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析地质条件复杂地区物理勘探的应用 |
范文 | 蔡子阳++沈庆军 摘要:本文介绍和探讨了物理勘探在湖北黄石棋盘洲长江公路大桥工程地质勘察中的实践和应用,通过新技术的应用对研究工程相关的构造分布特征等工程地质条件、调查研究桥位区构造背景,特别是新构造运动的痕迹、特点。 关键字:物理勘探;构造;断裂 0引言 研究各工程方案场地的区域性工程地质条件,在充分收集、利用已有地质资料的基础之上,以物探工作为主,为工程方案提供地质依据。并达到彼此验证的效果。 1地球物理勘探 地震映象法:地震映象法地震仪器选用美国GEOMETRICS公司生产的ST-24 多功能数字地震仪。接收器采用双通道主频为100.0Hz 的水听器(拖鱼)进行地震信号的接收。水上地震震源采用福建建筑设计研究院研制的ZY-3型水域全自动大能量连续冲击震源船。 浅层地震反射波法:采用等偏移距排列观测系统和3次覆盖水平叠加观测的工作方法,偏移距选择28米和36米,道间距选择2米。用大锤作为震源激发人工地震波。 高密度电法:采用施伦贝尔剖面装置,每次布设60根电极,电极间距选用5和10米,供电采用2个90V的电池箱,总电压为180 V直流电。 2自然地理概况 场地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韦源口河段,河道深切于古生代和中生代基岩组成的山地之中。左岸为一级阶地、现代冲湖积平原地貌,右岸为三级阶地、岗地地貌。 3区域地质构造体系特征及构造形迹归属 桥梁横跨两大构造单元的两个二级构造单元。即秦岭褶皱系的南秦岭褶皱带及扬子准地台的下扬子台缘褶带。两大构造单元之间有一宽约2~2.5公里的过渡带,为襄樊—广济断裂通过部位。南秦岭褶皱带为一套变质岩系,下扬子台缘褶带为一套沉积岩盖层沉积。区域内存在七种方位的构造线。其中以近东西向构造线最为醒目,构成一幅复杂的构造图案。其中对桥位区有影响的断裂为北西向断裂---沿江断裂(F1)。 沿江断裂,规模较大。属于传统所称的襄樊—广济大断裂的东南延伸部分,途径场地区域浠水西河至蕲春蕲州一线。长江大桥横跨该断裂。该断裂由一系列近乎平行的断层和破碎带组成一向北西伸展,宽约3公里、长达80公里的断裂带。该断裂具多期活动性,该断裂在大别—晋宁变动期业已发生,自燕山运动以来,曾多次强烈活动。 4物探工作成果及推断解释 6结论 1) 通过该工程物探研究的结果与区域地质构造吻合,证实物探在工程地质勘察中应用具有说服力。 2) 物探工作可以摸清构造的特征,如长度、宽度、埋深,及其对工程的影响。 摘要:本文介绍和探讨了物理勘探在湖北黄石棋盘洲长江公路大桥工程地质勘察中的实践和应用,通过新技术的应用对研究工程相关的构造分布特征等工程地质条件、调查研究桥位区构造背景,特别是新构造运动的痕迹、特点。 关键字:物理勘探;构造;断裂 0引言 研究各工程方案场地的区域性工程地质条件,在充分收集、利用已有地质资料的基础之上,以物探工作为主,为工程方案提供地质依据。并达到彼此验证的效果。 1地球物理勘探 地震映象法:地震映象法地震仪器选用美国GEOMETRICS公司生产的ST-24 多功能数字地震仪。接收器采用双通道主频为100.0Hz 的水听器(拖鱼)进行地震信号的接收。水上地震震源采用福建建筑设计研究院研制的ZY-3型水域全自动大能量连续冲击震源船。 浅层地震反射波法:采用等偏移距排列观测系统和3次覆盖水平叠加观测的工作方法,偏移距选择28米和36米,道间距选择2米。用大锤作为震源激发人工地震波。 高密度电法:采用施伦贝尔剖面装置,每次布设60根电极,电极间距选用5和10米,供电采用2个90V的电池箱,总电压为180 V直流电。 