是职业教育的特色;发展和提升职业能力,是职业教育的中心工作。尽管引导学生熟练掌握语言这个工具和丰富人文素养也是职业教育的基本任务,但是,毕竟职业教育从教学时间上并没有保证,高职学生在心理上也并没有作好这个准备。况且,职业学校不可能单纯靠文化思想教育的水平来增强社会声誉。所以,高职语文要在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生存、发展,就要找准自己的位置,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树立起为专业教育服务且服好务的观念。 高职语文要为专业教育服务,并不是作为附庸,而是立足职业,突出应用、实用,使语文能力与职业能力协同和谐发展。 首先,是发展和提升职业能力的需求。语文乃“百科之母”,是各学科基础中的基础。语文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因此不同阶段的学习需要不同层次的语文能力,也就是说需要相应的听说读写能力。高职阶段的学习除按学科分专业进行外,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也远远地超过了中学阶段,学习方法由教师口授逐步向自学过渡,学习重点是培养能力、掌握方法,无论哪一个学科的学习,仅凭中学阶段培养出来的中等层次的语文能力是很难胜任高职阶段的学习的。高职学生要熟练掌握相关职业的专业技能和知识,缺了高职语文这个基础工具是坚决不可的。 其次,是发展和提高语文能力的需求。脱离生活情景、现实生活学习语文或谈论发展和提高语文能力,犹如空中造楼、聚沙成塔。语文学习,特别是应用语文学习绝不是孤立的学习,它和社会生活(包括职业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职业情境教学活动中学习语文,学生不仅学习了语文知识、训练了语文能力,而且促进了个人素质的整体提高,方便了专业学习,并且能做到一专多能,从中学习和训练适应社会的多项工作能力。 三、以语文能力培养为核心 1.首先,是由语文课程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语文是一门有独立学科地位的学科。语文之所以是语文,是因为它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在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它的独特作用是无可替代的。而这种独特性主要表现为:它是以培养包括听、说、读、写在内的语用能力为已任的。除语文以外,没有哪门学科如此旗帜鲜明地声称过要承担这种责任。 2.其次,是由高职学生的特性所决定的。 实际上,高职学生的语文素养现状着实令人担忧。 “语言文字的书面表达能力很差。在给他们批改作业、论文时,改病句和错别字的时间比看全文花的时间还多,字迹潦草、语言不通更是随处可见。”大话、空话、废话连篇。 “阅读兴趣单一、庸俗化。武侠言情小说、摊头小报、流行音乐、网络游戏和港台娱乐警匪打斗片逐渐成为高职学生课余时间的精神食粮”。 逯允海在他的《关于高专高职两段式培养模式的研究》中有一段话:“笔者曾对在校学生进行调查,调查的方式是选题作文,出两个题目,一难一简,学生自选;作文按四个项目(主旨与内容、思路与结构、语言、文字)进行考核。通过调查发现:全班学生都选简单的题目:内容平淡、主旨与材料欠统一的占71.5%;思路不清、结构混乱的占68.5%;语言表达不准确、词汇平乏的占74.3%; 文字结构不匀称、字迹潦草、错别字多的占64.3%;立意深远、内容充实、结构严谨、思路清晰、语言准确生动的作文不足6%。” 而一位高职新生应该具备哪种程度的语文水平? 张志公说过:“1.能读一般应用的书籍报刊,在语文方面没有障碍;只要书籍报刊中所涉及的思想内容或知识内容是他们所能理解的,就应该理解得完整、确切。2.能写一般应用的文章,在语文方面没有显著的毛病;只要对所写内容的认识是明确的、正确的,就应该能够清楚确切地表达出来,至少做到清通。3.知道有哪些基本的工具书,并且能够运用这些工具书,自己解决在读书、写作中发生的问题”。 2003年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这样描述:高中语文教学,要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以上种种事实表明,由于中学阶段的“升学教育”、“应试教育”严重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高职新生的语文水平普遍达不到高中毕业生应有的程度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 再加上社会上包括学生自己把高职生普遍定位于普通高等教育失败者的身份,这种定位虽未必正确,但却是事实。高职学生中有另一小部分来源于中等职业学校。这两类学生有一个共同点:语文基础知识薄弱,有大小不等的学习障碍,如学习兴趣难以激发、学习方法不善选择等,要满足工作生活的需要,以目前的语文能力来应付可能尚有困难。 高职学生语文能力远远不能满足和应付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的需要,即使仅仅是职业生活的需要。所以,兼顾补课与提高,培养能适应高职专业学习的高层次的语文能力是高职语文教学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必须正视的现实。 