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语文阅读教学:从研读文本开始
范文

    不久前听了一堂《绿》的语文公开课,无论是课堂结构、问题设计,还是对文本的研读都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还可以从导语中领略一二:在皓若繁星的现代散文大家中,有这样一位耀眼的明星,他善于用精雕细刻的笔触,清新自然的语言,绘制出一幅幅温婉典雅、流畅生动的精美画卷。他的散文《匆匆》让读者领悟到了珍惜时间的重要性;《春》又让读者欣赏到了万物争春的盎然生机;《背影》更是让读者感动于那份至真至纯的父子深情……

    语文教学,其实就是对学生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的教学。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拿到一篇课文教什么?这是我们在实施语文教学时要面临的一个问题。曾听过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的讲座,他认为:在目前的情况下,对语文教学来说,教学内容更为重要、更为关键。在考虑一堂课“怎样教”之前,首先要考虑的是这堂课的教学内容。语文教师备课时,主要精力应该花在认真思考一篇课文“教什么”上。不难看出,深入研读文本无疑是重中之重。《绿》是朱自清先生早期游记散文《温州的踪迹》里的一篇,是一篇充满诗意的美文。这里从学生熟知的作品入手,由作品到作者,再由作者到作品,顺理成章,引入自然,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为学生研读课文把握了方向,找准了研读的切入点,达到了“课未始,人已醉”的效果。要深入了解这篇文章,关键在于弄清文体:《绿》是一篇以描写为主的散文,成功之处就在于作者抓住了梅雨潭的“绿”这一特点。因此,文本研读就应该从“描写什么,如何描写”来展开。

    《绿》落笔不凡,第一句:“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惊诧?“绿”有什么好惊诧的?文章紧紧抓住了读者的心。接下来,文章没有马上写梅雨潭的绿,而是先写梅雨亭和梅雨瀑。梅雨瀑是梅雨潭周围的景象。“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写瀑布飞流直泻,飞花碎玉般的美景,正是为了映衬梅雨潭里奇异、可爱的潭水;写梅雨亭,正是为了过渡到写亭下深深的梅雨潭。这都在为下文着意刻画梅雨潭的“绿”作铺垫。因此在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之后,老师问:朱自清写的是哪里的绿呢?梅雨潭是一个怎样的潭?在文中朱自清先生有没有描写梅雨瀑布?请学生默读第2小节,用“﹏﹏﹏﹏”划出描写梅雨瀑布的句子,仔细感受梅雨瀑布的声音、颜色和形态。教学中老师一连串的提问,使学生走进了文本,与文本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交流。语文教学中的文本研读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感知、理解、评价文本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主体(教师、学生)通过客体(文本)与作者进行对话。由于主体的差异性,研读的结论是千差万别的。教师的作用就在于为学生导航,以自己的研读过程影响学生的研读。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教学重结果轻过程,这就造成学生思维上的严重惰性。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让学生立足于文本,回归真正的自主阅读,让学生独自面对文本,始终亲近文本。

    通过课文分析,作者用“她”来称呼梅雨潭,是把梅雨潭作为人来看待,而用“它”来称呼梅雨瀑,只是把梅雨瀑作为一般景物来看待,由此不难看出作者更喜欢的是梅雨潭的绿水。既然他更喜欢的是梅雨潭的绿水,那他为什么还要写梅雨瀑布呢?还写得这么美?这时老师适时提示,烘托是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而衬托是两个事物通过比较而使其中一个更加凸显。在教学中,教师凸显语文学科的功能,把语文知识无痕地融入课堂,有效地区别“烘托”和“衬托”,从而使学生学会知识,学会语言,学会理解,学会表达,体现了语文阅读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接下来的环节教师先让学生品读,然后根据他们的不足,采用替换对比法来指导:(示例)“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改为:①她的波纹,像少妇拖着的裙幅。②她松松的皱缬着,像老太太脸上的皱纹。好吗?学生品读理解后,老师可以范读。这里理解较难,教师采用难文浅教的方式让学生品读词句、赏析语言来研读文本,不仅可以让学生进一步走进作者,聆听作者的内心,还可以对语言文字进行揣摩、推敲、咀嚼、鉴赏,从中获得美感与语感。

    课文最后,朱自清直抒胸臆把“绿”想象为“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人称代词由“她”转化为“你”,一下子拉近与读者的距离,进入面对面的亲切交流,想拍她、抚她、亲她,别致地把她叫做“女儿绿”,感情柔美到了极致。然后让学生齐声配乐朗读,感悟作者对生活的爱。读一课篇文,就要引导学生走近文本,用心体会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每一个细节,用心感受,与文章人物同喜同悲,让自己的心弦被拨动,心灵被浸润,让情感缓缓流淌。

    教师作为课堂阅读教学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引导者,起到连接文本与学生的中介作用,因此,为让学生与文本有效对话,教师必须在学生之前先与文本对话,准确地掌握作者的写作目的,明确作者的情感走向,充分利用并开发教材和课堂的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再通过反复朗读,让作品“站立”起来,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可能更好地“走进”作品。

    课后作业推荐学生再去品读朱自清先生的美文,如《荷塘月色》《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进一步体味先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从美开始,以美结束,使学生整堂课沉浸在教师创设的美的意境中,从熟知的作者作品导入,到未知的作者作品欣赏,学生通过与文本的亲近、教师的引导,感知了朱自清其人、其文、其风格。他的文字并不是单一的唯美,也没有旁若无人的清高,更不是那些固有文人的扭捏做作。在他的字里行间,总会流露出实在的情感和思想,能在最快时间内连接学生内心的情绪,让他们真切地感受某项事物。

    纵观新课改十年,语文教学经历了两种阶段:一是多媒体的泛滥,声光电杂色交响,后因其淡化了语文味儿饱受诟病;二是课堂讨论热闹,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热闹成了交往常态,缺少了静下心的阅读与沉思。其实,真正的合作探究必须以自主学习为前提,而真正的自主学习又是内隐的,外在的热闹更多的是干扰了学生内在思维的深入发展,干扰了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有效建构。这堂课给人留下了深思:好的阅读教学,往往基于合适的文本研读,教师应该挖掘隐含在文字背后的思想与情感。什么是好课?学生有没有真正学到东西才是第一位,哪怕是一课一得。叶圣陶曾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依照这个例子,学生学有所得,能有所增。

    (陈丽君 ?江苏省南通市小海中学 ?226015)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7:4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