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三读法”打造高效的古诗教学课堂
范文

    卓玉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反复提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古诗无疑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当中最灿烂的瑰宝。如何教好古诗,让学生领略这中华瑰宝的魅力呢?这是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不断努力探索与研究的课题,也是笔者多年以来不断探讨与研究的课堂教学模式。经过锲而不舍的研究,实践,总结,提高,摸索出一套适合笔者在一线教学中成功实施并取得优越成果的课堂教学模式——用“三读法”来打造高效的古诗教学课堂。

    一、初读

    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纵观古人学习的章法,我们不难领悟:古诗教学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点就是朗读,朗读无疑是古诗教学的重要法宝。那么,如何“初读”?怎样读才能读准、读通、读深、读透?个人浅见——“初读”要实施“阶梯式”朗读。第一步: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第二步:齐声朗读,要读整齐、读连贯、读准节拍。第三步:读出抑扬顿挫、情感变化。这是最难的一步,老师可采取一些辅助手法来指导。如:可用幻灯片展示诗的有关背景资料加深学生对古诗的了解;播放适当的配乐渲染气氛;老师作示范朗读;学生、老师分句朗读等形式,激发学生朗诵的热情,从而达到感悟诗情,把握诗旨的目的。第四步:背诵。有了前三步作铺垫,背诵就水到渠成了,教有情节的古诗,如《石壕吏》,笔者就用老翁夜逃图、老妇乞求图(三男赴役图、家中惨状图、老妇请缨图)、与翁独别图来引导学生根据情节的发展来记忆,最后让学生将其想像成画面继而进行背诵。教没有情节的古诗,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小活动来激发学生速记的热情,如:男女对抗赛、小组竞争赛、擂台争霸赛、限时背、师生背、接龙背等。宋代方岳说“书不厌频读”,只有让学生反复吟诵,仔细回味,将读贯穿于整个课堂,才能使学生感受到古诗的韵律美。

    二、品读

    如果说“初读”是对古诗的整体感知,是从面的广度去把握,那么“品读”就是将古诗从点的深度去挖掘。进行“品读”时。我们要从“字词—诗句——诗篇”各层次进行诱导,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可普及一些古诗技巧表达的方法。如: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等;描写手法:如铺陈、渲染等;抒情手法:如:直抒胸臆、移情于景等;景物描写手法:如:正侧面描写、五觉、俯仰视等。

    在进行“品读”教学时,我们可以用这一个问题进行引导:“你最喜欢这首古诗哪句?为什么?”这时,你就可以引导学生从“炼字词”——“赏诗句”——“理诗篇”进行品读。首先“炼字词”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孤”、“圆”这两字用得精妙,“孤”既使人想到烽火冉冉,号角悲鸣,浴血奋战的悲壮场面,又引发作者单车问边的抑郁;“圆”本是落日的傷感,但又拥有一种温暖苍茫之意。“孤烟直”对“落日圆”将作者的抑郁一扫而光,又使人油然而生一种雄浑壮阔之感。“炼字词”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古诗用词之妙,表现力、感染力之强,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接着:“赏诗句”。诗是诗人“情动而辞发”的产物,没有诗人真挚而浓烈的感情,就不可能产生动人心弦的诗句,引导学生分析重点诗句的写作手法,让学生的心灵与诗人对话,感情产生强烈的共鸣。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名句,既可炼字词“溅”、“惊”,又可从拟人、通感、拟物等修辞及移情于景的写法上引导学生感受诗人那种国恨家仇的悲伤和愤懑之情。最后,我们可以“理诗篇”,引导学生从诗深刻的内容、独特的表达、精巧的布局上分析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和蕴含的哲理。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笔者根据本诗的思路与结构特点帮学生分析情节:第一节:“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从秋风破茅屋落笔,写出了自己的焦虑,这属全诗之“起”;第二节:“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这属全诗之“承”,写出了诗人无奈的心情,为下文“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埋下了伏笔;第三节:“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属全诗之“转”,写“床头屋漏无干处”的痛苦与凄凉,为下文“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的期望与“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感叹作铺垫;最后一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是全诗之“合”,在前三节的基础上,推己及人,希望广厦庇寒士,展现了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抒发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全诗按照“起承转合”的思路与结构特点去写,这样“理诗篇”,学生就能从深层面了解了全诗的主旨,背诵起来就水到渠成了。

    三、美读

    古诗教学重要的一点是激趣,如何带领学生进入古诗的神圣殿堂,使其随诗人悲而悲,喜而喜呢?笔者在教学中运用了几个小办法:

    (一)情境再现法

    读一首古诗,最好是能把诗中所描绘的景象像放电影慢镜头般在自己的眼前再现,让自己跟随诗人经历一次游历。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二十八字,十种意境,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古诗的背景资料、作者的简介,身入其境,当自己就是马致远,进行扩写。当学生能运用优美的文字描摹诗的画面时,诗歌的内容和其中蕴涵的情感就会被学生巧妙地感知和体会了。

    (二)角色扮演法

    教杜甫的《石壕吏》时,为了使学生能深入了解文章的主旨,笔者在课堂上设计了一个小活动:为什么老翁一听抽壮丁就逾墙走,而老妇人却自动请役?不如我们把老翁、老妇和石壕吏都请到现场来,我们当小记者,召开一次“互吐心声”记者招待会,让我们当面问清楚他们。于是请学生分别扮演老翁、老妇、石壕吏和小记者进行对话交流。通过活动学生很快就得出:本诗揭露了石壕吏的凶暴气焰和冷酷无情及诗人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示深切同情这中心。课后再要求学生在理解原诗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创作课本剧,学生自己当编剧、导演、演员,学生热情高涨,在老师的指导与引领中融入角色、剧情、情感之中,演出精彩纷呈,学生都说收效颇丰。“角色扮演法”从深层面上和诗人产生感情的共鸣。这种教学方法可将死知识灌注于具体语境中,对主旨的理解挖得深,掘得透,学生搜集的信息于课堂上所获的知识在头脑中引起连锁思考,思维能力得到训练的同时,又获得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意义。

    (三)缘诗绘画法

    古人云:“诗不离画,画不离诗”,找画意是古诗教学的一种切入口,学生能借助诗中的画意进而探心境,悟诗情,以画解诗,从而达到与诗人共鸣的效果。如曹操的《观沧海》、王安石的《登飞来峰》,哪一首不是一幅气势磅礴的图画?我们在教学前可布置学生进行绘画,这样学生必须要对古诗的意思、诗句所表达的意境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所了解,这样就迫使学生参考大量的资料才能更好地完成绘画作业,这对于课堂教学就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对于名句的理解,绘画这种直观的方法更会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三读法”法如何更好地运用到古诗教学中,我仍在颠簸中探索前行,须知“教育有模,但无实模;无模之模,乃为至模”,在古诗教学中只要能引导学生入其境、会其意、悟其神,真正领悟古诗的意境美,这就是令人欢欣鼓舞的成功高效的古诗教学课堂。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4: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