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哀怨动人的意境美 |
范文 | 审美阅读的提出和实施顺应了素质教育的发展,它完全符合审美教育的目的,让学生在感受美、追求美、创造美的过程中去丰富知识、提高认识、陶冶情操、造就品格。 意境美,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它是指作家审美体验、情趣、理想与经过提炼加工的生活形象融为一体后所形成的艺术境界。李清照的《声声慢》表现的就是一个如泣如诉的哀怨意境。词人将真挚的情感与自然景物融为一体,着力刻画秋风、归雁、黄花、梧桐、细雨等形象,描绘冷清凄苦的环境气氛,以此来烘托和渲染凄惨悲切的心情,构成一种哀怨动人的意境美。 这首词选在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在新课标中属于自读课文。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时,首先应创设一种凄美的氛围,将学生的思路引入李清照所描绘的情景交融的意境中。开篇连用十四个叠字总写词人秋日的感受,表现出极度的苦闷和忧伤。“寻寻觅觅”,写出词人的心神不宁、若有所失之态。她在飘零转徙之中,在暂得安身的寓所里,四壁悄然,寂静无声,秋日的黄昏渐渐降临,一种空虚、孤寂、怅然之情油然而生,顿觉心中茫然若有所失,极力想思索寻求点什么。寻求什么呢?是那昔日京华元宵佳节的欢快场景?是与赵明诚诗词唱和的甜蜜爱情生活?还是那十分珍爱的金石文物?但这所有的一切都已经失去了,都如过眼云烟般一去不复返了。本来想寻求慰藉,但寻觅的结果,却是大失所望,一无所获,于是更加感到“冷冷清清”。开首八个叠字准确而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寂寞空虚之感,同时也形象地显现出她孤寂落寞、凄然寡欢的神情。“凄凄惨惨戚戚”写她由于寻觅而未得所引起的无限凄苦忧伤之情,其句式显得十分急切迫促,说明感情已经不可遏止,所以直接倾泻而出。从茫然寻觅,到冷清失望,再到直抒悲戚,其感情一层深似一层,而各层中每一词语的重叠,又加深了词人悲戚的程度,这就把南渡以来在重重打击之下造成的精神创伤和凄苦愁闷的情态细致入微地展现出来。 首句总写词人在悲凉的秋景中的种种感受,接着词人选取了天气、秋风、大雁、黄花、梧桐、细雨等富有特色的自然景物,来寄托和映衬她难以言说的哀怨与忧愁。在古人的诗词中,总是赋予秋景以悲凉的氛围,诸如:“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温庭筠《更漏子》)这首词也是以冷清的秋景来衬托自己的孤独和凄凉。“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这是写秋日的天气,由于气候异常,忽冷忽热,词人的病弱之躯便难以适应。这里既是抱怨天气的“乍暖还寒”,同时也是承前文在写愁情。因为天气这般不如人意,本来抑郁凄惨的心情自然更加凄苦难耐了。所以“最难将息”是语义双关的。不仅天气十分恼人,而且秋风也这般相欺:“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本来想喝点酒以御寒气,可是,那晚上刮来的急风,劲吹不已,寒气袭人,这三杯两盏淡薄的水酒,又怎么敌得住呢?这是明写以酒御寒,难敌风急,却暗寓着借酒浇愁,愁情难解的哀伤。因为这秋日黄昏,风雨凄迷,词人独处空房之中,自然孤寂难忍,只好借酒浇愁,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说明愁情之深重。愁之深与酒之淡,形成鲜明对比。正在词人极力排遣忧愁而又难以驱遣的时候,一群过雁又扣动了她的心弦:“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举目远望,北雁南飞,自己不也是从北方逃难而来吗?那过雁也许是旧时相识,这就更令她感伤。词人早年曾托鸿雁传书:“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一剪梅》)那时总是以鸿雁传书自慰,充满着与丈夫团聚的希望和对幸福的爱情生活的向往。如今丈夫已客死他乡,即使有书可托,也无人堪寄了,所以看见过雁使她更伤心。再者,这南飞大雁,词人当年曾在北方和平环境中相见,而今却在战乱中的异地他乡相逢,这自然会触动她对国事、家事以及个人身世的极度忧伤。以上三句词人撷取了日常生活中这样三个寻常又典型的细节,托情于事,将首句直抒的感情化为具体的艺术形象,一幕幕,一场场,真切生动地演示了出来。 下片寓情于景,于含蓄之中生出情景相融的哀怨意境来。先由最富深秋特征的“满地黄花”写起。秋菊凋残,落花满地,此番萧条残败景象令人不堪目目。这里是写景,也是写人;是咏物,也是抒情。这满地残花马上引起了词人无限的感伤与痛苦的回忆:自己当年也曾年少风流,才情横溢,可是,转瞬却变得憔悴不堪了,抱负、理想也如同泡影,一个个相继破灭了。这满地黄花的遭遇,不正是自己眼前的惨痛遭遇吗?触物伤怀,更添新愁。这句词鲜明突出地勾勒出菊花与词人这两个艺术形象。它们相并、相比、相衬,使花与人憔悴、凋零、无人理睬、不耐风霜的共同特征,相得益彰,形象的内涵得到了最朴素自然的表达。面对落花满地的凄凉景象,词人“守着窗儿”,不禁发出“独自怎生得黑”的咨嗟叹惋,这不但使读者看到了词人依窗凭吊的孤身只影,而且看到了一颗枯竭孤渴的心灵。她背负着愁苦的重担,一天天捱日子,几乎连支撑到天黑的力量都丧失殆尽了。怎奈黄昏时分又下起了濛濛细雨;雨打梧桐催下片片老叶,这单调乏味的声音,更令人难受。这真是风萧萧、雨淋淋、花乱落、叶飘零、雨打梧桐一声声。这里暗用了白居易《长恨歌》里“秋雨梧桐叶落时”的诗意来抒写自己的愁思,并与上片“晚来风急”相呼应。这秋日黄昏的凄风苦雨,一点点一滴滴,是打在梧桐叶上,又何尝不是打在词人悲痛欲绝的心上呢?因为词人这时所感受到的不只是大自然的无情风雨,更有那令人心碎的苦难的时代风雨呀!可真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篇终点出了全词的题旨都是在写一个“愁”字。“愁”是词眼,映照全篇,贯穿首尾。 读完这首词,一个年老无依、凄苦难尽的女词人形象便会清晰地浮现于我们眼前,甚至她那怅然若失的神态、跌宕起伏的心潮、抑郁难平的思绪,我们都能深切地感受到,真好像如临其境、如见其人一般。这主要依赖于词人给我们营造的如泣如诉的哀怨意境。在这首词中,情感是贯穿全词的内线,自然景物是情感的外化,词人将自己难以具体言说的复杂情绪寄托于秋日里的天气、急风、哀雁、梧桐、细雨等自然形象中去,使情景化而为人。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构成了这首词完整而和谐的意境美。 参考文献: [1]李月,张敏鹏.李清照词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2]郭绍虞,王文生.中国历代文论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3]吴熊和.唐宋词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田晓荣 陕西渭南师范学院中文系714000)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