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新语文课程理念呼吁个性化教学 |
范文 | 吴晓辉+吴晓芳 经济全球化进程给中国教育带来了严峻挑战,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势在必行。其中,语文课程以显现自身个性活力的崭新理念,走在课程改革的前沿。新课标、新理念,必然要求有新的教学方法与之对应,本文结合笔者教学实践提出一种个性化教学方式与同行们共享。 一、新课程标准要求实行个性化教学 《全日制普通中学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已颁布,新的课程标准在很多方面提出了新的课程理念,对语文课程的性质作了重新界定,即“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形成了包括工具性、人文精神、道德情操及个性风采的课程新概念——“语文素养”。正是象征素质教育时代的“语文素养”,才真正意义上构成了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坚实基础。 新课标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需求”的理念,这就促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式,要发现和挖掘学生的独特个性,体现主体意识,培养其自我表现、自我创造的才能。其教学思路可以概括为: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二、在教学实践中体现教学的个性化 个性化教学,即承认学生在智力、社会背景、情感和生理各方面存在差异性,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展示学生的独特个性,在教师富有个性化方式的引导下,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以足够的空间发挥,培养其创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一是体现了教师的个性风格,二是培养并展现了学生的个性特点。运用这种“个性化”的教学方式最终会收到“个性化发展”的教学效果。 (一)教师的个性与风采启发学生的个性显现 凯洛夫的“讲解——接受”教育模式曾经风行一时,在教育界被公认为一种良好的教育模式。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更新了,要求也不同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达到现行的教学目标,教师必须运用现代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手段,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建立起新型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来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坚持自己的教学个性和风格,以个人的道德、智慧和修养,去感召学生,激发他们的个性特点。因为教师的个人魅力,教师的宽容与鼓励、激情与智慧,能唤起学生的心灵和个性,产生“皮格马利翁效应”。 笔者今年在一次语文教学演示报告会上,观摩了一堂特级教师演示课。课题是一首现代诗歌《大堰河——我的保姆》。在哀婉优美的音乐声中,主讲老师用抑扬顿挫、饱含深情的普通话朗诵了这首诗。全诗还未朗诵结束,台下的听众(语文教师)已个个泪流满面,座中的学生也是一片啜泣,主讲老师亦声泪倶下。这一幕在笔者从教十几年来从未见过,此时全体学生已完全置身于诗人的情感中,成为了它的“俘虏”。后来,学生已如与诗人同行,与诗人对话,诗的内容、情感、意境都已一一领会。一首动情的配乐诗朗诵,竟能起到这样的教学效果,可见老师的个性风格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我表现启发之大。这种教学方式的个性特点叫“以情启智,以美引真”,老师若能运用得恰到好处,就能收到非同一般的效果。因而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可以把个性和风格看作一张登上教学“自由王国”的直通车车票。 (二)激活学生个性,教师义不容辞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特长或潜在的优势,教师应有意识地进行挖掘、培养和训练,使他们萌发特殊才能的幼芽不被埋没,让他们找到自己个性才能发展的独特领域和生长点。 笔者所带班级有一位学生,思维很敏捷,上课时总爱接老师的话,但不是“正话”而是“歪话”,时常引起哄堂大笑。鉴于他的这一“个性”,笔者出了一道作文题:《假如我是鼠》,要求写一篇想象作文。其他学生写的都是一般的老鼠、白鼠等,而他写的是“老鼠明星”米奇,用拟人化的手法写了一幕幽默剧。语言风趣生动,很有时代感和想象力,原来他也有“歪话正说”的时候。幽默是一个人的个性才能,是与众不同的特长,所以老师一旦发现了学生的这些闪光点,就应适当引导,或许他们会创造一个“奇迹”。 (三)巧设情景,促使学生的个性特点展现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充当一名称职的“导演”,最大限度地去激活学生主体,发挥其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是目前语文教学界共同探讨的一个问题。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想方设法,不断优化教学手段,让学生获得学习的兴趣,使课堂成为他们学习的乐园。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曾用过这样的方法。 1.组织演讲会、辩论会、讨论会,展现学生演讲才能 比如在开学之初举办一个自我介绍会,进行即兴演讲,这样能看出一个学生的胆量、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一个学期举办一次命题演讲和主题辩论会,有普通话特长和论辩特长的学生就可以显示其才能。教学中在进行人物形象评价时,可以采用讨论的形式,这样学生的个性立场得到展现,辩证思维又得到了发展。比如在教《鸿门宴》和《垓下之围》时,要求学生评价项羽这个人物,有的学生说他是英雄(破釜沉舟,所向披靡),有的说他是懦夫(面对绝境,自杀了结),不管结果如何,只要学生能有理有据地思考,说明其思维和个性观点得到了启发和培植,并且能智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2.开展课堂情景表演,展现学生表演才能 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即兴表演文中人物和情景,是促进学生对课文进行全身心感受的有效手段,并能在认知、情感、身体运动领域锻炼学生。笔者在教《雷雨》一文时,就采用了这种方法,让学生扮演周朴园、鲁侍萍、四凤等角色进行对话,表演一段情景剧,教学效果较好,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兴趣也很浓。 3.通过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多媒体教学是集“文字、声音、图画”于一体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它变抽象的文字符号为生动形象的画面,而声情并茂的画面更能引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比如在进行《诗经·蒹葭》的教学时,通过多媒体展现一幅幅优美的画面,画中有“苍苍蒹葭”、“曲曲小河”、“涓涓流水”、“伊人”,再配上一段舒缓言情的音乐,学生就可以想象在此情境下会上演一段怎样哀婉缠绵的爱情故事了。学生通过感知、想象所获得的感受胜过教师的任何语言描述。 总之,新的语文课程理念,呼吁个性化教学。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表现其个性,培养其个性,这是“语文素养”应达到的一个目标。而个性化教育最本质的特征就是:面向全体学生,立足于每个人的教育,从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出发,以教师的个性风格,激发学生主体,设置各种学习环境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创造能力。作为语文老师,在教学实践中应遵循这一特征,按照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用个性化的方法来塑造“个性化”的学生,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个性才能及综合素质。 (吴晓辉 ?湖北咸宁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 ?吴晓芳 ?湖北省咸宁职业教育集团学校 ?437100)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