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在中学语文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因素的教学设想
范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倾向,具有极丰富的思想内涵。”我们知道,中学时期是青少年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时期。因此,在一时期将传统优秀文化融入语文教学的实践过程当中,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乃至对于学生整个人生的长远发展都将大有裨益,使其自觉地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与发扬者。

    一、引言

    笔者收集优秀传统文化因素在中学语文教学当中的实践发现,大多数研究者如黄菲[1]、万菁[2]、潘勇[3]等都是在优秀文化传统因素与语文课结合上做出了宏观策略方面的指导,给予课文教学目标传统因素的探究,并挖掘出其中蕴含的文化因素,但在进行整体选文的实际教学案例设计方面是有所缺差的。其他研究者基于实际的教学给予了实际的案例设计,如邓攀在传统文化写作教学当中具体地指出如何进行教学设计的操作来达成“引用經典作品,引入文化精神”和“巧用历史文化,深化主题思想”的策略;赵月哲[4]也在实际教学设计方面给予了范例的设计,展示了《游褒禅山记》是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生活联系起来的。

    笔者认为将传统文化因素与课堂教学实际相结合的教学设计确实有一定的难度,深或浅都会导致偏颇。一方面:单一传统文化教学目标的深度设计会占用大量研读课文本身蕴含的语文言语与语言规律方面的时间,会使语文课彻底变为优秀传统文化课;另一方面,浅显地进行优秀传统文化在教学中的渗透会和一般的教学目标达成的程度无异,并不能使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魅力。因此,如何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既能将语文课上成语文课,又能恰当地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以下就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前两篇选文《桥之美》和《中国石拱桥》的教学设计整合为例来谈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当中的实践。

    二、《桥之美》、《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设想来源

    (一)设想来源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中的前两篇选文《中国石拱桥》、《桥之美》都是关于中国桥的选文,因而笔者认为统一挖掘两篇选文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因素,整合课内外教学资源,将两篇选文中优秀传统文化的厚度和语文知识的深度进行结合,可一举两得:既可以通过两篇选文中关于中国桥的不同说明角度来培养学生对于优秀传统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又可以不失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使语文课回归到语文课。

    (二)文体特点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前两篇选文《桥之美》和《中国石拱桥》虽然都是关于桥的说明文。但不同的是,《中国石拱桥》是一篇一般性的说明文,是通过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来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以及中国石拱桥光辉成就的原因;而《桥之美》虽然也是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说明桥之美美在它的形式,但它的说明语言显然更富有文学色彩、更具有情感特征,属于文艺性说明文范畴。因而在教学设计当中除了对于这两篇选文的一般性说明文文体的分析之外,应当格外注意《桥之美》的文学性语言以及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除此之外,应当将两篇课文以表格的形式进行对比,这样更加有利于学生对于不同性质的说明文文体的写作特色的认识。

    基于此,《桥之美》《中国石拱桥》的教学设计整合设想如下文所示。

    三、《桥之美》和《中国石拱桥》的教学设计整合设想

    (一)教学目标

    1.随文掌握这两篇说明文涉及的生字词及短语。

    2.通过回顾已知,掌握《桥之美》《中国石拱桥》这两篇文章各自的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说明语言。着重体会《桥之美》的说明语言、中国石拱桥举例说明的方法。

    3.通过收集资料及汇报评比最美中国桥等方式了解这两篇文章当中所涉及到的有关于中国桥的传统文化知识,例如诗歌、对联、谚语、谜语、成语、名称的由来和有关故事的传说,感悟和体会中国桥背后的文化底蕴。

    (二)教学重难点

    1.体会《桥之美》的说明语言、中国石拱桥举例说明的方法。

    2.通过收集整理的中国桥的资料,体会和感悟桥背后的文化底蕴。

    (三)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

    同学们见过桥吗,谈一谈你眼中的桥是怎样的?回忆与桥有关的诗句。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建筑家与画家笔下的桥是什么样子的,他们又是抓住了桥的哪些特点进行介绍说明的,又是以怎样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来介绍他们眼中的中国桥的?

    教师明确:元代马致远的《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宋代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的“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2.初读感知

    课件诵读《中国石拱桥》和《桥之美》,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与课文对应中国桥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建筑家笔下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同时感受画家笔下的桥的美妙,并随文学习这两篇课文中的生字词“雄跨”、“雄姿”、“古朴”、“推崇”、“惟妙惟肖”、“巧妙绝伦”、“美感”、“史诗”、“驻足”。这一教学活动的设计既能帮助学生通过听觉与视觉加深对建筑家与画家笔下的桥的印象,又可以向学生传递中国桥的美感与文化。

    3.回顾已知

    学生根据已学过的《看云识天气》,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关于说明文的说明语言、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等知识。通过帮助学生回忆旧知,学生学习这两篇说明文时能更好地巩固和掌握知识。

