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构建高中批判性思维写作训练的教学模式 |
范文 | 一、学生写作出现的问题 目前高中生写议论文出现的主要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道理讲不透,事例往上凑,以叙代议。论证的过程就是举例子,无法对问题做精辟、深透的分析。二是文章只有辞藻的堆砌,没有实质内容。即使传播广泛的高考高分作文,“中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与思辨读写教学实践”课题组组长,上海特级教师余党绪给予尖锐的批评,认为它是不讲道理的议论文。具体的表现是观点没有明确而清晰的内涵,议论缺乏清晰的逻辑线路,词语内涵不明,外延不清等,认为这也是高中生写作中存在的共性问题。[1] 而来自于域外的尖刻的声音,让高中生批判性思维培养欠缺的问题显得更加尖锐。一报纸的新闻标题是“中国学生考SAT低美国学生300分,应试教育现软肋”,Lucy Haagen说,《2011中国SAT年度报告》报告显示,中国学生SAT的平均分数仅为1213分,与美国学生的平均分数1509分差距高达300分。这300分的差距主要来自考查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阅读和写作,这充分说明了中国学生整体欠缺有效的思维能力训练,这也是目前限制中国学生学术能力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2] 造成这样的问题,笔者认为原因是高中语文学科没有贯彻思维教学,没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每个人应具备的认知工具和思考利剑。批判性思维从根本上说是一门思维训练学科,训练人的反思的理性的思维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又是思维的现实,语言是思维的外化形式;思维是语言的内在。写作中的语言出了问题,直接说明内在的思维有问题。文章的论点模糊不清,说明思维清晰度不够,没有想好。论点缺乏一致性,论述离题,是思维的相关性不足导致的,论据充分是思维有深度、广度。同时,只有思维具有逻辑性才能保证论证的连贯性。反过来,锤炼语言,可以让思维严谨。现在说明高中写作进行批判性思维训练的意义,来提高进行批判性思维训练的自觉性。 二、高中语文写作教学进行批判性思维训练的意义 首先是培养合格的公民。 21世纪,国际竞争激烈,一个国家要保持可持续发展,主要依赖国民的创新能力。我国为了应对国际竞争的挑战,实施了国家的自主创新战略,这需要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 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人才,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应有之义。批判性思维是创新的基础,没有批评就没有创新。“教育融入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会造就反思型学生、思想深刻的公民和致力于终身学习的人。”[3] 其次是满足国家对高中生培养的要求。 思维品质中的批判性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重要内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思考·领悟”提到要“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发展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这条目标设定对思维的品质中的“批判性”有了明确的要求。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通过写作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应重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同时明确规定“作文……通过写作实践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分析和综合等基本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4]这些阅读和表达目标的达成无不需要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再次,研究证明批判性思维训练能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研究发现,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点是写作课程,尤其是议论文写作。美国学者对高中生进行批判性思维训练的科学研究,结果证实可以提高写作的思维能力。Scanlan(2006)采用行动研究方法,在美国圣地亚哥某校十二年级学生修辞与作文课程中引入强化批判性思维训练,并对学生作文的五个关键指标(写作清晰度、论点分析、支持信息运用、组织结构以及语法)进行测量,结果表明五个方面都有显著进步。[5]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批判性思维培养,不仅是必须的,而且是可行的。 三、批判性思维定义 国内外的研究者,对批判性思维概念的界定尚未达成一致,鉴于学术界对于批判性思维定义的纷争,美国哲学协会于1990年运用德尔菲得出了专家相对一致的定义:“我们认为批判性思维是有目的的、自我校准的判断。这种判断表现为解释、分析、评价、推断以及对判断赖以存在的论据、概念、方法、标准或语境的说明。” 它包括认知技能和情感特质。核心技能包括:解释——包括归类、阐明重要性和澄清意义。分析——审查理念、发现论证和分析论证及其成分。评估——评估主张、评估论证。推论——质疑证据、提出猜想和推出结论。说明——陈述结果、证明程序的正当性和表达论证。自我校准——自我审查和自我校正。这些技能并不完全独立,而是互为辅助,甚至相互间有着某些交叉。 情感特质,也可以称为“批判性精神”、“批判性思维品质”或“批判性思维倾向”,它也是批判性思维的特点,是批判性思维产生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德尔菲报告》批判性思维者的主要人格品质包括:(1)探索真理;(2)思想开放;(3)分析性;(4)系统性;( 5)自信;(6)好奇性。[6]批判性技能的养成的过程中有利于批判性精神的养成。 从他罗列的技能看出,这些技能和议论文的要求很多是密切相关的,而议论文是能考查学生思维逻辑的一个文体。的确,批判性思维的来源之一就是非形式逻辑,非形式逻辑就是研究日常生活中的用自然语言进行的论证,它以合理性为论证的标准。如果用批判性思维来训练学生的写作,就可能让学生的写作论证严密,思路清晰连贯。 