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高中记叙文写作中的“以人为本”
范文

    长久以来,关于高中记叙文写作教学“教什么”和“怎样教”的根本问题,众说纷纭,但问题好像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在这样的情况下,“教什么”这一顶层设计必须由教师自己来操作。如何操作,本文就高中记叙文写作中的写人记叙文为例,做一些思考探究。

    一、写人记叙文写作对象是“人”

    (一)当前记叙文写作的问题

    写作目标的确定依据于《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课程标准》认为,写作中,学生既要学习,又要思考,要认识到,写作的主体是学生自己,但读者既有自己,也有他人,前者微观,后者要在宏观的视野中确定写作目标和效果,这样写作能力才能得到自觉培养。《考试大纲》提倡记叙文要真情实感,细节生动,鼓励学生“以我为主”,写出自己的生活和对生活的感受,有自己独到的体验和见解,反对为写而写,大话套话,无病呻吟,异想天开,平庸虚假地扭捏作态。以这些观点看待现今的记叙文教学,很容易会发现两个问题:一是把很多时间和精力放在记叙文的方法指导上,例如细节,冲突,构思,线索,抒情,写景,意境,点题等,但很少涉及“写什么”,因为觉得这没有教学的必要,所以也就不會去加以研究;二是对于高中三年甚至是一个学期的写作教学缺少规划,有时候感觉很长时间没有写作了,就随手找到一个作文题目,稍讲一二,就让学生动笔,学生就胡写一通,反而是评讲时,老师会花大量时间一一指出不足,甚至讲如何升格,可是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式没有针对性和引导性,学生的写作能力并没有提高,剩下来的,就是学生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对于写作,还是一片茫然,不知所措。这样,老师写作教学低效,学生的作品简单甚至稚嫩矛盾让人哭笑不得。

    (二)记叙文写作要重视“人”

    记叙文的根基是“人”。怎样才能写好人,要叙事,在叙事中去塑造人物形象,去表现主题,表达情感。一般好的记叙文,沉淀下来的,很多是人物形象,可以说,人物形象越突出、形象、饱满、丰富,记叙文越成功,认识到这个问题,高中记叙文写作教学才能有的放矢。至于环境描写,细节描写,议论抒情,铺垫伏笔,呼应点题等,这些所谓的写作技巧,可以慢慢地教学、锻炼,最后做到为了塑造人物形象而无意识地运用上去,不显生硬。

    (三)明确写什么样的人

    记叙文写作,写自己,也可以写别人。自己是很熟悉的,情感经历,所思所想,显得真实真挚。此类好文章很多,如下面一段,甚是发人深思:

    三模考好了,难得一个晚上不必到校。信步走到校门前的街心广场。华灯初上,流光溢彩,人头攒动,一片欢乐海洋。射灯将花草树木打扮得花枝招展,绿油油一片。可,总觉得少些什么。或许是考前的心理烦躁吧,我安慰自己说。瞥见广场西北角有一条通向深处的小巷,我朝里走去。脚下的路不再平坦,有些硌脚。借着朦胧的月光,我看到脚下那一块块长方形的石块,泛着幽幽的光。或许,这就是大人口中所提到的城市里最后一条石板街吧。怀着虔诚的心,我放慢脚步,生怕踩疼了这条古巷。淡淡的月光倾泻下来,氤氲出一派祥和。寂寥无声,且听虫鸣。两边低矮的平房就那样安静地立着,墙砖之间已滋生了绵软潮湿的青苔。我看见岁月在墙上一点点剥落、侵蚀。木制的大门深锁着,锁住了那青葱的时代,锁住了老一辈曾经激扬的梦。晚风拂面,门环轻叩,却迟迟不见应门人。这里,没有外面世界的五光十色,没有尘世的无边喧嚣和物欲横流。虽然没有绿色射灯的照耀,但它依然显得郁郁苍苍。或许,这就是最本真的绿色吧? 我的心濡润了,如花蕊中的一滴露,也被染上了一点。

