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悬念式导入语在中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
范文 | 评判一堂课上得好与坏,先要看看导入语的运用是否恰当;教学过程是否得当以及教学效果怎么样。在课堂上创设欢快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取得教学成功的关键,而这一关键又靠设置导入语得以完成。由于学业考试的影响,大多数学生对语文课的学习热情度不高,并且结合学生会受到好奇心的影响这一特点,笔者建议在语文课堂上可以运用悬念式导入语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一、悬念式导入语运用的作用 “悬念”是小说、戏曲、影视等作品的一种表现技法,是吸引广大群众兴趣的重要艺术手段。[1]悬念,在古典小说里称为“扣子”或“关子”,是使读者对未知的人物命运、未知的情节所表现出来的急切期待的心理,是吸引读者兴趣的一种重要手段。[2]从以上对悬念的阐释中,我们发现:悬念式导入语的最大的功能就是激发、吸引读者的兴趣。如果把这一方法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将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某件事情或某个问题有了浓厚的兴趣后就会在自己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去分析、解决问题。悬念式导入法就是会启迪学生智慧并促使他们探求新知的有效教学方式。 教师讲课之前,通过一段简练话语为学生设置一个悬念,学生就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在心里对教师的教学内容产生极大的兴趣,并一步步紧跟着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探究,最终得到自己心中满意的答案。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会排出一切杂念,集中注意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当中来提高学习效率。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围绕教学内容对学生循循善诱,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拓宽了学生的思考范围。促使学生带着对语文饱满的热情去整体感知课文,培养了学生的感知力、专注力以及探究能力。 综上所述,悬念式导入语在教学中的作用如此之大,不仅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还能开发学生的智力等等,所以对其的设计不容忽视。但是一个好的导入语不是凭空而来,而是符合一定的科学依据和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设计的,以下部分就是悬念式导入语遵循的基本原则。 二、悬念式导入语运用的基本原则 疑问、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期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有力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是开启学生思维器官的钥匙。[3]讲授新课开始,教师围绕教学内容设计了一段留有悬念的导入语,既抓住了中学生充满好奇心的心理特点,也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但是中学语文课堂悬念式导入语的运用遵循正确的原则进行,才能到达预设的效果。笔者认为悬念式导入语应按照如下原则使用: (一)目标性原则 悬念式导入语的使用会受到内容、教师以及学生等因素的限制,这就要求教师在运用悬念式导入语时具有一定的目标性。悬念式导入的针对性主要从三方面考虑:教学内容、教学承担者以及教学对象。课堂导入是传授教学知识的第一工具,也是教学内容得以完成的第一个重要的环节。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每个教师的知识储备存在很大差异,对教学内容的把握也是因人而异。这时对教师的要求是:在设计教学导语时,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置身在问题情境中感受知识、领悟知识。同时教师在备课时深入研究教材,导入语的设计也要围绕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进行设定。教师授课的主体对象是学生,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和课本上的内容设计正确的悬念式导入语。所以悬念式导入语的设计必须要与教材、学生实际相结合。 (二)启发性原则 一段富有悬念的导入语能够适度启发学生思考问题,而这个思考的问题会涉及课文的学习,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课文。教师通过悬念式导入语创设学习情境,使学生思维敏捷、激情勃发。而浓郁的激情充分地调动学生智力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于他而言,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乐趣。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有意义接受学习”这一概念,悬念式导入语就是促进这一目的实现的第一步。教师在悬念式导入语的引导下,鼓励学生提一些高质量的问题,并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自主思考、自主探究,这样的探究,可以释放学生的学习潜能,极大地激發他们的积极性与创新性。 (三)简洁性原则 课堂教学应该是大容量,导入语只是课堂教学的一个环节,占用时间过多,必然影响整节课教学任务的完成。[4]课堂时间的限制、任务的繁重,这就要求教师导入语言的表达要简单明了,使学生尽快地进入学习氛围。简洁性不仅是对导入语言表达的要求,也要求了导入语的时间要简短。高涨的情绪往往持续的时间较短,人的注意时间也有一定期限,在课堂学习这些情况中表现的尤为突出。因此导入语的时间不宜过长,应控制在2-4分钟。 三、悬念式导入语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 教师在开始讲授课文时使用悬念式导入语进入学习,这一方法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更引导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古语说的好:“万事开头难”,当教师在课堂开头设置悬念式导入语,学生就沉浸在学习的氛围中,有利于教师接下来的教学活动的展开。 有位教师在教读《垓下之围》时这样设计导入语:在学习新课之前,大家先猜一个成语“垓下之围,答三国时期的一个人名”。过了一会儿,老师说道:“大家心中有答案了吗?如果大家没有头绪,当阅读完这篇课文,答案自然就知晓了。”学生一听是猜谜语,开始兴致勃勃地阅读文章。通过阅读后找到了谜底——项羽。教师在开始讲课时,通过一个小小的悬念式导入语就为教学埋下伏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扩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快速地进入到学习当中。这种课堂导入方式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又能够保证课堂的学习效率。 再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藤野先生》时这样设计导入:1937年,在日本的一个乡村诊所里,来了两位中国记者。他们递给一位医生一份报纸,报纸的头条刊登了“鲁迅先生逝世”的内容。当老人看到这个标题,目瞪口呆,不敢相信而后潸然泪下。大家知道这个老人是谁吗?他为什么会有这种反应?[5]这一例导入设置了悬念,学生听后学习的热情高涨起来,迫不及待地学习课文。这样的悬念设计,深深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撞击着他们的心灵,使他们产生急于了解文章内容的强烈渴望。[6]可见,悬念式导入给学生的思维、智力和想象的发展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学生可以在教师导入语的启发下,发挥自己的想象、积极思考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出对学习课本新知识的兴趣。同时这种带有启发式的导入,使学生去除了其他科目对本节课的干扰,快速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提高学习效率。 悬念式导入语以其独特的启发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作用。一段好的悬念式导入语,触发学生的情思,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涨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懂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7]学生学习状态与学习效率的高低之间有着很大的关联。因此教师在开讲之前,设计带有启发意味的导入语会使教学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劲松.电影艺术研究——从“冲突”和“悬念”说起[J].学理论,2010,(21). [2]陈晓杰.初中语文课堂导入艺术研究[D].河南大学,2015. [3]于漪.语文教学谈艺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4][5]武永明,朱晓民.中学语文教学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6]郭静.高中语文课堂导入教学研究[D].河南大学,2011. [7]【苏】苏霍姆林斯基,周渠、王义高、刘启娴等译.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 (马黛霞 山西太原师范学院 030600)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