四、在高中的寫作过程中培养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应巧妙地渗透到写作训练中,达到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写作技能的目的。写作过程更是一个理顺思维使其条理化、清晰化的过程,需要评估各种证据的可靠性,当遇到反驳并且反驳合理的时候,就需要修订自己的观点,而文章修改阶段涉及重新审视文章结构和语言的问题。所有这些写作活动既是认知思维活动,又是语言运用活动。 过程写作法是诸如制订计划、寻找素材、撰写草稿、修改编辑等写作过程和技能。过程写作法将写作视为一种复杂的、循环式的心理认知过程、思维创造过程和社会交互过程,它以一系列课堂写作活动为载体,视写作活动为社会交际活动,注重对写作的思想内容的挖掘和表达,注重学生作为写作主体的能动性,强调反复修改在写作过程中的作用。学界多数人认为写作过程主要包括写前准备、写初稿、修改、反馈修改及重写五个阶段,它们相互交叉、循环反复,整个写作教学可通过这五个主要阶段展开。[7] 在学生写作构思的各个环节,笔者计划把批判性思维技能运用到学生的构思和写作一稿和二稿的过程中。现在参考写作过程和教学模式总结如下的写作过程教学模式,此模式参考了韩大卫等的“教学模式运行图”。[8]下面以作文的写作过程为线索,设计出一种渗透着批判性思维的高中生写作教学模式,并给出一个简单的例子,因为没有学生真实的参与,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互动就没法给例子。 (一)教师布置写作任务,学生搜集资料 在高中写作课上,以社会生活为源。围绕学生熟悉的校园、家庭、法制等有争议的议题,布置写作任务,搜集同一主题不同观点材料的批判性阅读来开拓思路。在写前,运用头脑风暴让学生对主题有深广的认识。将训练广泛地触及社会生活,鼓励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去明辨是非,参与和干预社会生活。这既是在培养一种技能,更是在引学生体味一种批判精神慢慢形成的过程。而学生批判性精神的培养,对于民主社会建设的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布置“四大名著适合孩子阅读吗?”写作任务。此任务用论证术语就是论题,这个论题引起很多学者和家长学生参与讨论。在中国青年报的2016年9月26日第十版,10月17日第十版,12月12日第10版,三个时间都有一篇这个方面的文章。学生容易搜集到材料,可以借鉴模仿的多。 (二)学生自拟草稿(一稿),学生对照问题表(表1)自查 教师示范写作思路,首先,妙趣横生地引出论题,亮出自己的观点,再去界定解释自己的观点,其次,找出理由或者例证,再次,驳斥反方的观点。最后,总结自己的主张。找到范文,让学生鉴赏圈点范文,多训练才能熟悉思路。让学生自拟作文提纲,学生对照问题表自查。 教师对学生的具体指导如下: 1.审题与立意环节 有一个清晰的主张来表明你的立场或观点。从论题和论点中寻找那些关键词语,你要确定关键词语或关键句的准确含义。语言要求准确贴切,批判性写作者首先要做的是辨析关键词语是否有歧义。利用相关的理由、例子等来解释你的观点。对那些可能想到的反论还需特别注意,可以限定条件下,让自己的观点成立。 在论题中提到“孩子”这个关键的概念,为了使文章清晰,必须对这个概念做出定义,在本文就是中学生,11—18岁的学生。“四大名著”是比较清晰,没有含混。对此学生的论点就是“中学生适合阅读四大名著”。 2.拟草稿构思 组织一个吸引读者的引言并直指主题,文章中每一段有一个主题句有一个清楚的结论,结论涵盖你的论点和分论点。指导学生拟出提纲,并据此扩展成文。 引导学生这样开头,用“开谈不读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说明红楼梦的地位,引出“四大名著适合孩子阅读吗?”的论题。再对论题中的“孩子”做一个解说,是针对初中和高中孩子,自己的观点就是“中学生适合读四大名著”。理由:第一,读四大名著能够传承中华的传统文化,第二,读四大名著能够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第三,读四大名著学习写作技巧。并预想反对意见“例如四大名著中出现不好的价值观,例如红楼梦中的性描写,红楼梦悲观情绪等”并做好反駁的准备。认为反对者提出的这些内容是真实人性的反映,描写丰富的人性,描写人的多面性,正是文学是人学的体现。对中学生而言,涉及性描写并不可耻,它就像吃饭和喝水一样是人类的欲求,它既不是可耻,也不是高尚的。对中学生而言需要认识自己,大胆谈论,真确认识即可,不必遮掩。 上面的内容就是拟出一个简单的提纲。 (三)一稿(草稿)写作,提请组员评价 小组合作评改草稿,小组成员互相交换评改,组员根据已有论证评价标准和作文写作思路去审视是否满足以上要求,提出修改意见,组员还要从句子通顺、标点规范、结构的完整等方面去修改,学生然后再行修改。 (四)学生二稿写作,教师审阅 学生根据反馈的修改意见,完成二稿写作,教师审阅,给出建议并修改,完成终稿。 (五)在写后阶段,利用“批判性阅读和写作反馈表”提供的作文修改路径,再审查 学生写完后自己再对照表1审查,确保相对自己的完美,确保思辨“不缺席”。修改后发表发布在博客上,或者学校的学习报纸上等。“批判性阅读和写作批判性反馈表”——表1(此表参考了余继英的“批判性反馈训练问题表”)[9] 注:本文系2016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关于校本写作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研究》(课题编号:JCJYC16011375)阶段研究成果 注释: [1]余党绪.祛魅与祛蔽[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375-376. [2]中国学生考SAT低美国学生300分应试教育现软肋. 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1-12/05/c_122375975.htm [3]王勇.关于教育目的和批判性思维的断想[J].青海教育,2013,(5).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余继英.写作思辨“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J].外语界,2014,(5). [6]转引自武宏志.论批判性思维[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1). [7]转引自周帆.逐步积累,循序渐进——过程写作法指导下的大学英语写作训练 [J].教育探索,2008,(9). [8]韩大卫,初胜华.构建基于计算机网络学习平台的辩论式写作教学模式[J].山东外语教学,2014,(4). [9]余继英.写作思辨“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J].外语界,2014,(5). (宁旭东 河南南阳市第二中学校 473002)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