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范文

    当从报纸、电台中得知一幕幕惨剧发生、一个个年轻的生命离人们远去时,有的不光是震惊,更多的是反思……面对这样一个社会现象和严峻的现实,所有热衷于教育事业的人以及广大青少年的家长都不能不反思:是一种怎样邪恶的力量,在无情地把年轻的生命推向了死亡的边缘,乃至黑暗的深渊?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都做了些什么,又做错了什么,以及从今以后,应该做些什么?

    一、中学生“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近年来,青少年学生轻生自杀、伤人杀人现象日渐增多,因此,由这类现象反观青少年学生的生存状态,关注其生命质量,深入地思考当今教育存在的深层问题,并由此寻求解决之道,成为当务之急。而深思熟虑的结果必然地会引发出一个不能不正视的话题——生命教育。

    在现实生活中,中学生回避死亡的事实,不深入思考自我生命的有限而短暂,随意浪费光阴,终日沉迷于世间鸡毛蒜皮的事件中,庸庸碌碌地生活。海德格尔把这种生活状态称之为“沉沦”。他主张,人要先行到死中去,向死而生,借助死亡阴暗的背景,更明晰地审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让有限的生命充满辉煌。可是,多年来,我们的教育缺乏对生命深度的关注,学生们很少深入地去认识生命的意义,更难以把“生”和“死”联系起来思考,因而,在青少年中轻贱生命的现象十分普遍。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如果立足生命教育,在讲解分析悲剧作品时,充分地展示悲剧人物之死,让学生正视死亡,进而深入地去体味生之不易、生之可贵,那么,学生就会自觉去热爱生命、珍惜生命,避免一旦遇到挫折就轻贱生命。

    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加缪认为,生命是所有人的公有的价值,于是,像“不准自杀”“不准杀人”这样的道德命令就是普遍的规范。因此,凡是违反生命价值和普遍规范的行为和主张,都要加以反抗。贵阳市某中学一位语文教师,带着生死观教育的思考,在讲授《祝福》一课时,曾意味深长地对学生说:“祥林嫂来到人间,尽管受尽了苦难,精神和肉体惨遭摧残,但是她仍坚持活下去。她不想死,人都有活下去的强烈愿望。然而,罪恶的社会无情地扼杀了她的生机,剥夺了她活着的权利,摧毁了她存在的意志,她的生命被凶殘的社会吞噬了。同学们,我们应该为这非人道社会的罪恶感到愤怒,为一个非自然死亡的祥林嫂的死而感到悲伤。人最宝贵的就是生命,没有什么比无情地践踏残害他人的生命更残忍的了。总之,中学语文教材包括着林林总总的内容,也同样就蕴藏着无限丰富的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契机。

    二、中学语文教材“生命教育”的可行性

    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录了许多关于不幸和死亡的作品。学生在学习这些作品时,既能看到祥林嫂悲惨的死,又能够目睹窦娥冤屈的死;既能看到《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焦仲卿为争取爱情自由以身殉情,又能看到《五人墓碑记》中的五义士为大义而“谈笑以死”。作品中悲剧主人公的死亡与毁灭,给学生心灵以震撼,并且能够唤起他们的怜悯之情,使其在审美想象中,“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鲁迅语),近距离地去审视死亡。人们常说:“人在死亡面前容易变成哲学家。”学生们学习悲剧作品,同样会思考什么是生命、什么是死亡、人应该如何珍惜生命、应该怎样让自己有限的生命更有价值等问题,最终实现生命教育的目标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走一步,再走一步》《生命生命》《紫藤萝瀑布》,还有人教版教材中的《敬畏生命》《热爱生命》《提醒幸福》《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我的地坛》《我为何而生》《我的呼吁》《人生的境界》《人是什么》等文章,另外还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实验教材高一第一册中的《邂逅霍金》也是很好地进行生命教育的素材。在中学语文教材中还有一些表达亲情和友情的文章,也是非常好的生命教育的素材,比如非常经典的朱自清的《背影》,李密的《陈情表》,韩愈的《祭十二郎文》,还有像《项脊轩志》《与妻书》《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等等。另外还有一些有关人与自然、人与动植物、人与他人和谐相处的文章,同样也是对学生进行敬畏生命教育的很好的素材,包括《珍珠鸟》《猫》《小石潭记》《石钟山记》《大自然警号长鸣》等。

    例如在《热爱生命》一文中写道:“我想靠迅速抓紧时间,去留住稍纵即逝的日子;我想凭时间的有效利用去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暂,我愈要使之过得丰盈饱满。”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主人公保尔,到烈士公墓凭吊英勇牺牲的战友后,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人应当赶紧地、充分地生活,因为意外的疾病或悲惨的事故随时都可以突然结束他的生命。”这就是死亡给人的生命教育、生命启迪。

    中学语文课的不少课文则是充满了一种敬畏生命、热爱生活又教人在关乎民族、国家存亡,涉及社会、他人利益时不惜牺牲生命从容赴死的思想,这在初中课文中尤为常见。一位初中语文教师在教授《紫藤萝瀑布》一文时,对文章第10段“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句话作了这样的理解:“人生如花,时代的洪流总会冲走不快,只要加快脚步,鼓足生命的勇气前进,你便会是那灿烂瀑布中的一朵浪花。美好的事物是遏止不了,也戮杀不灭的,生活的洪流必将冲决各种障碍,日复一日地流动。在这闪光的河流上航行的人们,加快脚步吧,前边就是更加美好的彼岸。”她并且还把这种理解传递给了她的学生共享。

