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怎样使学生想到问题 |
范文 | 张建安 摘 要:物理课堂教学,教师要巧妙设计,通过实验、 “类似问题”的对比、设计思考题,促使他们积极主动的深入思考,使学生想到问题,提出问题,经历科学探究过程,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习题教学,教师要科学引导,复习课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使学生想到问题,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师生一起努力,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物理教学;想到问题;积极思考 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的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里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并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必须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指导学生发现问题,有效地表达问题、研究问题,将问题意识作为纽带进行物理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 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 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使学生逐步学会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的过程一般有七个要素,第一个过程就是提出问题.要使学生养成科学探究的学习习惯,就要创造机会给学生提出问题,而要使学生能提出问题,首先就要让学生能想到问题.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想到问题呢? 1 在新课教学时,教师精心巧妙设计,使学生想到问题 1.1 设计实验,创造机会让学生想到问题 磁场看不见,也摸不着. 但是,“场”是物理学中很重要的一个概念,苏科版教科书中是通过磁场对放入其中的小磁针产生力的作用来认识磁场的.在学习磁场其它相关知识之前,重点在磁场这种物质存在的认识上.为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一个实验,并提出了相关的思考题. 一个小磁针静止时: (1)它的指向應该如何?(2)可以用哪些方法能让它转动?(3)让小磁针转动的方法上有什么不一样? 实验和思考题答案如下: (1)小磁针静止时,它的南极指南,北极指北. (2)可以用手轻推静止的小磁针的一极等接触的方法产生力的作用,使小磁针转动起来.也可以用一个磁体的一极靠近小磁针的一极,小磁针转动了. 教师再做实验,如果用一个和磁体外形一样的木棒、塑料棒等非磁体也靠近静止的小磁针,却看不到上述的现象. (3)对小磁针力的作用有的是通过接触产生的,而有的却没有接触小磁针. 师生展开如下讨论: 师:小磁针为什么会由静止转动了? 生:小磁针受到了力的作用. 师:使小磁针转动的方法上能否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接触小磁针,对小磁针发生了力的作用,使小磁针转动.另外一种就是磁体的一极靠近小磁针的一极,并没有接触,也能使小磁针转动了. 教师再引导: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那么,上面的第二种情况磁体的一极和小磁针的一极并没有接触,同样也对小磁针有了力的作用,这是为什么?用一个和磁体外形一样的木棒或者塑料棒等非磁体也靠近小磁针,却看不到使小磁针转动的现象. 通过这样的实验和教师精心设计提出的思考题,使学生想到了问题,那就是,磁体周围和非磁体周围的空间为什么会不一样?那么,在磁体周围的空间存在着一种什么样特殊的物质呢? 磁场的概念对于初中学生很抽象,通过一个做的简单而现象明显的实验,学生也很感兴趣.进行对比之后,再由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引导,使学生想到了问题,引起了学生积极思考,非常有利于引入新课,进行磁场内容的教学,帮助学生认识到一种抽象的物质——磁场的存在.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促进学生渴望学习新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学习磁场的热情进一步提高. 浮力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内容之一,苏科版教材在内容安排上,先讲了浮力的定义,然后的内容是“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通过师生共同研究,可以给出计算浮力的一种办法:F浮=G-F拉,这为后面学习阿基米德原理做了准备.要学好阿基米德原理,必须要认识到浮力不仅有方向,还有大小问题,怎么让学生想到浮力有大小的问题、特别是浮力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呢?这些问题好像没有思考的必要,也没有创造情景使学生想到这个问题.但是,如果在这方面认真进行适当的教学设计,在对浮力概念复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对“阿基米德原理”的教学一定会非常有好处.教学时,可以先用弹簧测力计测一下物体的重力G,然后按照图1的方式逐渐把物体浸入水中,学生一定会观察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拉逐渐变小,学生利用F浮=G-F拉,自然会想到物体受到浮力在变大.这就让学生想到浮力存在大小、浮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的问题,促使学生渴望进一步学习“阿基米德原理”. 1.2 比较抽象的内容,用“类似问题”进行对比,使学生想到问题 比热容是初中物理热学中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学生能否真正的理解,直接影响到热量计算等内容的学习.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精心引入,认真做了实验,应该得到的结论是: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不同;或者是: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升高的温度不相同.