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生态语文教学的综合性研究 |
范文 | 李晶 【摘要】当代语文教育的基本背景之一是生态教育全球化,接受美学的提出与发展不仅成为我国学术研究的热点,而且对我国语文教育研究有着重大的启发。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可以把语文作品当成审美对象,去开展学习活动,培育学生健康的心灵与人格,同时结合语文自身学科规律性,在合理吸收生态学和谐共生的理论基础上,对生态语文教育进行了阐释和建构。 【关键词】生态课堂;语文教育;和谐;平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一、生态语文背景介绍 生态语文教育建构的社会背景是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就社会经济飞速发展所带来的生态危机而提出的战略决策,倡导可持续发展。生态学顺应时代潮流开始进入兴盛期,影响力开始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教育发展理念也深受其影响,并由此催生了生态教育学,它的产生取得了生態文明建设与教育发展的双赢。对于生态的含意,大家有不同的理解:“生物的形态、生存的状态、生长的势态、生活的形态等等”。生态语文教育是结合语文自身学科规律性,合理吸收生态学和谐共生的理论基础,对语文教育的建构和阐释,选择从生态学开启研究思路,通过生态学系统机制诱发语文教育的艺术性与审美性,来唤醒个体的生命意识,进行自我生命化的塑造。 我国新课改和基础改革是生态式语文教学的理论与实践背景。语文教育在适应时代要求迈向整体化、系统化发展的同时,也难以摆脱现代固有的缺陷,凸显出一系列问题。语文教育人文精神价值的缺失是语文教育现状的现实背景,人文精神从根本上标志着人的精神生长的特定方向,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它所承载的文化的意义层面,代表时代发展的理想趋势,它铸造新型价值观,通过文化理想和信念信仰,细化到人类社会方方面面,进而转化为共同的社会心理,成为人类精神发展的强大依托。 生态语文的另一理论背景是教育生态学,教育生态学认为,人既是自然的人,也是社会的人。教育生态学强调个体的发展,人与环境的相互应答,还强调个体和周围个体和周围环境的共生共存。一般来说,教育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课堂上的时空因素(教室的采光、温度、噪音;一节课的长度、教师上课的节奏、班级的规模、座位安排),还包括人文环境。语文又是基础学科,对人生、对社会意义重大,纵观我国语文教育的发展历程,语文教育培养价值取向呈现出由片面追求工具性开始向兼顾人文性转变的趋势。生命科学要求:要善待生命、珍视生命,不压制、破坏生命的成长,课堂教学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教育的过程要不断激活生命的最大能量。语文学科因其学科特点的双重性和其在基础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其所承担的教育功能,更加倾向对人的终极关怀,语文教育推崇人文性,在于人文性指向一种未来性,通过提供一种价值体系蓝图,渗透到具体社会、文化以及政治目的方方面面,当下语文教育应是人文性与感性价值的彰显,基础教育的改革方向和新课标的基本规定都是有力的说明。 二、生态语文实行的可行性 一直以来,语文的功能性很多时候被我们的语文教师生硬化了,生硬的照本宣读,一贯的灌输知识给学生,而完全忽略了学生独有的感悟。许多人或者说许多语文教师,把富有情感、思想、感染力的文学作品往往讲得枯燥无味,把感性的东西理性化,把文学作品又进行了理性解读。虽然素质教育的呼声很高,各地的学校也争相实行,但是由于考试制度没有变化,教师和家长的应试教育的思想还是根深蒂固,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还是大量存在。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为主,学生分析、鉴赏能力缺失,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缺失,缺乏创新意识,课堂比较枯燥,学生的积极性没能被调动起来,学习兴趣自然也就提不上来,学习效率低下,面对这样的现状,建构生态语文课堂势在必行。 生态语文的教学模式要求在教学之前,让学生搜集资料,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学生在这种审美活动的参与体验学习中,既培养了审美情趣,也提升了人生境界。从教学内容上看,传统课堂以传授基础知识和训练基本能力为主,而生态语文课堂鼓励“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师起到引导的作用,从课堂主体构成来看,传统课堂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从教师担任角色来看,传统课堂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单向传递者和知识传输者,在生态语文课堂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人格培育者和多方对话组织者。 三、语文生态课堂的教学策略 (一)创造性解读文本 语文课堂是以文本为基础的,解读文本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传统课堂的文本解读,是以老师为主的,不论是灌输式,还是谈话式的教学,教师心中都有他自己对文本的看法,会把学生往他既定的思路上引导,得出他认为的结论。在语文生态课堂上,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是平等对话的关系,也就是说,学生对文本可以有自己的理解,走向更为广阔的生活空间。教师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不能拘泥于教参或者网上的一些现成的结论,要充分阅读分析文本,有自己的见解,在教学方法方面宜突破原有教学方法和活化课堂气氛,让学习者有更多探究、协作及反思的机会,在学习环境上要加强语文课堂与多学科的联系、课堂与生活的联系及课堂与社会的联系。 对于教师而言,这种教学方式比传统的应试教育更具有挑战性。所以,建构生态语文课堂的第一步就是要求教师阅读更多的专业书籍,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和发展自己的教学水平,时时刻刻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师不但要掌握课程标准、教材等学科知识,还要了解学生心理特点和个性特征,解决学生遇到的实际问题,探求更丰富的教学策略,教师要教学生敏思,不要轻言对错。