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五还”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
范文 | 吴春茂 【摘要】叶澜教授指出: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教书育人”,我们应把“促进学生积极主动与健康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作为核心价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重心下移,把课堂的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真真正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格外关注课堂教学中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状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课堂学习互动状态等.因此,“新基础教育”针对传统课堂的常见问题进行反思和诊断,提出了“五还”教育理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数学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内容是要从根本上转变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提高创新能力.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讲得太多,对课堂的节制过量,留给学生自主探索、小组合作交流的时间太少,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学习的积极性、学习的创造性都无法得到发挥,学生的发展严重受到了限制.“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提出了“五还”教育理念,即还学生的“时间”“空间”“工具”“提问权”和“评议權”,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还“时间”,让学生拥有探索的乐趣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讲解占了课堂大部分时间,据相关统计数据表明:40分钟的课堂,教师占用了近30分钟甚至更多,教师不厌其烦地讲,学生心不在焉地听.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是没有主动学习和积极参与的时间,与此相对应的课堂效果可想而知.“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提出要还“时间”,每节课至少要有13的时间,最好能达到23的时间能够留给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让学生拥有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是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所以,要将课堂还给学生,首先要还“时间”,要充分留给学生独立思考、发表个人见解、自己探究、小组讨论的时间让学生用心进行思考、探索、实践等学习,这样学生拥有探索的乐趣,既培养了学生的个人能力,又创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 例如,为了上好“认钟表”这堂课,特别是如何处理这一课的教学难点——判断大约几时,磨课期间笔者经历了几经波折,教学设计一改再改.本节课是在学生已认识整时时刻7时的基础上继续教学的.在磨课中首次进行试教,课堂上笔者先后出示两个不同的钟面:快到7时和7时刚过一点,然后直接围绕这两个钟面一问一答式地引导学生认识像这样快到7时了、7时刚过一点的时刻都可以看成大约7时.上完课,评课反思中笔者发现学生始终被教师拖着走,丝毫没有参与的激情.反复推敲,最后一次试教,首先笔者出示了三个不同的钟面:7时整、快到7时了、7时刚过一点.接着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探索——先自己仔细观察各个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思考、对比有什么发现?然后再把自己的发现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并在全班反馈,最后教师进行总结.最后一次试教调整后,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拥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自主探索和小组交流讨论,学生在探索中不仅领悟、掌握了“判断大约几时”的方法,同时也拥有了学习探索的乐趣. 二、还“空间”,让学生拥有实践的舞台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一对一”的问答充斥整个课堂,缺乏多样的组织方式,组织方式的单一限制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新基础教育”提倡在课堂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适当增加学生小组讨论、辩论会、教材剧表演、实践性活动等多样化活动的选择或组织方式.为学生创造机会在讨论与交流中大胆、自信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发挥内在的潜能,拥有一方更大更广的实践舞台. 平时教学“千米的认识”这一课,都只是在课堂上用讲授的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对“千米”这个概念比较陌生.为了让学生更好、更实际地理解和感受“千米”这个概念,笔者改变原本的教学方法,不再局限于在教室这个“空间”,而是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操场上实际感受1千米有多长.首先让学生在100米的跑道上按自己平时的步行速度计时走一走,再引导学生估计一下如果是10个100米有长呢?一般步行需要几分钟?最后让学生实际走一走,并计时.走出教室实际感受1千米,为学生提供了亲身实践的舞台,激发了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新知识的认识更加深刻. 三、还“工具”,让学生拥有学习的自信 “新基础教育”提出在教学内容的结构和学习方法的结构上要帮助学生掌握主动的学习的“工具”,即通过“长程两段”的教学策略——“教结构、用结构”.“教结构”就是教师引导学生用发现学习的方法学到知识和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用结构”就是学生通过学到的知识和掌握的方法主动探究学习新的与之学过相关的知识.“长程两段”的教学策略可以体现在一节课中、一个学段中、一个单元中,也可以体现在一类课型中…… 例如,在教学“公因数和公倍数”这一相关知识中,都是在研究两个数内部之间的关系.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这两者之间有着类似的知识结构(如下表). 关系研究倍数关系互质关系一般关系 最大公因数较小数1列举寻找(或短除法) 最小公倍数较大数两数的乘积列举寻找(或短除法)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为教结构,学生经历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探索学习后,理解了概念、积累了知识、掌握了学习方法,并了解了求两个数的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三种特殊情况.因此,“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就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刚才习得的结构进行研究.“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学习为“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学习提供了“脚手架”,两部分的学习内容有着类似的相关知识,学生可以根据掌握的积累的知识和学习方法进行迁移,更好、更快、更自信地学习“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这就是学生用结构的体现.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学生真正懂了才会学以致用. 四、还“提问权”,让学生拥有提问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学生会提问、乐提问、善提问很重要.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时候都是“师问生答”的课堂局面,很少给学生提问题的权利.“新基础教育”提出应鼓励学生敢于提问,积极发言,不要把提问题看作是教师的特权.还给学生“提问权”,放手让学生之间互相提问,甚至可以提问教师,鼓励学生多问多思,让学生拥有提问的能力.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