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让经典之光照耀现实
范文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认为小说最好教,故事性强,老师讲得生动,学生发言也较为踊跃。这种观点看似有道理,但细想起来则不尽然,课堂上的热热闹闹并不意味着教学目标的胜利完成。

    小说是作者思想境界、情感态度、人生阅历等诸多方面得以体现的载体,选入教材的都是文学史上的经典小说。很多教师对文本本身进行了深挖细品,却忽略了小说的现实意义。于是,大多数学生读小说时都觉得,小说的世界是虚幻的,或是过去的,或是别人的世界,与自己现在所处的世界完全无关;小说中的人物,完全是“别人”,是特定的“那一个”,跟自己无关。学生很难用心灵去感受小说中人物的情感,也很难从小说中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生活的哲理。小说教学如果不能让学生融入内心体验、联系现实生活进而提升素养,那么,这样的教学就达不到“育人”的目标。经典不应该高不可攀,经典的光芒应照耀我们的现实生活。要实现“新课标”中“以育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目标,教师本人应充分认识到联系现实的重要意义,然后引导学生用心去体会小说,让教材上的经典之光照耀学生所处的现实。

    以鲁迅先生的经典作品——《祝福》为例。很多教师会停留于这样的解读:祥林嫂主要是被程朱理学所崇奉的旧礼教迫害死的,祥林嫂的遭遇是旧中国千百万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真实写照,作者通过塑造祥林嫂这一典型人物,对吃人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进行深刻地揭露和有力地抨击。笔者想说:今天,我们读《祝福》,就只能读出这些吗?既然“吃人的封建制度”已被推翻,“封建礼教”也不复存在,今天教读《祝福》还有什么思想意义?在“万恶的封建制度”已被推翻的今天,像祥林嫂这样惨遭不幸却无人同情、理解、帮助的悲剧真的不会发生了吗?

    北大中文系教授孔庆东在《百家讲坛》节目中讲到这篇小说时,联系现实生活,说出了他的思考:较之祥林嫂所处的时代,我们这个时代的确进步了,但祥林嫂的形象即使是在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这一点只要观察自己的现实生活就不难发现。比如同事之间为了一点点的利益进行或明或暗的陷害攻击,拿同事的痛苦及隐私来欣赏、把玩,以至于人与人之间相互设防,人人自危,很难建立起真诚和信义。这与导致祥林嫂死亡的那些人有什么分别呢?而更为关键的问题是:究竟是什么导致这种情况的绵延不断、源远流长?在呼唤民主、人权、平等、自由、法治的现代社会中,我们该怎样在厚重、坚固、优秀与顽劣并存的传统文化习俗中塑造更加完善的人性?

    笔者在课堂上读出孔先生这些话后,启发学生:我们的身边有没有“祥林嫂”式的悲剧?如果有,我们现在就可以做到什么?今后有可能做到的,是什么?学生在课堂上思考了很长时间,然后纷纷发言,有的学生说:“用自己的心灵和头脑去看待周围的人,不因世俗而人云亦云,因为每个时期都会存在一些不公平的世俗。”有的学生说:“对待他人的不幸,万不可雪上加霜,不能做‘柳妈这样的人。”还有同学说:“年轻人更有独立思考的精神,更有锐气,年轻人要去改变不良的方方面面。”还有一些学生,满含感情地讲起了生活中令人同情的悲剧故事。

    《祝福》的课堂教学结束后,学生们在周记本上写出了他们的感悟。这些短文虽然稍显稚嫩,但都融入了自己的感情,有着独立的思考。对学生而言,这些短文比幻灯片上的“对吃人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进行深刻的揭露和有力的抨击”更有价值。

    经典的小说总是能给人思想上的启迪和情感上的收获。教学时若能在经典与现实之间找到一个值得探讨的交汇点,就能激发学生的思考,锻炼他们鉴赏文本能力的同时,也能锻炼他们用心灵和智慧去看当今社会的人和事,进而提升自身的素养。

    《最后的常春藤叶》的课外拓展阅读笔者选了莫泊桑的《项链》,学生对这篇经典小说也十分感兴趣,同组之间讨论得很热烈。笔者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我们的内心深处,有“玛蒂尔德的虚荣心”吗?玛蒂尔德的遭遇是悲剧性的吗?第一个问题让同学们沉默了,扪心自问,审视自己的灵魂,让他们有了更深层的思考。终于,有一位同学举手发言:“也许我们每一个人内心都有一个名叫‘虚荣心的魔鬼,我不知道该怎么评价玛蒂尔德了。”另一位同学接着说道:“人性都有虚荣的一面,有时候这种虚荣恰恰能刺激我们勇敢地去努力。更多的时候,我们能做的,就是用理性控制虚荣心,不让它过度发酵,毁了正常的生活。”这位同学的发言获得了全班的掌声。对于玛蒂尔德的结局,有的学生认为是悲剧性的,理由是她为一串假项链付出了太大的代价,牺牲了青春才还清债务,实在是一个悲剧。一些学生则认为是喜剧,理由是玛蒂尔德虽然付出很多,但她终于从幻想的云层回到切切实实的地面,这对她而言,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双方都言之有理,笔者没有轻易否定一方,而是肯定了他们独立思考的精神。这样的讨论,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促进他们对自己的内心世界进行冷静地审视,对世态人情进行辩证地分析。

    因此,小说教学只有联系现实,才能让学生觉得:小说的世界是现实世界的投影,有时甚至就是与自己所处的世界有很大的联系。小说中的人物,不只是特定的“那一个”,有时就是自己或自己周围的人。小说教学如果没能让学生融入内心体验、联系现实生活进而提升素养,那么,经典小说就只有“文本的意义”,而不能获得现实的功效,学生真正学到的只是“考试有用,过后无用”的“应试知识”罢了。

    重视联系现实,课堂时间自然是要多用一些,讲解习题的时间相对就少一些。怎样做到平衡呢?笔者想,不必每一篇小说都一定要花很长时间来深入探究,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和阅历,学生能够多体会、多思考的小说,就在课堂上进行深入地探究;与学生的生活及思考能力相差甚远的,就少一点这方面的探究。教师与学生一起,用心感受经典小说的艺术之美的同时,用智慧领悟经典小说的现实意义,必会使课堂更加精彩。让经典的光芒照耀现实生活,使学生的心灵更丰富,使学生的素养得到提升。

    (王银环 浙江省湖州市菱湖中学 313018)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3:1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