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高中语文翻转课堂的实施与反思
范文

    

    2007年春天,美国“林地公园高中”的化学教师乔纳森·伯尔曼(Jon Bergmann)和亚伦·萨姆斯(Aaron Sams),针对很多学生缺课这一现象,开始使用屏幕捕捉软件录制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播放和讲解声音,并且把结合实时讲解和PPT演示的视频上传到网络,来帮助课堂缺席的学生补课。更加创新的是,他们逐渐把基础放在让学生课外看视频听讲解上,而腾出课堂时间来帮助那些作业或者实验上有困难的学生。从一定意义上讲,两位老师的翻转课堂,不仅改变了当地高中的课堂,而且改变了世界各地的许多教师的教学模式。

    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下,翻转课堂到底翻转了什么?原苏州电教馆馆长金陵认为,“关于翻转课堂究竟翻转了什么,我的理解是翻转了传统的教学结构,即把传统的学习知识主要在课堂、内化知识主要在家里,转变成为学习知识主要在家里,内化知识主要在课堂。不少人认为翻转课堂翻转了教学流程,我并不这样认为。我们从下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翻转课堂究竟翻转了什么。”[1]

    笔者所在的高中是一所寄宿学校,实施翻转课堂,不能够利用教学视频让学生在课后利用电子产品来学习,从金馆长对翻转课堂的解读来看,这一不利因素也可化解了。翻转课堂将原本学习知识的课堂时间提前到了课外,就不一定要局限于教学视频了。可以课前下发一些纸质的资料,是学生在课外学习过程中用得到的资料,这样学生就能够完成原本需要教学视频才能完成的学习内容。

    一、翻转课堂的实施

    高二下学期教学任务之一便是《<史记>选读》,翻开新课标,上面只是说道:“选修课和必修课的教学存在一定的差别——课程有较大的灵活性和拓展性”,也没有明确指出具体的做法。笔者所在的备课组在实施《<史记>选读》教学时,参阅了大量的相关教学资料,学习之后,借助翻转课堂这一教学理念,在摸索中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做法,积累了一些经验。

    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具体设计教学目标时应注重两个方面,其一是:每位学生都必须完成的学习任务,就某篇文言文来说,即掌握重点字词、特殊句式及把握文意等若干重要问题;其二是:学生可以找自己感兴趣的点,对文章从语言到思想内容进行探究、质疑、讨论。从文言文教学的这两个维度出发,笔者在具体实施翻转课堂的过程中,有如下操作。

    (一)课前:主动学习

    《<史记>选读》中所选文章相比较必修课本,篇幅都比较长,但是高二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文言文基础,并且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因此,在学习一篇新的课文之前,下发本文的翻译资料,一起下发的还有本文的一些赏析资料,要求学生在课前对照翻译自学,在课本上做好注释,主要是一些重要的文言文现象,还有自学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其次记录阅读过程中的感想或者疑惑。

    (二)课堂:展现成果

    1.学生变老师

    课堂开始,老师先将课堂内容分成几个部分。上课开始就抽签,由抽到的几个同学来为大家展示课前的学习成果。这样实施几次之后,发现有些弊端。其一,如果某个学生恰好对所抽到的这部分内容学习不够,那么就很尴尬,而且需要其他同学补充;其二,因为课堂伊始已经抽签,未抽到的同学似乎大松了一口气,课堂的思维参与度比较低,整个课堂的效率就会让人担忧。

    经过备课组成员讨论之后,做了改进。将每堂课的内容分成几个部分,上课开始,由老师抽出第一个学生,等他结束后,由他抽出下一个学生,依次类推。这样学生在课堂上的精力就比较集中了,因为不知道下一个会抽到谁。可是这样的课堂,教师似乎完全淡褪了主导作用,一堂课下来教师的作用得不到体现。

    群策群力之后认为,课堂内容不划分为几个部分,而是由老师整体把握。上课开始,老师抽出第一个学生,然后无规则地叫停。叫停之后,教师可以点评,可以提问,提问展示的同学,或者提问下面在坐的同学。然后老师再抽出下一个同学,依次类推。抽过的学生名字,仍然放进原来名单袋中。这样课堂参与的人更多了,而且教师对课堂也有了整体把握。更重要的是,教师可以补充学生漏掉的知识点,以及强调课堂内容的重点。

    在实施的过程中,仍然有问题凸显,就是学生对于文章思想等方面涉及得比较少或者比较肤浅,因此,《史记》中精彩文章对于学生的人文熏陶作用将大打折扣,于是课堂内容又有了进一步改进。

    2.小组谋合作

    学生到讲台上展示课前所自学内容,形式单一,容易引发审美疲惫。教师可以改变这种方式,将三到四个人分成一个小组,以就近自由组合为原则,如果有疑问,可以组内交流,也可求助于其他小组或者教师。最后需要留出十分钟左右的时间给教师,供学生提问以及由教师对本堂课课堂内容的重点进行分析。

    小组讨论一个最大的优势在于:所选文章,有很多精彩段落,人物也有争议,比如《项羽本纪》中观始皇帝、霸王别姬、乌江自刎等精彩段落。小组合作可以引发学生表达的愿望,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新的思想火花。

