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做一名“如是我读,如是我闻”的语文教师
范文

    最近,刚刚拜读过陈日亮老师所著的《如是我读——语文教学文本解读个案》一书。“多岐为贵,不取苟同”,书里头的扉页一翻开,这八个大字就撞进了笔者的眼帘,扎根在了笔者的内心,之所以那么振奋我心,那是因为这句话启发笔者必须让日后的课堂充满“质疑创新”的精神,无论于笔者还是于笔者的学生。

    “质疑创新”对于大家来说并不陌生,近年来在《新课程目标大纲》中屡见不鲜,在各种交流研讨、论文集粹、课堂展示中也频频出现,它以一种“与时俱进”的高姿态正向我们缓缓走来,深情召唤。可是这种“质疑创新”的精神对于以“母语”为载体并且和“历史”、“政治”等众多科目不分家的语文来说简直是太难了,因为中国文字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百炼千锤,中国历史博大精深,这无疑给教师教学语文和学生学习语文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当你无法通过教学和学习来提出质疑、创新解决时,那作为语文教师自然而然地会有“课后有遗憾”的失落情绪,作为学生则总会有“枯燥语文课”的厌恶心理。

    对于以上这种尴尬的语文教学现状,想必所有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都和笔者一样,早已遇到过,并且感到困惑,从而尝试,再者反思,还是觉得茫然而无所适从。其实在陈日亮老师的这本书里头的个案分析中就为语文教师明晰语文教学和明晰课堂思路指明了一条道路,就是——如是我读,如是我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他的课前首要任务应该是先反复地自读文本,进而读课标,读教参,最后对比自读与他读的异同并进行求证,这才叫作有用功地备课;而课堂和课后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先静心地聆听学生的回答,进而观察思辨,最后对比自疑与他疑的异同并进行创新。

    笔者很欣赏陈老师对于文字心领神会的悉心态度,笔者觉得这是所有语文教师乃至文科教师都应该秉持的一种认真态度,因为每一个汉字都是一朵花,它们背后藏的是一份故事,它们背后隐藏的是一种情感,这么说来,我们就更没有理由拱手推辞这些汉字小花串成的文章诗句了!要相信世上所有的书籍,所有的文章,所有的字词都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用眼睛看它们会有舞蹈,用耳朵听它们会有歌唱,用鼻子嗅它们会有芬芳,用嘴巴尝它们会有味道,用手指碰它们会有冷暖,用心感知它们会有思想。所以不是课文索然平淡,而是师生不懂品味。

    就如汪曾祺先生笔下《端午的鸭蛋》一样,历来的语文教师在给学生教学这课时,总会以“介绍家乡端午习俗——介绍高邮鸭蛋的特别——总结作者情感”的固有模式来讲解,然后匆匆地告诉学生,汪曾祺老先生的文风是平淡质朴,极具真情。如果仔细来看这篇课文,它的文字很浅显,结构也明朗,感情也容易体会,写作手法也较容易,作为八年级的语文课文,《端午的鸭蛋》完全可以让学生自读它的文章大意,文章结构和文章情感。作为语文老师的我,当初也将它选作公开课的开课篇目,于是也就和广大语文教师一样落入了语文教学机械的窠臼中。因为我们语文教师不够静心,不够严谨,不够努力,所以我们一直没有发现陈老师书里所发现的:作为《端午的鸭蛋》的教学,它的侧重教学点应该是品尝汪曾祺大家文字的“淡而有味”。笔者觉得陈老师书里给我们的这条品读教学建议是非常中肯也是极具前瞻性的,它从另外一个方面为我们解答了“为什么现在的学生不热爱名著?不喜欢名家?”,因为他们的语文教师在他们的课堂上总是流于形式,缺乏对他们进行“文字品读,文章精读”的方法和经验传授,没有教会他们“读什么”和“怎么读”。这篇课文乍一看,让你读个几遍,如果没有想细读它精读它的心,教师和学生总会停留在“课文平淡有思乡味”的层面上,而事实上如果你花大力气去熟知汪曾祺的个人背景、作品文风等,你就会发现《端午的鸭蛋》它是“文字平淡,内涵有味”的好文章了。它里头为我们展现出的是一幅幅生动有趣的画卷,它是一幅端午节日的风俗画,与各地一样但是有着自己独特的“玩鸭蛋吃鸭蛋”的家乡端午习俗小节目。《学话常谈》里,汪先生说,“平淡而有味,材料、工夫都要到家”,平淡我们能一目了然,那就是端午习俗和家常菜鸭蛋,那有味的就要集于材料和工夫上了。作为材料的质料就是“情感”,那就是大家能马上呼之欲出的“家乡味”,而却忽略了“童趣童真味”,“工夫”就体现在了课文“一弯流水,曲折流去,时时回顾”的写作技巧上,有对比,有时不时的“顾盼有情味”;同时,还有课文语言口语化、幽默化、文言化的相映成趣,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应该像陈老师那样对这篇课文“如是我读”到这种地步。更甚,作为语文教师还要有听觉的灵敏度,如是我闻地听到学生会或多或少对课后题目如“课文结尾‘囊萤夜读的安排是赘笔,还是体现作家自由闲适风格的具体表现呢?学生谈看法时发出唏嘘调侃的声音“肯定是第二种,因为他是大家,他怎么写都是对的”。是啊,历来这种题目一出现,都有如自问自答的反问句一样,有问没有答,但是答案已经很明确了,有时如是我闻的学生的那种赤裸裸鄙夷出题者鄙夷教师提问的答案,笔者都会有一种不毛而栗、心灵被鞭挞的感觉,因为我们确实应该反省平日对名家名篇教学上的不够尽心,不够投入,不够让学生对我们的解读心悦诚服,因为我们只是涉猎地阅读,而没有“如是我读”,更没有坦诚地在课堂上对于学生直言不讳地提问回答“如是我闻”。就像刚才上面学生对《端午的鸭蛋》的结尾提出的那个质疑,它的答案其实是“文体风格‘煞尾”的具体体现而已,老实说如果没去“如是我闻”地虚心聆听,“如是我读”地精细查阅,我还真的不知道有这种文体风格的存在,想必你也没听说过吧!所以往后若再教学《端午的鸭蛋》这一课时,笔者一定会像陈老师那样告诉学生这一篇课文是有味道的:平淡、自然、家常、童趣、还有风格,真的文清体洁,卓尔大雅——而不再像往日那样老提文章结构、对比手法等老掉牙的问题了。

    文已至此,读此书的心得还有很多,就不再一一细数分享了,现学现用,作为语文教师应该要有这种精神罢!学一下汪先生的“煞尾”文风,斗胆篡改陆机之语,真诚地希望所有语文教师都能勤奋读书,成为一个“读之而后精,闻之而必察”的“如是我读,如是我闻”的教师!

    (吴巧玲 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实验中学 361000)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0 17:1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