    笔者认为,上边这位教师应该算是对学生进行了一种生与死的教育。而渗透在各科教学中的这种有关生与死的教育可算是目前可怜的青少年生命教育的一个部分。

    三、对中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措施

    青少年开展死亡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也是有广泛的基础的。在青少年中开展死亡教育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进行。

    1.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自然生命是人的生命存在的物质载体和本能的存在方式,强健的体魄是生命的源泉。“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尼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进行的斗争。”作者是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由于病情恶化他全身瘫痪,双目失明。但仍以惊人的毅力和顽强的精神,在病榻上创作了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书中主人公保尔·柯察金是苏联文学中卓越的英雄形象。作者用自己对生命意义的深刻理解和认识,在教育着千千万万个读者,提醒人们要十分珍惜生命,对人生采取极其严肃认真的态度。通过这些关于生命的认识和生命意义的思考,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珍爱自己生命,让生命的价值通过自己的存在过程有所展现。

    人的生命要和谐完整,首要的取向是获得自身自然生命存在的意义感,而不是自我生命的超越或他人对自己生命的评价,必须在本我生命得以实现的基础上才能构建其下位的意义,以破除对死亡的神秘感、恐惧感,让学生了解死亡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没有鬼怪神灵为目的组织教学;对于初、高中学生,则应让他们更多地了解生与死的医学、心理、社会、文化、伦理等方面的知识,特别是了解怎样避免不必要的死亡,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死亡观,更加善待生命,珍惜生命。因此,必须首先唤醒学生的生存意识,让他们认识生命、敬畏生命,热爱生命、欣赏自己,热爱、欣赏他人及自然界的一切生命,塑造开放的心灵,丰富自己的生命内涵。人教版教材中的《敬畏生命》《生命生命》《紫藤萝瀑布》等都是用来唤醒学生生命意识的好材料。

    2.培养学生挫折意识。所谓的生命意识是不应该单就生命的美丽而言的,因为它不现实,还应该帮助学生获得承载痛苦、追求孤独、超越死亡、深化忧患的生命体验,以便将来走上社会、面对人生时,承受得起生活之重。要清楚知道在人的一生中,都离不开困难、挫折,从青少年时期就应该养成坚持、恒心、毅力等性格。现在很多中学生是独生子女,从小就比较娇生惯养,在很优越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缺乏承受遇到挫折困难的能力,所以一遇到打击,往往会发生一些悲剧,轻视自己的生命。如2001年7月6日,长春市一名16岁女中学生因中考成绩不理想,失望之极服毒身亡。同年的9月17日,到广州某大学报到才两天半的新生小黄突然跳楼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没有留下遗书和遗言,只在日记中写道“睡不着”“头痛”,并曾打电话向家人诉苦。同年的10月31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一名14岁的中学生凯钦固,觉得自己难以承受老师的责怪,一念之间自缢身亡。他在遗书里说,要用死来向老师证明自己的清白,并讨回尊严。根据中国健康教育研究所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的心理咨询热线进行统计,在热线开通的前9个月,打进热线的2700人中有146人曾尝试自杀或想自杀,其中80%是中小学生。人教版教材中的《我与地坛》《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都能在这方面给学生以启示和教育。

    3.通过课外阅读增强生命意识。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在我国文学史上留下了许多的经典著作,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道理和传承至今的文明,学生通过阅读这一类作品,可以与史上的伟人、名人、哲人进行对话。比如《论语》这部经典中就有许多做人的道理,这其实就是对学生渗透生命发展教育的很好的素材。还可以给学生推荐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绝对是一部励志巨著。还有像现当代的一些文学作品在语言上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比如当代知名的作家余华,他的《活着》就是一部非常经典而深刻的关于生命话题的作品,可以推荐给高中生来读。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时代,个人的博客,网络文学与学生的关系密切。近两年来网络文学的兴起,一些同时代的“80后,90后”作家深得孩子们的喜爱,如韩寒、郭敬明等,郭敬明的《梦里花落知多少》至今仍风靡于中学生之中,赚足了很多孩子的眼泪。因为那些语言与学生们现实生活的贴近,这其中涉及到生命以及生命价值的主题就是教师指导孩子们的最好文本。将文中的点睛之处给予孩子们心灵光芒,让学生同时可以看到这些作家心灵的阴暗面,在自己的生活中变得明朗、向上。

    关注生命,让语文重新回归到人,既是语文教育工作者做出的心灵的选择,也是语文教育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

    当然,由于当前我国中学语文教学中尚缺乏自觉的死亡教育实践,所以,要使青少年生命教育真正走向实践,还需解决一些操作性的问题,如实施的指导思想和目的、主要内容、途径和方法等。对青少年学生实施死亡教育,其目的主要在于让他们获得有关死亡的各种知识,培养他们应对处理与死亡相关的事情的能力和调适技能,并通过认识死亡、思考死亡去体悟生命的价值及人生的意义,以便提高生命的质量。具体实施方面,可选择的途径则主要有专门课程、学科教学渗透、课外实践活动及学校心理辅导等。此外,教育工作者还需要解决思想认识、课程编制、教材编写及师资培训等实际的困难。

    参考文献:

    [1]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北京:三联书店,1987.

    [2]高清海,胡海波,贺来·人的“类生命”与“类哲学”——走向未来的当代哲学精神[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

    [3]叶澜.为“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创建而努力[J].教育研究,2004,(2).

    [4]熊芳芳.生命语文[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3,(7).

    (鲍陆胜 安徽省安庆市望江县新桥中心学校 246274)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7:1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