然后顺理成章地引入了比热容这个重要的概念. 其实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看到了演示实验,也得到了上面的结论,但是学生对这个结论的得出从心理上接受真的太勉强,这是因为学生还没有物质吸热和放热能力的概念. 可以这样类比,帮助学生的理解: 如图2两个相同高度的容器a和容器b,如果在其中注入水,要使两个容器都注满水,需要注入水的质量一样吗?或者再问:在两个容器中注入相同质量(体积相同)的水(没有超过容器a的容积),容器中水的深度相同吗? 通过这种类比,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一定会想到物质的吸热和放热存在能力不一样,对上面热学实验的结论理解会很深刻,有利于进行比热容的教学. 2 在习题教学过程中,教师恰当引导,使学生想到问题 习题教学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做题,而且要在习题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想到更多的内容. 例1 怎样测出一瓶空气的质量? (1) 写出测量步骤;(2) 导出计算公式; 参考答案: (1) a.由密度表查出空气的密度; b.用天平测出空瓶质量m1; c. 将空瓶装满水,用天平测出总质量m2 d. 计算出水的质量和体积 (2)表达式:m=m2-m1ρ水ρ空 在解答此题之后,教师分析:测量液体质量时,可以测量空瓶子的质量m1,然后在空瓶中装入液体,用天平测出总质量m2,液体的质量为m2-m1.在测量一瓶空气质量时,由于很难把瓶子内抽成真空,而且瓶子内有空气时和没有空气时质量相差不大,确实不好利用这种测量液体质量的办法来测量一瓶空气的质量.如果本题给出了瓶子的容积,学生从密度表查到空气的密度,他们就会很容易利用m=ρV解答本题. 教师再问:在解答此题之后会有什么想法?那么,怎样知道瓶子的容积?然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充分利用逆向思维,逐渐会有新的发现,想到了新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通过这样的讨论、研究,学生发现了本来瓶子的容积直接不好测量,由于学生知道了体积和质量、密度之间的关系,解决了瓶子容积测量的方法V=m2-m1ρ水.通过教师这样的习题的“后教學”,带动学生认真分析习题,认真做题,认真进行解答习题之后的反思.解答习题不仅仅要求学生把题目做对,而且通过教师带动学生深入的反思,收获会更大,想到了更多问题,促进他们更大的进步,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例2 一捆铜导线的质量是17.8kg,导线规格(横截面积)是2mm2,求这捆导线的长度.(ρ铜=8.9×103kg/m3) 解答:V=mρ=17.8kg8.9×103kg/m3=2×10-3m3 L=VS=2×10-3m32×10-6m2=1000m 在师生共同解答此题之后,教师启发学生:在做了此题之后,你们有什么想法?学生可能会表达各种各样的想法,不管学生提出什么样的想法,都是经过认真思考的,都是有价值的,都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之后,教师引导:导线规格(横截面积)是2mm2,这样的导线应该很细,1000m的长度应该很长.如果有人想购买1000m长这样的导线,用长度测量工具进行测量,是否方便?如果不方便,怎么办?学生再通过思考,可能有的学生会发现,1000m长这样的导线,它的质量就是17.8kg,用质量的测量工具测出17.8kg的这样的导线,就可以了.通过这样的教学,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不仅加深了对本题解答的理解,在教师的启发、引导、共同讨论之后,学生会发现解答一个习题能帮助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学生会发现物理学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有一定应用,而这些应用是通过认真思考之后得来的,这就会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促使他们热爱物理.物理知识和日常生活相结合,学生就会对物理学逐渐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教师和学生解答这些习题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充分利用这些有代表性的习题的“后教学”,使学生想到了新的问题,得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产生了习题教学的良好效果.教师良好的思考习惯带动和影响了学生,在对待科学态度上,教师的每一点行为都会深刻影响着每位学生. 3 在复习课中,教师精心备课、设计,使学生想到问题 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这三部分的内容在教科书上出现在不同章节,是学生在不同阶段学习的.学生刚学习时可能认为这些内容之间没有联系,不会形成知识之间系统的联系.在复习时,师生共同探究这三方面内容,光的直线传播是“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的反射是“光射到物体表面上时,有一部分光会被物体表面反射回来”,光的折射是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通过这样的对比,使学生想到:这三方面内容之间的共性都是光的传播,只是传播过程中介质情况不一样,传播的路径才不一样.经过师生这样的共同分析,使学生同样想到了新的问题,学生看到了它们之间的紧密联系,对知识的掌握更系统、更深刻,学生也会有新的感觉和收获. 在复习过程中,教师精心备课,有心、细心,创造机会使学生时刻想到新的问题,才能使学生有了新的思考、新的发现,才能在物理复习教学中,才能让学生不感到重复的厌烦,有效复习知识、提高技能,达到温故知新. 初中物理教学,教师要精心思考,尽可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创造机会,使学生想到了问题,才能使他们大胆提出问题,让他们积极的进行科学探究,经历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形成热爱科学,逐步地培养献身科学的志向.在物理复习课,包括习题教学课,教师努力让学生想到更多的问题,促使他们积极主动思考,学生的思考才能更深入,收获更多,提高复习教学效果,逐步培养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