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双百课程”的学生考核与评价
范文

    张宁+袁志成

    一般而言,学生的学习模式一定程度上会受到考核方式和评价体系的影响。期末考时,在校园各个角落常会看到学生埋头“苦读”、“背诵”的场面。侧重知识点考察的出题模式,使学生凭借短时间内的突击记诵便可通过考试。这就让许多学生忽略了日常学习中的思考、领悟和积累,并没有真正提升个人素质和能力,这样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教学改革与实践在不断探索和更新的同时,亦需考虑到学生的考核和评价模式。

    湖南城市学院文学院倾力打造了极具特色的实训课程“双百课程”,其内容包括“百篇经典背诵”和“百篇作文训练”。培养和训练方式进行了调整,学生的考核方式亦应做出相应调整。

    目前,该学院的“双百课程”有意在导师制建构方面进行摸索。夏多多、袁志成的《“双百课程”的导师制建构初探》一文从“人员分配”(学生与指导老师的双向选择)、“时间安排”(在教学周内,教师每周与学生见面一次,每次两小时)、“操作模式”(即在见面的两个小时之内如何贯彻落实“双百课程”的教学大纲与教学任务)三个层面对导师制建构做了说明,[1]其中,“操作模式”的讨论已经涉及到学生的考核问题。文章指出在考察学生背诵时,“由学生在教师所带学生中自行两两组队相互背诵,见面会上由教师随机抽背,发现有20%以上内容生疏者,凡被记载为本周已背诵通过之篇目全部重新背诵”。这种考察方式确实可以对学生相应阶段篇目的背诵起到督促作用。但它也存在着不足,比如学生为了通过考核,通常会在与指导老师见面之前进行突击准备,这样的准备具有应付的意味。学生原本自觉的学习行为变成了被动的仓促应对,其成效可想而知。因而,这也就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个体能力的初衷相背离。

    为了实现提高学生素养和能力的目标,确保“双百课程”的实施取得理想效果,有必要建构一套合理的符合教学实际的考核和评价体系。

    一、学生互助监督

    一般来说,中文类专业的学生常是通过自身的大量阅读和思考实现知识的“原始”积累。这样,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常被放大,学生群体之间知识与思想的交流以及团体的协作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忽视。实际上,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对理想学习效果的获得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一些学者特别强调大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认为其“基础是尊重个人的兴趣和成就,核心是协同合作,最高境界是全体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团队精神的培养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团体活动中进行。教师可以通过设计课堂讨论、实验、课程设计、作业等方式,安排学生协同合作,共同完成任务,来培养学生的团体协作观念”[3]。团队精神理应是大学生能力培养的题中之意。同时,团队协作亦是“双百课程”课业更好落实的一种策略。

    在一个班级中,教师可以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学生可自由搭配,人数应控制在4-6人。或者,以同寝室室友(一般4-6人一个寝室)为一组。每个小组选出一名组长,监督小组成员的背诵和学习。教师布置完某一阶段的任务之后,小组成员互相督促百篇经典的背诵。通过这种方式,化整为零,学生不用受制于统一时间和固定地点的束缚,灵活处理,更为自由和充分地支配课余时间,便于学生更主动地学习、思考和交流。

    严格意义上讲,学生的互助监督是保障“双百课程”落实的一种执行方式,还不属于考核范畴。为了更好地发挥这种形式的优势,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大纲的进度,在教学周内定期组织小组之间的竞赛,通过小组间的相互发问、抽查、辩论等对抗形式加深知识记忆和情感体验,以此实现知识向素养和能力的转化。

    二、多种形式考核

    与传统的教学相比,“双百课程”更注重学生人文素养和个体能力的培养,因而,其在进行学期末的最终考核时,可以采取更为灵活的形式。

    (一)经典朗诵

    “百篇经典背诵”的用意并非要学生机械地记忆文字,而是让他们享受阅读的快乐和经典的魅力,在这个过程中提升素养,塑造中文人的精神和品格。正是基于这种考虑,对学生背诵进行考核时,也可以采用朗诵这种形式。正如胡伟、邹秋珍《演讲与口才》一书所云:“朗诵是口语交际的一种重要形式。朗诵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和艺术鉴赏水平,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朗诵,大者可以陶冶性情、开阔胸怀、文明言行、增强理解;小者可以有效地培养对语言词汇细致入微的体味能力,以及确立口语表述最佳形式的自我鉴别能力。”[4]

    要完成朗诵的任务,学生首先需要完全理解、熟悉这些篇目,并有所感悟。这样在考核时才能够确保吐字明快、有力、清晰流畅,表达恰切、生动、得体,情感到位。

    朗诵的内容涵盖各种文体,故“百篇经典”皆可作为朗诵的内容。通过这种形式,学生既可以掌握这些篇目,亦可以增强其自信心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文本精讲