2自然地理概况 场地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韦源口河段,河道深切于古生代和中生代基岩组成的山地之中。左岸为一级阶地、现代冲湖积平原地貌,右岸为三级阶地、岗地地貌。 3区域地质构造体系特征及构造形迹归属 桥梁横跨两大构造单元的两个二级构造单元。即秦岭褶皱系的南秦岭褶皱带及扬子准地台的下扬子台缘褶带。两大构造单元之间有一宽约2~2.5公里的过渡带,为襄樊—广济断裂通过部位。南秦岭褶皱带为一套变质岩系,下扬子台缘褶带为一套沉积岩盖层沉积。区域内存在七种方位的构造线。其中以近东西向构造线最为醒目,构成一幅复杂的构造图案。其中对桥位区有影响的断裂为北西向断裂---沿江断裂(F1)。 沿江断裂,规模较大。属于传统所称的襄樊—广济大断裂的东南延伸部分,途径场地区域浠水西河至蕲春蕲州一线。长江大桥横跨该断裂。该断裂由一系列近乎平行的断层和破碎带组成一向北西伸展,宽约3公里、长达80公里的断裂带。该断裂具多期活动性,该断裂在大别—晋宁变动期业已发生,自燕山运动以来,曾多次强烈活动。 4物探工作成果及推断解释 6结论 1) 通过该工程物探研究的结果与区域地质构造吻合,证实物探在工程地质勘察中应用具有说服力。 2) 物探工作可以摸清构造的特征,如长度、宽度、埋深,及其对工程的影响。 摘要:本文介绍和探讨了物理勘探在湖北黄石棋盘洲长江公路大桥工程地质勘察中的实践和应用,通过新技术的应用对研究工程相关的构造分布特征等工程地质条件、调查研究桥位区构造背景,特别是新构造运动的痕迹、特点。 关键字:物理勘探;构造;断裂 0引言 研究各工程方案场地的区域性工程地质条件,在充分收集、利用已有地质资料的基础之上,以物探工作为主,为工程方案提供地质依据。并达到彼此验证的效果。 1地球物理勘探 地震映象法:地震映象法地震仪器选用美国GEOMETRICS公司生产的ST-24 多功能数字地震仪。接收器采用双通道主频为100.0Hz 的水听器(拖鱼)进行地震信号的接收。水上地震震源采用福建建筑设计研究院研制的ZY-3型水域全自动大能量连续冲击震源船。 浅层地震反射波法:采用等偏移距排列观测系统和3次覆盖水平叠加观测的工作方法,偏移距选择28米和36米,道间距选择2米。用大锤作为震源激发人工地震波。 高密度电法:采用施伦贝尔剖面装置,每次布设60根电极,电极间距选用5和10米,供电采用2个90V的电池箱,总电压为180 V直流电。 2自然地理概况 场地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韦源口河段,河道深切于古生代和中生代基岩组成的山地之中。左岸为一级阶地、现代冲湖积平原地貌,右岸为三级阶地、岗地地貌。 3区域地质构造体系特征及构造形迹归属 桥梁横跨两大构造单元的两个二级构造单元。即秦岭褶皱系的南秦岭褶皱带及扬子准地台的下扬子台缘褶带。两大构造单元之间有一宽约2~2.5公里的过渡带,为襄樊—广济断裂通过部位。南秦岭褶皱带为一套变质岩系,下扬子台缘褶带为一套沉积岩盖层沉积。区域内存在七种方位的构造线。其中以近东西向构造线最为醒目,构成一幅复杂的构造图案。其中对桥位区有影响的断裂为北西向断裂---沿江断裂(F1)。 沿江断裂,规模较大。属于传统所称的襄樊—广济大断裂的东南延伸部分,途径场地区域浠水西河至蕲春蕲州一线。长江大桥横跨该断裂。该断裂由一系列近乎平行的断层和破碎带组成一向北西伸展,宽约3公里、长达80公里的断裂带。该断裂具多期活动性,该断裂在大别—晋宁变动期业已发生,自燕山运动以来,曾多次强烈活动。 4物探工作成果及推断解释 6结论 1) 通过该工程物探研究的结果与区域地质构造吻合,证实物探在工程地质勘察中应用具有说服力。 2) 物探工作可以摸清构造的特征,如长度、宽度、埋深,及其对工程的影响。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