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小狗包弟》:动物命运下的特殊反思
范文

    【摘要】《小狗包弟》原载巴金《随想录》中的第二卷——《探索集》,后选入人教版和苏教版等高中语文必修课本中。关于此篇文章的解读历来存在着一些争议,但文章所具有的反思精神,是不容置疑的。对作者的这种反省,历来有几种看法:反思自身;反思那时整个知识分子阶层;反思“文革”;反思生命的价值,等等。而本文力图探讨巴金反思的特殊视角,即为什么选择从动物命运的角度进行反思。

    【关键词】小狗包弟;动物;反思

    【中图分类号】G624 【文献标识码】A

    在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大多数作品中,作家往往从人物命运的角度出发,从人与人的相处中进行反思。如鲁迅1925年创作的《风筝》,反思了自己曾对弟弟天性的扼杀,反思了当时封建权威的家长制对人性的压抑。杨绛1984年创作的《老王》,反思了自己出于人道主义对老王的同情在一定程度上是无法与老王对自己真心实意地付出相提并论的。而在《小狗包弟》中,巴金却通过一只小狗的故事,进行了动物命运的深刻反思。那么,这是作者随意性的选材,是“随时随地的感想”,还是另存深意呢?通过对本文分析思考,結合相关资料,笔者认为可能存在以下原因。

    一、情之所至

    “包弟的原名是‘斯包弟,巴金选取了‘包弟二字作为新名。从中国文字的内涵看来,小狗对他和家人而言,虽无血缘之亲,却有骨肉之情。”对在自己家里生活了七年,最终被自己亲手送上解剖桌的小狗,巴金是无法忘怀的,也是无法轻易原谅自己的。此外,巴金似乎对狗“情有独钟”。在其早期作品中,就有两篇以“狗”命名的短篇小说和一篇以“狗”命名的散文。不管所处的时代多么扭曲,不管承受过多少压制,当沉静下来,内心深处的那股力量依然还是存在的。而这些力量曾深深刻印在巴金早期的作品中,不过在历尽波折后那种早期的激情逐渐变为了对人生的冷峻思考,所以才有了这种动物命运下的特殊反思。

    二、以小见大

    “以小见大”中的“小”是文章描写的核心,是作者匠心独具的安排。在《小狗包弟》中,包弟的遭遇只是依托,是“小”,而巴金旨在用此来反映“文革”时期任何生命无法逃脱被侵害的命运,反映“文革”的疯狂,等等。一条狗要被“革命”,更何况人呢?更是不忍想象了,这是“大”。通过对包弟遭遇的叙述,表现出自己的懦弱,反衬出特定年代特定社会中人性的懦弱和人性的扭曲。巴金散文中的大多数作品,或通过怀念故人的遭遇,或通过回忆自己的经历,或通过触景生情而想起的一桩旧物等来进行反思与批判。而“《小狗包弟》借一只小狗在‘文革中的悲惨命运,从一个侧面完成了对我们民族精神与人格的批判”。

    三、深处细“挖”

    “我常说对自己应当严格,然而要拿刀刺进我的心窝,我的手软了。我不敢往深处刺。五卷书上每篇每页满是血迹,但更多的是十年创伤的脓血。我知道不把脓血弄干净,它就会毒害全身。”“我们必须弄明白毛病出在哪里,在我身上,也在别人身上……那么就挖吧!”巴金把写《随想录》的过程比作拿着手术刀在解剖自己的过程,对巴金来说,仅仅从人的命运角度来写,还是不能把“脓血弄干净”的,还是“挖”得不够力度的,“挖”不到深处的,于是他将自己的笔锋触到了动物的命运,触到了这只曾被他无情舍弃的小狗。巴金对自己可谓是细剖到了骨子里,也正是因为对渺小生命的正视与关怀,才让小狗包弟从他的心里来到了他的笔下。也许正如古语所言:“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自己曾亲手将包弟送到解剖桌上,现在自己为了还清心灵上的债,也要把自己放在解剖桌上进行自我解剖。

    四、隐晦表达

    巴金是想借这篇文章隐晦地表达出自己的忏悔之情,对不得已“出卖”的朋友的忏悔。“其实,为了保全自己和全家,而选择把包弟送上解剖桌,作者并没有做错什么,即使忏悔,也没有必要那样深深忏悔,甚至背了十几年的良心债。如果由包弟一事,联想到自己‘卖友求存的行为,作者为此而长期熬煎、愧疚、忏悔就合情合理了。”巴金真正想反思的是自己在“文革”中为了保全自己,保护家人,而出卖朋友的行为。对那时的自己,他曾这样自我讽刺道:“我不用自己脑筋思考,只是跟着人举手放手,为了保全自己,哪管牺牲朋友?”而这也正是当时“文革”中的一种乱象——听到熟人、朋友自杀,不同情,反而跟着批判。巴金是一个非常珍视、重视朋友的人,他在1933年所写的一篇文章《朋友》中,说过这样一段话:“然而朋友们把我救了。他们给了我家庭所不能给的东西。他们的友爱,他们的帮助,他们的鼓励,几次把我从深渊的边沿救回来。他们对我表示了无限的慷慨。”但是在“文革”中,自己却无法救回自己的朋友,反而像“出卖”包弟一样,“出卖”了自己珍视的朋友,也许这才是巴金真正想要反思的地方。

    以上四点,探讨了巴金在《小狗包弟》中为什么选择了一个特殊的视角,从动物命运的角度进行了反思。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探讨这一点,会更有利于学生抓住作家的心理,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深层意蕴。

    参考文献

    [1]巴金.随想录[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2]杨姿.小狗包弟:“我”是如何变成“包弟”的?[J].语文建设,2012(21).

    [3]王玉娥,宿朝阳.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小狗包弟》备课再思考[J].中学语文教学,2010(1).

    [4]陈剑泉.巴金仅仅是为一条小狗而忏悔吗?——《小狗包弟》文本解读[J].中学语文(上旬·教学大参考),2017(1).

    作者简介:王新燃,女,1994年生,山东枣庄,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语文学科教学。

    (编辑:张晓婧)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3:4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