    这里的文本精讲指的是让学生走上讲台,面向同学,对指定的篇目进行细致地分析讲解。通常,教师应预先给出精讲的篇目范围,以3-5篇为宜,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找文献、搜集材料,对相应篇目进行归纳总结,在约定的日期,集中组织精讲。以杜甫的《登高》为例,学生的精讲应涉及这首诗的语言、意象、结构、声调、构思、思想、情感等方面。这种考核方式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然,这是一种理想的状态,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勤于动脑、动手、动嘴。

    台上学生在讲解时,台下学生可以根据其讲解的内容进行提问,这样就有了一种互动,既可以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念,亦方便思想交流与碰撞。如果经典朗诵还停留在对“百篇经典”的记忆层次的话,那么文本精讲则是进一步对学生理解、思考、感悟、表达水平的检验。

    (三)话题讨论

    话题讨论指的是教师围绕着某一篇目提出问题,由学生发言解答。以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为例,教师可以提问:诗人为何自称“但我不能放歌”?然后,由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根据学生发言的表现进行评点,并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和解答。

    话题讨论侧重考查学生的思考、领悟和应变能力,学生因知识储备不同、性格的差别,在讨论时或有积极与消极之别,因而教师应主动邀请未发言者加入讨论。另外,在进行话题讨论之前,应仔细斟酌相关话题,并且力求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言,最后根据综合表现,给出成绩。

    (四)智识竞赛

    智识竞赛指的是教师通过组织与“百篇经典背诵”和“百篇作文训练”相关的比赛来检验学生的背诵效果和写作能力。

    以经典背诵为例,学院可以组织一次在规定时间以内的百篇经典默写比赛,通过随机抽选的方式,抽出若干篇目,让学生当场默写,以完全准确无误者为胜,给予适当奖励,且比赛不限定获奖人数。同时,对默写效果不佳者,单独沟通交流,并给予督促。

    以作文训练为例,全院可以组织一次写作比赛,给出命题,在规定日期范围内交稿,并严格要求内容原创,以此检验学生的写作能力。

    以上诸种形式既可以独立运用,亦可以交叉运用。总之,“双百课程”的考核方式应该灵活、具体,不应一味拘泥于单一“背”和“写”的形式。

    三、导师集体评分

    传统教学中的课程考核大都通过期末的卷面考试评定成绩,每科的试卷基本上是由任课教师评阅。这类考试的题目设置和内容往往陈陈相因,教师评分也比较单调。鉴于此,“双百课程”可采用导师集体评分的方式。

    所谓导师集体评分指的是在采用上述多种形式的考核时,选出3-5位不同专业的教师共同打分,其平均分即为学生的考核成绩。这种考核方式的设置主要基于两方面考虑:一是增强学生个人素养和能力;二是为了学生毕业后有能力自信地走向职场。

    导师集体评分注重学生的临场表现,这与职场选拔看重考生面试成绩的用意相一致。所谓“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就要求学生更为自觉自主地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持续不间断地提高自我、充实自我。这也有力地纠正了学生考前临时抱佛脚的不良习惯。

    导师集体评分的另一个优势是有助于拉近本科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便于二者面对面地沟通交流,有助于教师通过学生的表现了解个人的近况,根据其状态及时跟进,或给予帮助,或加以引导。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既能增强师生的友谊,亦可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当然,导师集体评分也有其不足。众所周知,大学教师大都有繁重的教学任务和科研压力,多名教师共同出席一场考试,时间上不好协调。另外,这种侧重听、说、读、写综合能力考核的方式,比单纯的一纸考卷测评要繁琐许多,教师除了付出更多的时间成本外,还需投入更多的专注力。

    另外,“双百课程”的考核既要有原则性,又要有灵活性。原则性指的是对每个学生而言,考核标准是既定的、统一的。灵活性是指考核的处理方式可以适当变通,不拘泥于特定时段和方式。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强调有教无类,同时亦注重因材施教,即根据不同学生的资质,给予适合其特点的教育。其实,除了在施教上注重个体的差异性外,在考核上亦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比如对大多数学生而言,背诵的任务应该根据教学计划按部就班地进行,而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来说,这很可能是一种束缚,不利于学生的拓展学习。学生若能够提前完成任务,那么针对他们的考核可以提前进行。这又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既需提前预设考核的时段,又需要教师之间相互协调,做好配合。整个的考核过程及其结果必须公平、公正。

    结语

    “双百课程”是高校中文专业教改的一次有益探索和实践,这对师生而言是一种全新的体验。这种尝试旨在提高学生的素养、能力,塑造其精神品格,陶冶其情操,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成人、成才。因此,考核和评价方式的调整亦是这种教学理念贯彻落实的体现。这种调整包含着对学生的尊重、信任和关怀,亦是书本知识与个体实践的完美结合。笔者期待在接下来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总结经验教训,不断调整和更新,以求完善其考核模式,将其规范化、细节化、体制化。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学改革项目“二本院校中文专业双百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编号:湘教通[2014]247号)

    注释:

    [1][2]夏多多、袁志成."双百课程"的导师制建构初探[J].语文学刊,2014,(22).

    [3]龚平、黄平主编.新编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4]胡伟、邹秋珍.演讲与口才[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张宁 袁志成 湖南益阳城市学院文学院 413000)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3:5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