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试论语文公开课课堂教学文化 |
范文 | 李 吉 一、语文课堂教学的应然图景 课堂文化是“在长期课堂教育教学活动中师生形成和共同创造的课堂规范、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的整合体,它直接反映的是课堂乃至学校的精神风貌,深层体现的是不同教育观念的交锋和人们对现实教育不同的追求和价值体认”[1]。在语文教学中文化既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又构成了课堂学习的基本内容。新课程改革倡导和谐平等的师生文化,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生命体验,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和教师的引导相得益彰,体现和谐的课堂文化。《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2]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首先要保持语文课堂的独特韵味,语文学科的独特性在于其熏陶感染作用,在于它更能促进个体生命体验的丰富。积极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都是为一个终级目标而服务,那就是具有“语文味”的课堂教学。“所谓的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一种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中,主要是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3]语文课堂教学的应然图景就是充满语文味的课堂文化。 二、当前语文公开课的实然状态 (一)预设的课程目标 在理念上一线教育者已经接受了生成性的目标定位,但在设计教案时教师仍然是按照旧的观念在执行,他们的教案设计仍然是一如既往的追求完美和全面。为了贯彻新课改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教师通常在课前设计好三维目标的具体实现形式和教学方法,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思路去准备课程,保证公开课形式完美,但同时这样也剥夺了学生的思考权,而在公开课的课后陈述中评课专家也默许了这种“预设”的方式。 (二)“完美”的选课标准 公开课的展示性功能使得执教者更加追求完美,有时教师会为了整节课的完整性而放弃不符合公开课教学的课程内容。通过公开课的展示,目的是使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得以广泛运用,帮助更多的学生取得进步,但是,选课的完美倾向导致了教师追求形式上的美观,而把教学策略局限在几种文体中,没有考虑到语文文体的多样化,使得学生无法体会语文的精髓。 (三)非“回归生活”的教学内容 “回归生活”作为新课改反复倡导的理念在一线教师的教学中被提到重要地位,然而在现实课堂中表现出来的却是与现实生活脱离的现象,学生无法理解文本中已经离他们很遥远的“道理”,教师的牵强附会使得学生更加迷惑,其结果是课堂语言距离真实生活更加遥远。语文是通过文本为学生呈现不同时代和地域的文化特征、时代精神的,而学生通常是从他们当前的生活和知识储备出发理解文本内容。在公开课上教师虽然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但最终还是要求学生用教师事先组织好的标准化语言作为标准答案。 (四)远离“语文味”的综合实践课 综合性是语文学科的自身属性,但是,如今的综合实践课堂中,喧嚣取代了语文的平静,各种活动把语文课堂变成了大杂烩,一些教师把语文课变成了“文艺表演课”“绘画比赛课”“历史地理课”等等。在语文公开课中,教师很少再让学生品味文本了,而是一味地借助多媒体,借助各种拼盘式的活动来帮助学生记忆,为了标新立异,教师们忙于表演的设计,往往超越文本的意境,一味的发挥,在学生还没有把文本弄清楚以前就急于联系、探究、活动,把语文课变成了“表演课”,学生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静下心来体味语文的韵味。 三、语文公开课课堂教学的文化冲突归因分析 从文化学的角度分析,造成公开课表面“繁华”的原因主要包括: (一)文化的崇权性 文化的“化人”意蕴与功能赋予了教育以意义、目的和内容,教育行使着文化的使命与旨意,扮演着文化的“复制器”与“传声筒”的角色。课程改革总是伴随着文化的渐变而在内容上的“新陈代谢”。[4]我国的新课改是自上而下推行的,其所倡导的理念大多是从国外借鉴而来,对于大多数一线教师来说理解就需要一定的时间,而要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就更加困难。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文化的崇权性,作为推广手段之一的公开课更多地表现出了一种对上级的遵从,一种为学校争光的理念,公开课被赋予了政治色彩,教师和学生上好公开课是为了努力迎合校方的要求,而校方是为了努力迎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这种层层的崇权文化导致了公开课表面繁荣,内核单一的现象。 (二)文化的折中性 现在的公开课评课标准有两个误区,一是以公开课评人,二是认为公开课要尽量避免瑕疵。在公开课评价中,对“教学目标明确”“教程安排合理”“提问精要恰当”“适时运用媒体”“注重能力培养”“教态亲切自然”等方面要求的程序化,导致了公开课的程式化表现。在这种程式化的评课方式中,所有的课都呈现出一种模式,追求课堂教学的四平八稳,迎合课程专家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使分析和指导变得苍白无力。