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高职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及引导策略 |
范文 | 陈海娴 【摘要】课外阅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课外阅读状况是反映学生综合素质的标尺之一。本文针对五年制高职学生的阅读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并提出了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的几种有效策略。 【关键词】高职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引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林语堂先生曾说过:“读书使人得到一种风雅和风味。”也就是说,多读书,不仅能使人视野开阔,知识丰富,才情通达,还能使人具有远大的理想、执着的追求。课外阅读,作为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和必要补充,关乎着学生情操的陶冶、人格的升华、知识素养的提高。 那么目前高职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究竟如何?为了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基本情况,针对学生课外阅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索并提出解决方案,我们分别在四所高职院校不同年级十多个专业中组织了一次“高职学生阅读情况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的课外阅读状况不容乐观。 一、高职学生阅读现状及思考 (一)缺乏阅读兴趣,投入时间偏少 在“你最喜欢的课余活动一项”中,27.7%的学生选择了看电视、电影、听音乐,13%的学生选择了玩游戏,12.8%的学生选择了聊天交友,只有12.4%的学生选择了看书。“节假日你是否阅读课外书籍”一项中,13.7%的学生选择了不喜欢读,厌烦读书,41.2%的学生选择了读不读都无所谓。“每天平均坚持多久的课外阅读”一项中,40.1%的学生每天阅读在半小时到一小时左右,38.5%的学生每天不足半小时。胡适有句名言,要看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只消考查三件事。第一,看他们如何对待小孩,第二,看他们如何对待女人,第三,看他们如何利用闲暇时间。透过国民对闲暇时间的安排可以窥见其国民的文明程度,同理,看一个学生对课余时间的安排,可以判断其受教育的优劣。 毫无疑问,比起声色俱全、光影灵动的媒体和网络世界,黑白的文字世界是多么的单调和无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缺乏兴趣的阅读,不是享受而是煎熬,再加上时下大环境的影响,真正安然能坐于书桌前、一本好书、一盏香茗的学生愈发成为一种“珍稀动物”。但高职的学生,经历的是从校门到校门的学习模式,阅历简单,中学教育又深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缺失系统、全面的知识教育。进入高职后,学业压力远没有初中时紧张,所以如何在课堂之外多读书,全面补充养分,扩大文化视野,提升综合素质,促使身心全面发展,这才是高职学生应该直面的一个问题。 (二)偏重网络阅读,文字读物热衷度不够 我们所处的是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信息的快捷和多媒体等有声有色的吸引,给我们的视觉、听觉带来极大的感官冲击。部分学生对网络产生了强烈的依赖心理,生活娱乐与网络密不可分,甚至于连阅读都必须在网上进行。调查问卷中,虽然有37%的学生选择自己购买书籍,但是还有29%的学生选择网上下载或在线阅读(手机电脑电子书等),17.1%的学生选择向图书馆或他人借阅。不可否认,网络阅读有一定的优势,但是长此以往会造成学生阅读兴趣的泛化或情感的缺失。 国内外早有报告敲响了警钟:有了电脑,人类的记忆力正在逐渐减退和丧失;电视看多了,又会导致人的思维缺乏系统,语言表达困难,更为严重的是思想和人文精神的缺失。一位美国作家凯瑟林·诺尔在《国际先驱报》上曾发表题为《有限的世界,飘摇的心灵》一文中提到说:“因特网的发展也许会事与愿违:不是传播知识,而是堆砌无聊和混乱的信息,我们接触信息的机会越多,实际获得的知识即越少,越难以创造能激发崇高人性的艺术品,更多的仅是兜售和更改某种全球性的时髦言论。”[1]网络阅读最终培养的是平面化的阅读群体,这种阅读会导致学生阅读注意力、鉴赏力、思维力的弱化、退化。相反,文字读本可以让我们在阅读中思考,留给我们广阔的想象、创造、阐释空间,这是它独有的魅力。所以,任何渠道的阅读,都取代不了文字书籍。 (三)阅读不得法,成效堪忧 在问到“你通常属于哪种阅读审美类型”时,61.3%的学生选择了注重情节画面,27.2%的学生选择了快速浏览,11.5%的学生选择了仔细阅读,写读书心得摘记;在问到“你如何读文学名著时”,42.7%的学生找感兴趣的片段,29.9%的学生选择细细咀嚼,11.2%的学生选择做读书笔记摘要。