    项羽容易引发学生的英雄情结,而刘邦会引发不少学生的不屑。这本无可厚非,但是教师应该加以适当地引导。《高祖本纪》记叙了刘邦从一个亭长到称帝的过程,但是,刘邦夺取天下绝非偶然,他有独特的优势,如:胸怀大局,深谋远虑;用人有胆,御人有道。韩信、陈平投靠他,他用他们;周勃、灌婴陷害他,他也能任用他们。此外,刘邦头脑灵活,随机应变,是一般人难以企及的。

    成者王侯,但刘邦也有这普通人的缺点,这一点,《高祖本纪》有许多叙写,但作者又不能从刘邦的性格中分割开来。对于性格的分析,可以从普通人的缺点着手,也可以从帝王之才的雄才大略上着手。比如楚汉相争之时,项羽架起大锅扬言要烹掉太公,刘邦却说:“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见《项羽本纪》)在许多人看来,司马迁之所以要这么写,其目的是为了写出刘邦性格中的“自私无赖,残酷寡情”(见苏教版《<史记>选读教学参考书》),但笔者看来司马迁并不是这个意思,或者说他主要的意思不在这里。清代学者吴见思对此是这样评说的:“兵顿粮绝(按:指项羽),项王为此(按:指烹太公之事),乃急着也。已为汉王窥破,必不敢没太公,故为大言。”(见《史记论文》)意思是说刘邦看穿了项羽的把戏,因为部队处境艰难,不得以才出此下策,刘邦料定项羽是一定不会烹杀太公的,所以他才讲这番大话。结合学者的意见,再读文本,司马迁这样写刘邦,也是为了写刘邦非凡的洞察力和全局观。司马迁还刘邦的帝王形象为普通人,是因为他看到了刘邦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对于类似的人物形象的认识与理解,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看法,可是教师也应该给出比较中正的理解性评价。

    (三)课后;思维迸发

    笔者所带的是文科班,希望他们在平时能多练笔,所以每周要交一次读书笔记。在学习《史记》的这段时间内,很多学生对《史记》内容的看法会体现在读书笔记上。抓住这一契机,教师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几篇,集中在一节课进行交流,其他的同学会因此而又生发出新的认识来,课堂交流效果很好。在此后的读书笔记中,又会就此进行表达。

    二、对翻转课堂的反思

    《<史记>选读》的教学,大多时候运用翻转课堂这一新理念进行。学期接近尾声时,笔者对这一新型的课堂进行了反思。

    从学生的角度讲,高中生课业负担比较重,他们对传统的课前预习会因为各种原因重视不够,尤其是口头的预习作业。翻转课堂实施以来,课前下发的学习内容,大多数学生会认真学习,因为课堂上老师讲得少,关键是自我展示,如果不认真学习就无法展示。课堂上,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得到了充分体现。无论是学生做老师,还是小组合作,都是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为主,而且学生和老师可进行真正地交流,而不是传统课堂的配合式表演。与此同时,学生之间的互动更频繁且有效了。学生间互帮互助,互相发问,互相解答,而不是像以前一样单纯依靠老师。久而久之,翻转课堂就会帮助学生形成了一种学习氛围,那就是学生们不再把学习当做完成任务,而是一件自我需求且有意义的活动。这样,不仅眼前的学校学习取得了良好效果,对于终生的可持续发展也是大有裨益的。

    但是,同时也有一些忧虑。缺乏老师的有效监督,学生是否能从传统的语文课堂学习模式中走出来,适应翻转课堂这一新型课堂。比如,学生是否能系统地掌握文本中出现的文言现象以及重要的知识点;对文本的情感倾向是否能有正确而全面的理解;课堂上阅读的时间比较少,对于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方面是否有所欠缺。

    从教师的角度讲,教师从传统课堂口干舌燥的满堂讲解中解放出来,真正发挥了课堂的主导作用。翻转课堂的实施,教师看似“隐藏”起来了,但是主导作用的体现仍然贯穿整个课堂。学生做老师以及小组合作,都需要教师的有效组织和引导,而不是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课堂中重要的知识点以及内容理解的关键之处,也需要教师的把舵,不能过分地偏离正常轨道。教师在关注学生展现的课前学习成果时,需要时时注意那些理解不清,讲解不透的地方,还要集中学生的疑惑之处,这样教师在做课堂总结时,就会有针对性地进行剖析,而不是像传统语文课堂那样,面面俱到地讲解。

    教师在实施翻转课堂过程中,只是课堂上讲解的时间少了,可是课堂上的精力却比之前要更加集中,因为不是之前的整堂课都是课前设计好的,按部就班就可以了。新型的课堂不是预设的,随时都有生成的内容,这就需要教师有比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同时,教师需要在课前课后耗费比之前更多的精力。课前下发的学习内容,必须是经过搜集挑选权衡之后最重要最核心的学习资料,因为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有限,这丝毫不比简单的备一节课要省力。课后更要及时整理归纳课堂上学生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再做深入研究。学生的思维具有个体性和差异性,所提出的问题不可能是参考书上固有的观点,这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注释:

    [1]金陵:翻转课堂实践、思考与展望[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

    参考文献:

    [1]聂石樵.司马迁论稿[M].北京:北京师大出版社,1987.

    [2]吕华明.论《史记》的小说艺术[J].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0,(10).

    [3]陈兰村.论司马迁传记文学的命运哲理[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1996,(3).

    [4]吴汝煜.史记论稿[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5.

    (鹿文芝 江苏省吴江中学 215200)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5:1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