况且,现实生活瞬息万变,对高职学生语文能力的要求也是日新月异。早在1984年张志公先生就对21世纪人才质量这样展望:“处理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的敏捷准确的高效率的口头和书面语言能力,将成为每个人的需要”。“能用尽可能经济的语言材料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达到尽可能高的准确性和可理解性,收到尽可能强的表达效果,将被认为是写作的高手”。如今,这已都成为现实。 3.最后,是职业教育的要求。 职业教育是以实用、功利、工具等为显著特征的。高职语文只是一门普通课程,在某些方面应该服从于专业教育。高职语文为适应职业教育实用性、技能性、职业性特点,最基本的要求是使学生掌握听、说、读、写等一般的语文能力,这是谋取职业和参与竟争的基本技能。 上述三个方面的分析表明,高职语文以培养并提高学生的高层次语文能力为核心,是一种理性的现实并且有意义的选择。 四、以丰富人文素养、完善人格、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和谐发展为终极理想目标。 语文除了具有工具价值外,还具有人文价值。个体语言学习过程,是一个“因文悟道”、“披文入情”、“沿坡讨源”的由言及意的过程,自始至终都有深沉而强烈的人文精神灌注其中。人文价值在语言的理解、组织和运用过程中,粘附在语言文字上面,与这一过程同始终。 但是,人文价值并非高职语文课程所独有。可以说,所有课程都负载人文价值,都负有德育、美育教育或称之为“品德培养”的功能。现代课程理论认为:人们饱受功利主义课程之苦后,“时至今日,知识的‘客观真理的梦已被打碎。人们认为知识是价值负载的,它负载着社会意识形态,负载并衍生着文化、种族、民族、阶级的差异和不平等,即使是自然科学知识,也在执行着意识形态的功能”。人们认识到知识尤其是语文知识是负载价值的,有民族感情、个人感情,有褒贬、美丑、善恶、是非等。各门课程依据课程目标选择和组织知识的过程就是价值体现的过程。只是这里对德育、美育或品德培养的概念的理解需要宽泛一点,再宽泛一点。品德培养可以广泛地包括政治理想、思想观点、道德品质、意志精神、美感情操等等做人的各个方面。概而言之,就是造就完美的人格。 如上所言再进行推论,不难认识到,高职语文课程中,人文价值也并非文学作品所独有。强调语言准确、庄重、凝炼、简洁的实用文章也同样负载人文价值。因为语言准确、庄重、凝炼、简洁这本身就是一种价值体现。与文学作品所蕴含的有利于个体丰富的个性的养成的丰富内容相比,它更利于实干,利于个体养成干练、严谨、务实、不浮、不夸、不虚的作风。 因此,教育的中心目的——丰富人文素养、完善人格,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和谐发展的任务需要各门具体课程相互协调共同承担。也可以说,丰富人文素养、完善人格、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和谐发展是每门具体课程的最终目标,也是理想目标。 但是,不容否认的是,高职语文在执行这一职能方面具备得天独厚且其它课程无可比拟的优势。这种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文章作品是最为大众化的,它有着其它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所无法比拟的“全社会性、广实用性和超时空性”。无论从读者的数量还是作家的数量,都是其他课程无法与之相比的,因而它给人带来的影响远比其它课程大得多。它本身也为其他人文素质课程不断地输送着养分。譬如人文研究一般是从语言现象开始,进而涉及到历史、哲学,进入整个人文学科;青少年大都是通过文章作品认识心灵世界,认识自我,从而推及认识整个人性问题及社会问题。 二是文章作品有着最为多元的解读方式。在学生阅读感知课文时,学生与课文作者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他们都是课文意义的创造者。而且,一切作品,尤其是文学作品,其内蕴往往是丰富的、多解的,由于作者创作时“语言的痛苦”、读物的具有开放性的“召唤结构”以及读者个体的千差万别,使得读物留下了许多“未定点”、“空白”、“空缺”需要读者去确定、想象、补充。因此,任何人都不可能穷尽文本表达的意义,任何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解释。就好比读《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得也是这番道理。生活是文章作品创作的源头活水,同时也是我们解读的主要通道。因此,普遍读者完全可以根据自己对人生、人性、人权、生命的体悟来解读文章作品而无需什么高深的学问与技巧。 基于以上两点,语文教育从来都是以一副主人翁的姿态来倡导“文道兼修”、“因文悟道”,在人文素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当然,要使高职语文课程目标有效指导实践,它就不能只是停留在“发展高层次语文能力”、“完善人格、丰富个性”等的抽象论述上,而需要详尽地把这些需要描述出来。 (代利利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