走马观花或者单凭自己喜好选择式的阅读都会使阅读的效果大打折扣,作品的内涵、文本的精华、经典的语段都会与你擦身而过。 试以《红楼梦》为例,如果不是仔细阅读,很容易把它单纯地看作是一部描写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小说,抑或把贾宝玉理解成一个只喜欢在内帷厮混的轻浮男子,却忽略了作品背后透出的封建社会的种种黑暗和腐朽,也看不到贾宝玉平等待人、尊重个性的核心性格。如果只是浮光掠影的阅读,更体会不到本书在语言上的诗情画意、丰富意蕴是古典小说语言艺术当之无愧的最高峰。阅读不得法,无怪乎48.8%的学生对读过的书籍当时记得,不久就忘了。所以,阅读绝不是随性的事情,要慎重对待,要仔细咀嚼、细细品味,遇到喜欢的片段可以摘抄。“不动笔墨不读书”,耳熟能详的名人尚且遵循此法,更何况我们这些平庸之辈呢?做好手抄笔录,是从阅读中受益的方法之一。不仅摘抄好句、好段,日后经常翻看,还可以记录自己读书的心得、体会。有些内容过段时间翻看,往往会有新的感悟和认识。这其实就是在不断积累、充实自己的知识宝库,自我的修养和内涵也会得到真正意义的提高。 (四)经典文学作品阅读受挑战,娱乐休闲阅读唱主角 朱自清在《经典常读》中说:“在中等以上的教育中,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2]他把经典放在了国民义务的高度,在教育里是看得很重的一项。经典作品阅读影响的是人素质中最基本、最核心的东西——审美观、道德观和人生观。而所有的经典作品里,文学经典在完善人格、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方面有更生动、更形象的特点。它扩大了文学表现范围,发展了文学表现能力,提高了文学表现品味。一提到经典,脑海中自然会跳出《简爱》《羊脂球》《红楼梦》等文学名著。谁也不能否认《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曾经影响了一代人,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理所当然地成为众多读者的偶像。由此可见,阅读文学经典作品有助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但在调查问卷中,有36%的学生经常阅读的课外书籍是娱乐、动漫、幽默、休闲、消遣类书,25%的学生经常阅读文学书籍,如散文、诗歌、小说、传记等,只有8.1%的学生选择阅读中外古典现代名著名篇等;在问到“你喜欢阅读什么类型的小说“时,26.2%的学生选择微型小说、短篇小说,23.8%的学生选择魔幻故事,18.6%的学生选择言情小说,选择长篇名著的只有15.6%,屈居第四。在主观性问题中,学生感兴趣的书往往集中于魔幻惊悚、青春小说、言情、网络小说等,青睐文学经典作品的只占少数。究其原因,其一,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为了应付繁重的学业,几乎没有课外阅读时间,即使有,也会选择轻松、娱乐性强的读物来缓解精神压力,于是较为严肃的文学经典作品日益被边缘化。时下较为流行的娱乐休闲类书籍以其阅读的简易性愈发在舞台上唱起了主角,看书既不用动脑,又轻松快乐,何乐不为呢?其二,大部分家长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均持无所谓态度,再加上自身文化修养的限制,无法对学生进行文学的熏陶和引导。学生的阅读习惯,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和同伴的影响,于是,休闲娱乐类的流行读物很容易成为他们阅读的主流。 二、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的策略 (一)推荐优秀读物,发挥教师课堂引领作用 莎士比亚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读一本好书,犹如交上了一位良师益友。高职学生正处于世界观和人生观逐步形成时期,由于受到判断力和理解力的限制,并非所有的书籍都适合他们阅读,再加上现在学生的课外读物内容驳杂、良莠不齐,所以帮助学生有目的性地选择课外读物,成为语文老师当仁不让的职责。我们应该推荐积极向上、展示人类美好前景的作品,激发学生热爱生活、拥抱未来的热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就自己喜欢或颇为收益的文章、书籍展开探讨,让学生互相影响、互相引导。例如组织课前的三分钟演讲,题为“我最喜欢(我最受益)的一篇文章(一本书)”,通过读书交流活动扩大书籍在学生中的影响,从而慢慢培养起阅读的氛围,提升阅读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起读书的原动力,才能使学生的课外阅读内化为一种自觉行动,使读书成为一种需要。“如果一个人渴望读书,阅读的时刻给他带来欢乐,那么所读的东西就会深印在他的意识里。”