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语文教师,不妨做一回帐房先生 |
范文 | 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章涉及到数量,尤其是记叙类作品,而这些数据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又往往会被教师忽视。但是,从作用上看,有些数据在课文中又是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的,不可或缺。因此,语文教师不妨也做一做“帐房先生”,带领学生去“算一笔帐”。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许不失为语文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章内容的一条新颖的途径。 一、数据有助于对主题的理解 记叙类作品如小说、戏剧等,其主题的表现往往更多的是借助于情节,通过情节的步步推进来展现文章的主题。但有些时候,文章中作者巧妙安排的一些数据也会收到同样的效果,教师可以借助于对这些数据的分析,来揭示文章的主题,而且这也易于学生理解和体会。 比如,在教学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时,下面的一组数据就很值得师生去关注和品味: ①福兴楼的清炖鱼翅“一元一大盘”; ②祥林嫂初到鲁镇的工钱:每月500文; ③祥林嫂的婆婆从鲁四老爷家支走的祥林嫂的工钱是1750文; ④祥林嫂捐门槛的价钱是“十二元鹰洋”(十二千)(那说明:1元=1000文) 通过对以上四点数据的综合分析,我们可以看出:①祥林嫂从初到鲁镇,一直到她被抢,前后三个半月,总共才1.75元,还买不到2盘在当时显得非常便宜的鱼翅;②祥林嫂捐门槛的价钱,是她不吃不喝,整整两年的工钱。 从第一点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像祥林嫂这样的生活在底层的劳动妇女,其生活是多么的悲惨;而从第二点我们就更能够发现,祥林嫂受封建礼教的毒害,想要通过捐门槛来赎罪,结果却要花去她不吃不喝的整整两年的工钱。难道封建礼教对祥林嫂的毒害还不够深吗?封建礼教摧残下的劳动妇女的命运还不够悲惨吗?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封建礼教对祥林嫂这样的劳动妇女的摧残、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也就表露无遗了,而这正是《祝福》的主题,从中我们也不难体会到作者在数字上的匠心独运。 二、数据有助于对形象的把握 记叙类作品中的人物的性格特征,主要的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外貌、动作、心理等手段来揭示,或是借助于环境的描绘来加以烘托。但有时,我们通过对文章中一些数据的分析,也同样可以收到揭示人物性格的功效。 例如,在教学丁西林的戏剧《三块钱国币》时,笔者就很留心下面的一组数据: ①白米六十块钱一担,猪肉一块五毛钱一斤,三毛钱一棵白菜,一毛钱一盒洋火……自来水笔六十块钱一支; ②三间破房子,一个月四十块钱的房租;打仗以前,连四块钱都没有人要; ③现在的三块钱,抵不到以前的三毛钱; ④一对花瓶六块钱,打碎一只三块钱; 在这组数据中,①②③是为了说明当时物价飞涨,国币贬值厉害,钱已经根本不值钱了;而④则主要说明了花瓶的价格。通过这两组数据的对比我们可以发现,“三块钱国币”在当时根本不算什么,甚至根本派不上什么用场。但是,吴太太为什么还非要娘姨去赔呢?如果花瓶真的如她所说的那般珍贵,那为什么又只要三块钱而不是让娘姨赔一只一模一样的花瓶呢?带着这些问题去研读课文,吴太太那尖酸刻薄、胡搅蛮缠,得理不让人、无理搅三分的个性特征也就跃然纸上了。 此外,像《陈奂生上城》一文中也有很多的数据,认真揣摩、分析,对我们把握陈奂生这个人物形象也同样大有裨益。 三、数据有助于对细节的品味 先让我们来看一看莫泊桑小说名篇《项链》中的三组数据: ①玛蒂尔德丢失了好友的项链,赔了36000法郎; ②玛蒂尔德在平时一个铜子一个铜子地积攒; ③路瓦栽常常到了深夜还在抄写五个铜子一页的书稿; 教学中,学生对玛蒂尔德“一夜虚荣,换来十年辛酸”的那种生活有一个大致的印象,因为作者在文章中通过玛蒂尔德一家生活的改变和玛蒂尔德外貌的改变已经为我们作了必要的说明,但对于一万八千法郎的债务为什么需要偿还十年,仍然不甚明了,甚至还有困惑。因为他们觉得,路瓦栽在教育部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晚上回家还有“兼职”,这一万八千法郎应该是不需要十年就可以还清的。面对这样的疑问,光靠教师的讲可能是无济于事的,怎么办?教学中,笔者就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这几组数据,并联系初中学过的莫泊桑的另一篇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里的相关文字进行分析。 《我的叔叔于勒》课文下面的注释已经很明确地告诉我们,1个铜子(或称“苏”)等于5生丁,100生丁等于1法郎,也就是说,1法郎 = 20个铜子 = 100生丁。那么,如果这36000法郎(72万铜子)完全是靠路瓦栽先生的“兼职”来完成,那他总共需要抄写多少页书稿?如果按一个晚上抄写10页计算(考虑到书稿的要求),那一共要多长时间才能完成? 经过这样的转换,学生大吃一惊。因为“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光靠路瓦载抄写书稿,那需要抄写144000张!如果一个晚上抄写10页,那需要14400个夜晚、近40年时间才能还清这笔债务!这样一来,学生对玛蒂尔德十年的辛酸生活就有了充分的体会,对玛蒂尔德“一夜虚荣”所付出的惨重代价也有了一个清醒的认识,当然,对文章主题的把握也就更加容易了。 此外,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时,贾府对林黛玉住宿安置中的一组数据也同样值得我们分析: ①黛玉带了两个人来,一个是自幼奶娘王嬷嬷,一个是十岁的小丫头雪雁; ②贾母将自己身边的一个二等丫头鹦哥给了黛玉; ③外亦如迎春等例,每人除自幼乳母外,另有四个教引嬷嬷,除贴身掌管钗钏盥沐两个丫鬟外,另有五六个洒扫房屋来往役使的小丫鬟; 我们只要将这几处涉及到的数字简单相加就可以清楚的知道,黛玉一个主人(尚且是外人),围绕身边服侍的就有十五个左右,更不用说像贾母等人那些上层主子了。从中我们便不难看到,当时的豪门贵族有着怎样的腐朽奢侈的寄生虫般的生活,也可以使学生对贾府生活有更多一层的了解。 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文章一些细小的地方,比如数字,我们不能轻易放过,要给予适当而必要的关注;教师也可以适时地充当一回“帐房先生”,因为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毕竟,这些数字在加减乘除间彰显出它的魅力,有时甚至还可能是作者的匠心独运。 (田秀娟 江苏省华罗庚中学213200)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