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高中古典诗词教学中的“人”“文”思想渗透 |
范文 | 刘春艳 【摘要】本文从高中古典诗词教学出发,探讨在诗词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如何渗透“人”“文”思想。文章分别从课前关注诗词发展和个性特征、学生个体特征,课上关注诗词情境和学生情感态度,课中关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课堂的节奏,课后关注教后反馈和诗词意境拓展等方面论述了“文本”“人本”“人文”“人格”思想的渗透。 【关键词】诗词教学;文本;人本;人文;人格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江苏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要求:“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这一要求恰是尊重了诗词的文体特征和人文教育功能,这也为我们的诗词教学指出了方向——关注诗词的文本特征,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以培养人文精神、塑造高尚人格为目标。 一、关注诗词特征和学生个体特征——树立“文本”“人本”思想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质量指标所做的基本规定,是新课程为描述学生学习行为变化及其结果所提出的三个功能性基本要求。一个优秀的教者不仅要关注诗词特征还要走进文本,巧设三维目标,更要与学生沟通交流,贴近学生,读懂学生真正的需求,要树立“文本”“人本”思想。 首先,关注诗词发展特征,抓“文本”。关注诗词的发展特征确立知识与技能目标。诗词的发展既包括横向的发展又包括纵向的发展。横向发展特征是就同一时期诗词所具有的特征而言的,学生明确同一时期诗词所具有的共同和不同之处,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同时,教学才能起到以点带面的扩散效果,教学的有效性才会春雨润物般地实现。 其次,关注诗词个性特征,抓“文本”。关注诗词的个性特征确定过程与方法目标。每首诗词都有自己的特色,关注诗词的个性特征才能充分展现诗词独特的艺术性。即使是同一时期的诗词,文本特色不同,设置的过程与方法目标也就不同。如盛唐诗歌的《望月怀远》和《山居秋暝》就有很大的不同,诗人张九龄借助月亮怀念远人,表达思念之情;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派日臻成熟,本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 再次,关注学生个体特征,抓“人本”。关注学生个体特征设置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每个学生的个人素质(领悟能力、学习习惯、迁移运用能力等)是有差异的,不同班级、同一班级的不同学生的知识结构、理解能力、经验或经历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学生感受文本蕴含的感情以及形成一定的态度和价值观也是有差异的,教者不可用一成不变的标准衡量学生的感悟情况。 二、关注诗词情境和学生情感态度——树立“人文”“人格”的教育理念 高中阶段,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时期,也是一个人创造性的发展阶段,教师帮助和指导学生去充分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从而使学生得到陶冶,受到教育,进而达到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形成高尚“人格”的教育目的。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现有的生活积累启发其情感,去体验诗词的艺术美。 首先,关注填补留白悟情境,抓“人文”。诗词之所以具有鉴赏的价值就是因为其留有似断似续的艺术空白。在诵读欣赏时,运用想象对诗词进行合理的填补或扩充,丰富原作的内容,从而深刻领会原文。尤其要说明的是,在实际教学中,常常会出现由教师包办讲解整首诗词意境的现象。这样就会完全占去了学生想象的空间。教师点拨应有节制,语言要有分寸,不能绝对化,贵在有启发性,以引导学生创造性地描画自己想象中的图景。 其次,关注情境激发的情感态度体验,抓“人格”。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诗词教学中,一定要关注情境激发的学生的情感态度体验,抓住学生的“人格”教育。比如教师有目的地创设形象、生动具体的场景,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当然,诗词教学中朗诵可以培养学生初步感知诗词的感情基调的能力,通过朗诵,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诗词语言的体味能力。因此诗词教学离不开朗诵,它是学习诗词的重要途径。 “读诗的好处,就在于可以培养我们有一颗美好的活泼不死的心灵。”古典诗词中有相对固定的审美精神世界,如对祖国的热爱、对友情的珍视、对自然的热爱等。教学中在鉴赏各种主题审美精神世界的过程中,引领学生形成审美情趣,如对孝道的尊重、对礼仪的向往等。这对于构筑学生高尚的人生价值观,进而形成健全的人格是有重要作用的。 三、关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课堂的节奏——树立“人本”思想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以学生为主,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所有成功教学的基础,教学中“人本”思想不可动摇。要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是必不可少的。关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展现课堂的节奏美感,课堂作业的设置是关键的一环。其一,课堂作业是与课堂内容紧密相关的,一般要求学生当堂完成,这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其二,课堂作业是调节课堂节奏的有效方式,为了使课堂作业完成的情况能为教师反馈及时、真实、有效的信息,让学生达到预期的练习目标,课堂作业的布置就要准确把握难度。此外,教师要抓住教学的重点,精妙恰当的设置问题,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四、关注教后反馈和诗词意境的拓展——树立“人文”思想 真正的课堂是生活,语文的“人文”教育要在实践中延伸才是有生命力的教育。课后的延伸和拓展不仅能加深对诗词鉴赏方法指导的理解,更能让学生体验到不同风格和主题的诗词,体会到诗词中更丰富多彩的“人文”世界。 诚然,在课堂教学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拓展诗词意境,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这是对诗词教学中“人文”性的巩固和拓展。 综上所述,“教学内容不应当仅局限于学科范围本身,还要在课堂上体现出人文主义的精神。”而独特的古典诗词教学,恰是这一目标的最好实现者。通过研究总结,笔者认为诗词实践教学中要关注“文本”、主张“人本” 、培养“人文”、塑造“人格”, 这是一个由基础到深入,逐步升华人格的教学过程。当代教育丰富而广泛,只有树立这样的“人”“文”渗透理念,才会不辱新时期教育的使命。 (编辑:龙贤东)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