[3] 不仅如此,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在阅读时摘抄文中的美词、佳句、语段,摘抄本身就是学习模仿的过程,但是如何把别人的精华转化为自我的东西,教师可以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试着把他人的优美词句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并尝试融入自己的语言。通过阅读借鉴,学生既丰富了自己的语言,引用改动,又使学生做到了学以致用,真正把阅读的功效落到了实处。学生看到阅读成果以后,自然会激发起阅读的兴趣,形成良性循环。 (二)正确对待娱乐休闲读物,大力倡导经典名著阅读 关于休闲娱乐读物的评价无法一概而论,它其实是把双刃剑。质量低劣的作品会造成学生心灵的扭曲,反之则可以成为学生休闲的港湾,获得积极进取的动力,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客观全面地看待这类作品。首先肯定它的积极功能:在工作学习压力日趋增长的现代社会,利用这类休闲书籍为自己释压,的确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它可以使人暂时远离烦恼的困扰,获得心灵的慰藉,尤其是这些读物中也不乏优秀作品,教师要积极引领正面的因素。但是更应强调这种纯粹以娱乐为目的,很少调动心智和意志的休闲类阅读只能是学生课余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绝不能成为主流或是全部。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必须教会学生阅读,谁不善于阅读,他就不善于思考。”文学经典是一个民族几千年文明的浓缩,是最重要、最有价值的文化精髓,是能够超越时空的恒久的精神存在。文学经典不仅具有工具性,也具有人文性,而仅通过有限的语文教材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未免有杯水车薪之感,所以语文应倡导经典文学阅读,充分发挥优秀文化、经典文学的精神哺育作用,构建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塑造学生的美好人格。[4]总之,学生课外的这块“自留地”应充分利用,通过不断耕耘相信必能开出最灿烂的成果。 (三)举办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为了创设浓厚的书香氛围,营造激动人心的“书林境界”,学校可以举办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让学生从中吸取知识的养分,形成自觉主动阅读的习惯。 例如可以定期举行演讲、征文、朗诵等活动,使学生平时的阅读成果得到展示;利用校广播站向学生公开征稿,择优播出;在教室里开辟阅读园地,把学生的优秀佳作公开展示;对于涌现出来的阅读积极分子予以鼓励和表彰,使其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建立博客,展示学生的优秀读书心得,并让学生互相推荐优秀书目,古语有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同学间经常交流阅读的内容和心得,对于激发阅读兴趣,提升阅读效率大有裨益;此外,还可以指导学生修改阅读心得,争取发表。人生来就有自我表现的欲望,基于此心理,教师运用种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方法,让学生把自己的成绩展现在众人面前,既为学生搭建了展示阅读成果的舞台,又极大满足了学生内心的成就感,同时又有助于阅读活动的继续开展,可谓一举多得。 书籍是人类思想的宝库,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对培养青年学生的高尚人格,陶冶情操,丰富人文情怀,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5]国际阅读组织把阅读能力看成衡量学生发展成长的重要标志,然而,学生目前的阅读现状却令人担忧,所以端正阅读态度,增强自我约束和管理能力,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学生现阶段及今后面临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张翼星.让经典的魅力吸引年轻人——听王余光教授的”中国名著导读”课[J].中国大学教学,2010,(12). [2]白兴勇.让名著走进生活——读《名著的阅读》[J].山东图书馆季刊,2008,(1). [3][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4]肖敏.大学语文之于中学语文教学理念的异同[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10). [5]傅进军.大学素质教育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编辑:龙贤东)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