    但在当前应试背景下,写人记叙文写自己,不容易展开,写作就会是一种自我介绍,或者更有甚者会变成一种梦呓。所以高考记叙文中的“我”,往往会像鲁迅《孔乙己》里的小伙计,只是一个线索人物。故而,考场作文一般写他人。但是在高考的压力下,学生一般被拘束在校园里,与外面的接触有限,即使是校园家庭生活,他们也会不自觉地找各种借口回避,甚至漠然置之。现在这个时代,信息膨胀,获取信息的手段也是很多,学生在写作方面较之以往,应该得天独厚,优势明显,但是信息化经济化的社会,浮躁的现实,高考的压力,又不能让他们沉下心来,养成静静思考和感悟的习惯,所以即使生活再丰富,信息再发达,也是无济于事。所以高中作文教学,应该想方设法让他们关注生活,关注他人,形成自己的思考和体验。

    二、如何写好一个人

    (—)找熟悉的人物

    写身边的人。身边的人,包括亲人师友,左邻右舍等,他们是学生熟悉的,甚至影响深刻。老师的任务是让他们在学生意识的坟墓中活过来,细细发掘他们的音容笑貌,细枝末节,慢慢升华,突出一点,使人印象深刻。

    这几年的高考优秀写人记叙文,大多是写三个方面。一是写小学初中的生活,充满对过去的怀念,对朋友的不舍,对老师的尊敬感恩;二是对高中生活的新奇,抱怨,无奈,迷茫或感愤;三是对周围人物的观照,尤其是对那些底层小人物的同情,尊敬,歌颂。第三种往往不随大流,别具一格,写得深刻,能脱颖而出。如下面这段叙写,就在普通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中与众不同:

    那一间瘦小破落的房屋贴着边上双层的独立门户颤抖着,像是站不住,马上就要轰然碎裂了,若不是那团死气里不时憋出几句苍老的唱腔,路过的人准以为那不过是对残垣罢。屋里的人已经很老了,我这样的小辈,不知其名姓,只以“爷爷”相称。

    他爱戏,尤其是京戏。这也叫人奇怪,这样一个常年润在江南深巷,梧桐烟雨里的南方人,却偏爱那一口圆润的京味,听着便觉得带着尘土气息的京味究竟是怎么样让他如此痴迷的呢?我怀着对他的一点好奇,便时常到他家去,挤进那间像是快要坍塌的小屋,听他满口的“唱念做打,生旦净丑”。他讲着讲着就爱哼上几句,那个时候的他半卧在竹编的发亮的藤椅里,下巴微微抬起,双目微合,苍老的皮肤下那枚苍老的喉结微微一动,满口黄牙一露,声音就和声带摩擦出的沙哑串联起来,幽幽然绕过他自然弯曲着和着节奏晃动的左手手指,吻过他随曲调打着拍子的右脚,然后渗入我的耳朵,钻进血液控制了我心跳的起伏,我的欣喜便默默泛滥开来。

    (二)找不熟悉的人物

    得分高的记叙文,肯定不是低幼化的写作,而往往能展现写作者的视野,胸襟,修养,境界,所以记叙文写作要有由表到里的升华意识,要有让读者掩卷沉思的意识。这就要求突破自我的圈子,写自己不熟悉的人物,因为自己不熟悉,那大多数同学不会写到,而老师也未必在漫漫考卷中熟悉,这就可以出奇制胜。

    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每天拿出一些时间,让学生自由地谈谈他们自己遇到过的人物,哪怕是一面之缘,甚至不打照面,只是一晃而过或者抬眼偶然看到,这样可以唤起他们尘封的往事,以及这些往事中的人物,让这些人物死而复生。然后鼓励学生,创造机会,看能否和这些人再续前缘,去了解他们。如果他们消失在人海中,也可以由此及彼,去观照与他们同一类的人物。在这些回忆咀嚼完后,就要鼓励学生在上下学,哪怕在食堂打饭的时候,去观察某些人,或者某一类人,如小区的保安,快递员,清洁工,公交车司机,收废品叔叔等。

    从自己到熟悉的人,到不熟悉的人,这样一个过程下来,简单但深刻。简单,是他们都是自己身边的人,深刻,是只要去挖掘感悟,都有感人的情感和深邃哲思在里面。这样循序渐进地写,就可以摆脱低幼化的写作习惯,不仅让笔下的人物熠熠生辉,写作能力得到提高,而且能让自己的思想境界得到提升,成为一个有深广情怀的人。

    (乔坤飞 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黄埭镇黄埭中学 215143)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4:5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