    教师明确:说明文语言总体具有严密、准确的特点,具体可分为两类语言风格:一类具有平实、质朴、准确的特点;另一类具有生动、形象、准确的特点。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有三类: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上—下、前—后、远—近)、逻辑顺序(主—次、一般—个别、现象—本质、整体—局部)。一般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

    4.细读深知

    再次阅读课文,找出两个作者分别抓住了桥的哪些特点进行说明的,说明顺序又是什么,他们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教师明确:《中國石拱桥》采用逻辑顺序,采用了列数字、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一般的中国石拱桥久远、坚固、美观的特点,后又个别地举了两类中国石拱桥的代表——独拱石桥赵州桥、联拱石桥卢沟桥——来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桥之美》采用了总—分—总的逻辑顺序,从正反两方面举例来说明桥之美在于它的形式作用。

    5.品析语言

    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细读品味两篇说明文的语言特色,并进行对比,教师课件展示课文语句。

    (1)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2)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3)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

    (4)《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

    教师明确:

    (1)人的感受投射在苇丛上,使苇“发闷”,做“深呼吸”。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这体现了作者与周遭环境已融为一体。

    (2)杨柳拂石桥,一柔一刚,,两种景物形成反差与对比,形成特殊的和谐美感。“杨柳岸,晓风残月”是柳永的名句,这里说“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是强调细柳与石桥构成的美景本身已够动人,已经不再需要风与月来相伴陪衬了。

    (3)句在“早”之前加上程度副词比较,说明的情况更加准确一些。

    (4)“大约”和“可能”都表示不确定,表示推测的情况。“有记载的”增加说明的可靠性,真实性,使说明文语言更准确。

    总结:《桥之美》的说明语言更加的生动形象一些,《中国石拱桥》的说明语言更加准确、严谨、周密一些。

    6.总结对比

    通过以上的对比,小组讨论总结两篇说明文的说明对象、说明角度、说明语言、说明顺序,完成表格。表格如下:(出示课件)8.课后作业

    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课下可从充分利用图文资源、音像资源、网络资源[5]从桥的历史渊源、传说故事、成语谚语、诗歌对联,绘画雕刻、文章图片这些角度收集关于这两篇课文中(为主)及其他的文章或影视作品中(为辅)涉及到的中国桥的资料,给桥从不同的角度如桥的建筑年代、桥的功能结构、桥的建筑材料、桥梁的艺术风格、桥的历史文化进行分类整理,装订成册拟取名字。可从下列的资源链接内搜索:

    (1)拱桥的起源与石拱桥的发展 徐勇2013年世界桥梁杂志。

    (2)石拱桥的发展与保护 金杰 2010年黑龙江科技信息杂志第8期。

    (3)中华建筑之虹—石拱桥 王璟玲 2011年城建档案杂志第9期。

    (4)《中国桥文化》莫春林著 江西高校出版社2008年版。

    (5)弘扬桥文化助澜创新潮—中国桥梁文化琐谈 康志保 2010年古桥研究与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

    (6)中国四大古桥:http://baike.so.com/doc/66730746886918.html.

    (7)中国桥梁网:http://www.cnbridge.cn/

    第二课时

    讨论汇报交流课:中国桥之美

    活动一:中国桥

    课上进行分组汇报,展示课下整理结果。

    活动二:中国桥之美

    从所收集到的中国桥的资料当中,小组内选择一座你们心中最美的桥。采用如下评价标准进行打分并评价。

    活动三:我心中的最美中国桥

    每小组推选一个代表,利用小组内收集的资料及评分选出的最美的桥的结果,以小导游的身份向全班介绍你心中最美的中国桥,限时5分钟。

    活动四:我笔下的最美中国桥

    写一篇500字左右我心中的最美中国桥的介绍性文字。

    四、教学设想反思

    由于现阶段的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当中渗透的研究都大多集中于一种局部的教学目标的设计,因此笔者认为应该将教学目标落到实处变成整体的教学设计,才能将优秀文化的渗透落到实处。因而本文主要是从教学设计层面探讨传统文化渗透,将《桥之美》与《中国石拱桥》两篇文章链接到两节课时里,进行一个教学整合,以求培养中学生的对于中国桥文化的意识,增强对本民族建筑文化的自信心。在教学设计的实践过程中,这样将两篇选文归入到一课时教学,虽然优点很明显,前文已叙,但对于这两篇文章而言,不利于讲出每篇文章的独特之处,在每篇文章的整体把握上也会有所欠缺。学生对于这种教学方法是否能够接受也是一个有待于考虑的问题。

    注释:

    [1]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2011),教育部网站:http://www.gov.cn/xinwen/2014-04/01/content_2651154.htm.

    [2]邓攀.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实施策略研究[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6.

    [3][4]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参考文献:

    [1]黄菲.民俗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

    [2]万菁.高中语文教材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状研究[D].广州:广州大学,2016.

    [3]潘勇.论高中语文教学当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教学[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15.

    [4]赵月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3.

    [5]韩雪屏,王相文,王松泉.语文课程教学资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王璐 包头师范学院 014030)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3:5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