在课堂上,读者就是教师和学生,语文教师理应具备生态审美素养,体会课文中所隐含的深刻寓意,感知文本的形象,体验文本的情感,领悟文本的意义,重在寻求文本的原意,在自我理解的基础上,读者投入自我情感,自我体验,赋予文本新的意义,对文本意义进行建构,即创造性理解,散文、小说、议论文、诗歌等文体的解读大多如此。曹明海老师说过:“有纸页只是文学的物质化的存在方式,是死的,没有生命力,这种物质化的存在仅仅是有可能的存在。读者的解读是文学的生命化存在方式,是活的、生气的,是真实的存在。”如“窈窕淑女”,文学作品所以经久不衰,就是历代的读者对他情有独钟,没有读者的解读活动,就没有作品的美,解读文学生命化存在的唯一形式,化文本的物质化存在成为生命化存在,语文“生态课堂”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化文本的物质化存在成为生命化存在,那样语文教学就“活”了。 (二)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我认为生态的语文课堂的具体体现包括两方面,即教师和学生。课堂上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注意激发性、开放性、创造性。学生的学习智慧,主要依据文本能够在自己心灵中引起激荡,在意识中引发思考,然后这些思想碰撞的火花能通过自己的言语表达出来,抑或通过流畅的文字来清晰地传情达意。 语文生态课堂的一大特征就是师生的平等对话,因此,创建一个和谐共生的师生关系对于语文生态课堂的建构来说不可或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很多教师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仍未完全做出改变,而学生的学习也总是习惯于被动地接受,自觉性比较低,这样教学效率也较为低下。 教师学生观的生命持续性原则告诉我们教师是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执行者、协调者和促进者,应与时俱进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学内容中的审美性原则启迪我们在当前的语文教育中,既教会学生学习,获得语言这一交际工具基本应用能力,更要教会学生做人,生态教育理念应用到课堂上,就是要将课堂上各种因素的关系、状态达到和谐,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教师应该由填鸭式教学过渡至启发式教学,教材由教科书主导转变为教科书作为参考资料,学生学习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在建构语文生态课堂时,更是要本着开放的心态,让学生充分展现其个性与情感,充分体验课堂的生命活力。传统的教学观点中,教材只是学习的一种工具,文本本身也就是课堂的对话者,我们不能仅仅将之视为一种材料、一个课堂的旁观者,生态式语文教育的构建,是以活生生的学生为主体,关注个体生命,以此来落实和完成回归语文教育本质性的培育目标。师生之间、文本之间通过平等的对话,在多样性中相互融合,消除自我局限的封闭意识,呈现一种开放容纳的态度去相互生发。 (三)创设生态化的课堂教学环境 语文生态课堂有别于传统课堂,它不仅仅重视教授学生知识与技能,还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态度的培养。在学习方式上,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做好策略性课堂的积极建构。目前,我国大部分的学校基本具备了良好的现代化教学条件,很多教室不仅具有恰当合宜的色彩、明亮适度的光线、舒适宜人的温度和安静的周边环境,而且大部分实现了多媒体教学,这种宽敞明亮、设施健全的现代化教室已然为学生提供了比较舒适的学习环境,也基本满足了学生在生理感受上的相关需求。传统课堂通常采用“秧田式”的座位编排方式,这样的座位安排隱含着教师高高在上的思想,不利于师生关系的平等,而“马蹄形”的编排方式,则便于学生的讨论。 教师除了外在形象要得体大方之外,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适当地加以幽默风趣的语言,或者展现自己渊博的学识。例如在讲解课文的时候,可以将现实生活中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联系起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经历去体会文章的主题。在介绍作者背景时,可以引出与之相关的故事或是事迹,这样不但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出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同时,教师应该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相处,多和他们进行心灵的沟通和情感的交流。对学生要有耐心、爱心和责任心。教师要想树立起自己富有魅力的形象,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极其负责的工作态度,严于律己,这样才能让学生从心底里尊敬和喜欢。另外要从班风和学风着手,除了班级规章制度的制定与实施,还需要致力于班级文化与课堂文化的建设,从而使学生不仅能从相互管理中和谐相处,而且能够在相互学习的过程中积极影响,这些都对我们的语文课堂提出了一个更高层次的要求,我们要一个“活”的“生态”语文课堂,要引导学生在语文课上真正投入,感悟和体验生命,而要做好这些,这个“可持续发展”是离不开我们的学生的,也就是说无论“人本”也好,“诗意”也罢,这些统统是围绕学生来进行的,在语文课堂上,学生的身心是否愉悦,是学生是否从封闭的语文“小课堂”走向开放的语文“生态课堂”的关键。 生态语文教育的本质是借鉴生态学物体与自身环境的生态系统理论,研究受教育者学生与其所在的语文教育环境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关系,语文文本意义的诠释离不开生活,“文以载道”,“道”要合宜,即在一定的生活背景中,某“道”是合理的,否则语文课必然成为说教课,语文学习和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相应地语文学习也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生活实际的语文训练较有成效,不要局限于语文教师的教,语文学习可取的形式多样,语文学习的老师也多样,所以一定要倡导新的开放式的教学理念,突出学生的中心地位,要引导学生在语文课上真正投入,感悟和体验生命。 参考文献 [1]詹志英.构建充满活力的语文生态课堂[J].语文天地,2009(17). [2]张方健.试谈生态教育观下的语文阅读教学[J].中学语文,2008(9). [3]陈正汝.中小学语文教学与生态观教育[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7. (编辑:龙贤东)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