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语文教学中音乐元素的应用
范文

    曾庆亮

    【摘要】语文文本是感性的,而不是理性的。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行,音乐元素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愈发频繁。本文试图探究音乐元素在语文教学中是如何被应用的。

    【关键词】音乐元素;语文教学;情境;文本;情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音乐,是人类心灵的诗章。真正的音乐,它所独具的艺术魅力,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人们随着音乐的律动,旋律的变幻起伏,或喜或悲,或惊或叹,或翩翩起舞,或静思默想。现代文明已使音乐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语文教学中,可否引入音乐,使之成为一种教学手段,一种教学方法,使之成为引导学生进入语文天地的前奏曲、品味课文内容的间奏曲、深入领会课文主题的终结曲呢?答案是当然可以的。

    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如何应用音乐元素,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呢?

    我们的语文教学,无非就是要借助生动丰富的语言文字,在情感上打动学生、改变学生、完善学生,匈牙利钢琴家李斯特说:“音乐是不假任何外力、直接沁人心脾的最纯的感情的火焰。”倘若我们把音乐元素融入语文课堂,那么我们既能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活跃他们的审美思维,又能让学生乐在其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以下是我在语文教学中对音乐元素应用的几点做法:

    一、用音乐创设氛围情境,以情境导航

    新课导入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大多数歌曲有着优美的旋律和歌词,有着美好的意境。课前播放音乐,引用歌词或气氛导入,可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使学生很快进入教学的氛围。不过,所选歌曲必须与当堂教学的课文有关。

    比如,要学习散文《故乡的榕树》,如果学生的情绪过于“兴高采烈”,就很难被文中的乡思乡愁所感染,加之中学生大都没有客居他乡的亲身感受,那么,上起课来,效果不一定会理想。这时我们不妨做点准备工作:在课前预备时,花几分钟听听费翔等人唱的《故乡的云》(最好配一点流浪异乡的电视镜头):“故乡的风,故乡的云,叫我抹平创伤……”在深沉而略带凄凉伤感的歌声中,学生的心会渐渐地沉静下来,继而不同程度地受到感染,上课所需要的那种氛围也就基本形成了。再开始学课文,学生就能很快地进入角色,融入作品的内容情感之中,与作者产生共鸣。

    音乐是启迪智慧的火花,是打开智慧之门的钥匙,又是通往智慧殿堂的桥梁。因此,在导课的时候,利用音乐来创设课堂所需要的氛围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产生“我要学”的情绪,这样就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

    二、用音乐烘托主题,以深刻品味文本

    在教学过程中,播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音乐,可以引导学生重点品味其韵律、歌词等,通过对音乐的理解来加深学生对作品主题、人物形象、思想内涵等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在香港问题的立场》时,可让学生欣赏《春天的故事》这首歌,从这首歌词以及其优美旋律中使学生再次领略一代伟人邓小平的风采,加深对这篇课文所蕴含的伟人魅力的理解。在学习《鸿门宴》时,分析项羽、刘邦人物形象可结合《垓下歌》和《大风歌》来进行,这两首歌词,对分析人物形象有着很大的帮助。再如张洁的《我的四季》,对学生来讲,课文文字浅显,易于把握主体内容。但要准确而深入地体会这篇散文所表达的情感内涵,从而激起自己的感情涟漪,恐怕有些困难。那么,在讲课时放一段柔美的轻音乐,老师配乐深情朗诵,就易于让学生受到心灵的触动,深入作者内心世界,体味生命的美好,珍惜拥有,规划好自己的人生四季。又如:学习《林黛玉进贾府》中宝黛初会时,让学生听一遍《枉凝眉》,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宝黛二人的爱情,也更能深入地分析他们的悲剧情感,在王熙凤出场时,听一曲《聪明累》,学生对王熙凤这个人物形象及其悲剧结局有了更全面、更真切的了解。甚至在学习有关建筑艺术的《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时,如果不播放舒伯特的《鳟鱼》五重奏,学生如何体会主题与变奏的关系,又如何理解作者旁征博引的比喻意义?

    一节课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一般在前20分钟,中途闭目欣赏一段音乐,既可使学生中枢神经得到适当休息,又可切断外界视觉信息的涉入,排除外界干扰,兴奋感悟思维,专神凝思。这样的做法不仅提高了一节课的学习效率,又使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深邃内蕴有了深入的把握。

    三、用音乐激发情感,以助推情感高潮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感受的一种内心体验。愉悦的情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其大脑处于最佳活动状态,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持续学习热情,更高效地接受知识从而全面提高其各方面的素质。在教学中,根据教材的内容采用灵活多变的音乐元素,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激发学生情感,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使课堂教学波澜起伏,高潮迭起。

    例如,在教学《安塞腰鼓》一文时,先播放《延安腰鼓》民乐录音,制造气势,渲染气氛,表达感情。随着腰鼓声,我开始激趣导入:安塞腰鼓是陕北黄土高原的“绝活儿”,它的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风格与当地自然环境、地理风貌、民风民情等浑然一体,不可分离。没有一种乐器能够像它这样要求人和乐器的结合必须达到这样的高度。人的表演和乐器的“表演”完整地糅合在一起,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所以成功的表演是人借鼓势,鼓借人威,酣畅淋漓,精、气、神无阻无碍,一脉贯通。这篇散文《安塞腰鼓》正是抓住了“安塞腰鼓”的这一特征。同学们听了《延安腰鼓》,受到人鼓力量的感染,激情澎湃。

    参考文献

    [1]陈赛茅.音乐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中旬),2014(01).

    [2]陈黎.将音乐引入语文课堂教学[J].文学教育(上),2014(02).

    [3]刘翠萍.音乐在语文教学中无处不在[J].考试周刊,2013(42).

    (编辑:龙贤东)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6: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