这些是传统文化中的折中心理、从众心理、成见心理的表现,课堂教学评价的过程日趋保守,而保守又导致了教师缺乏自主创新的动力,造成了一种宽松的气氛。 (三)文化的茧式化 文化的茧式化告诉我们每种文化形态都具有强烈的保守主义、认同主义、教化主义的品质与机制。一种文化范式一旦形成,就意味着具有绝对的权威与统治力量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及制度、习俗的意识形态化,社会则必然通过一种专制性的运行机制维护这种文化范式的尊严与权威。[5]在当今中国社会,学生能否最终升入重点院校仍然是社会大众关心的重点,中国传统文化的评价标准仍在维护旧式的升学制度。可以说,是文化的茧式化在外部制约着教师贯彻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行动。而教师自身对新课程的理解又在内部导致了公开课的效率低下,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外壳下寻求一种内在的守旧方法以确保教学质量。 四、语文公开课课堂教学的文化适应对策 语文课的生命在于真实和创新,“真实”是要正确反映文本传达的意思,“创新”是要发扬语文课的工具性作用,使学生掌握语文的基本方法并广泛地运用到日常生活和真实情境中去。分析语文公开课教学中的文化冲突原因,可以对教师教学提出以下对策: (一)以观念内化为基础 理念的引进是新课改推广的第一步,而一线教师观念的成功内化则是关键的一步。一种新的理念要想本土化必须真正立足于本国实际,与本国的文化找到契合点,形成融洽的合作关系,克服旧文化的阻碍力量,努力从多角度经营适合新课程理念推广的土壤,因为“在很大程度上,课程的解释取决于它所存在的社会环境”[6]。现在公开课出现的问题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教师对新课程理念没有充分的理解,他们只是从外部被动接受新的理念,没有主动地去理解其实质精髓并在实践中检验。因此,“有必要使教师培训过程变成一个教师重新认识教育教学的过程,使自己成为问题研究者和自我反思的研究者,并且拉近他自己与学习者的距离”[7]。 (二)以课堂常态化为标准 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富有情境化的过程,我们无法预期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和突发思维,如果一味追求完美的公开课状态,就无法真正找到教学中的问题,也就无法真正地指导教学,帮助学生进步。常态课堂更加自然和真实,真正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促进他们不断在探究中自觉转变学习方式,师生和谐处理课堂中出现的突发问题。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特别需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因此,公开课应该以问题为导向,以常态课的内核为实施准则。 (三)以“平等的首席者”身份教学 教师在课堂中扮演“平等的首席者”的角色,平等要求教师尊重并鼓励学生的独到见解,首席意味着教师作为文本和学生的中介而存在。教师的思想深度、文化水准、人生经验、审美水平是高于学生的,因此在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活动的组织上要体现正确的价值取向。新课改提倡学生思想的开放多元性,公开课要保证学生的话语权,教师在尊重学生想法的同时要避免变成学生“思想的尾巴”。语文的特点在于意蕴的多样化和深远性,越品才越有味道,师生共同参与文本的解读,才能不断得到新的观点和体认。 (四)以语文特质为依托 新课改倡导的超越教材是指以教材为依托,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引导学生接触语言文字,认读、理解、鉴赏、评价,以语言文字为基础,指导学生理解语文,运用语文,体验语文,因文悟道。任何教学手段的使用都要以服务于语文为宗旨,任何教学环节的设置都要以完成“学生与语文的接触”为中心,对文本任何角度的理解都要在尊重文本、尊重作者的基础上展开。在语文课堂上必须做到的是文质统一,引导学生在“语”和“文”的海洋里涵咏、品味,最终获得既能“语”也能“文”的本领。 参考文献: [1]张晓华.关于西部农村课堂文化的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11). [2]http://pep.com.cn/czyw/jszx/jcpx/jcjs/wzjs/qnj/200501/t2005125 181029.html. [3]钱道静.语文味:构建和谐语文课堂文化的立足点[J].当代教育科学,2008,(2). [4][5]郝德永.课程与文化:一个后现代的检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2,61. [6]LEE,J C.-K. Teacher receptivity to curriculum change in the implementation stage: the case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Hong Kong [J].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2000, 32(1): 97. [7]ROSS,V.Walking around the curriculum tree:an analylsis of a third/fourth-grade mathematics lesson [J].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2003.35(5):584. (李吉 重庆 西南大学教育学院400715)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