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让学生回归诗性的阅读 |
范文 | 李岩 【摘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诗歌是实施美育、德育和开阔学生视野、增长学生知识的重要媒介。在诗歌教学中,阅读引导是一个重要环节,结合诗歌的内涵特征进行诗性的阅读,有利于加深对诗歌的认识,并提升诗歌教学效能。本文围绕五大环节探析了中学语文诗歌阅读教学中的引导策略,以期为提升中学生阅读能力和强化中学语文教学质量而献计献策。 【关键词】中学语文;诗歌教学;诗性阅读;意境;鉴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在诗歌领域,阅读是鉴赏的基础,只有多读并且会读,才能达到鉴赏的高度,进而也才能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情趣,并提升他们的文化涵养。在当前的语文诗歌阅读教学中,许多中学语文教师对诗歌的处理仅停留在教材层面,即只关注教材中的几首诗歌,且阅读引导的方式也极为单一,这种教学方式严重制约了中学生的思维,使他们的世界变得狭隘,而诗歌的诗性价值、美学价值和德育价值等也都将难以发挥出来。基于这种现状,要加强对学生的诗歌阅读引导,在新时期中学语文教师就必须要将诗歌阅读教学当作一种促进学生达到诗歌鉴赏高度的载体,而不是在狭隘的空间内刻意追求某种效果;进而也必须要注重应用多元化的阅读引导方法,来引导学生阅读,让学生学会阅读的技巧,提升他们的诗歌阅读能力。 一、回归诗性的文体阅读 诗歌是将情感、思想等融于意境之中,要读懂一首诗歌并且懂得鉴赏,就必须要掌握一定的文体知识。否则,学生所读懂的仅是诗歌的皮毛,其内涵则很难通过阅读而领会和掌握。在进行诗歌阅读教学时,教师要重点突出诗歌的文体,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掌握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大文学源头,同时按照历史的顺序把握诗歌发展的脉络,进而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掌握句法、用韵、对仗等诗歌的基本知识[1]。如《再别康桥》一课,首先引导学生略读课文,随即提出问题:“这首诗是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来勾勒诗意的?为什么?”而后引导学生精读课文,并再次以问题引导:“诗中应用了多少个韵脚?分别代表了什么?”如此在这样的阅读引导下,学生会逐渐掌握阅读的技巧,并由此能够更加深刻地了解诗意。 二、细读内容,读、思同步 人的记忆机能就如同浩瀚的海洋,当人们的大脑接收到某些信息,会迅速通过想象在记忆的海洋里搜寻同类信息,从而形成表象,而这即是人们常说的记忆表象。在诗歌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时关注诗歌的内容,不能让阅读成为惯性,随读随忘。只有关注诗歌内容,才能引发学生的记忆表象,使其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意。例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在阅读时,首先关注“空山”,随即感受“新雨”,继而“看到”天气,最后读出“秋”意。 读: 空山(停顿,想象场景)新雨(加重语气,感受“新雨”)后; 天气(停顿,感受天气)晚(感受)来秋(感受)。 三、回归诗性的风格阅读 由于不同的诗歌作者具有不同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和艺术素养,因此诗歌也表现出了不同的格调、气质和风韵,而这就形成了诗歌作品的不同风格。如毛泽东的诗壮丽雄健,徐志摩的诗委婉蕴藉,王维的诗恬淡生动,李白的诗潇洒飘逸。在阅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注重读出诗歌的风格,感受诗歌作者作诗时的心境,形成穿越时空的心灵对话,由此学生也能够在经验积累中逐渐地学会鉴赏。此外,通过阅读了解诗歌作者的写作风格,还有利于学生把握诗中的思想情感,从而对诗歌形成更为深刻的认识,最终加强学生的学习效用。 四、读懂诗歌的语言特点 语言是诗歌的载体,分析语言是进行文学鉴赏的重要环节。只有准确地理解了作品的语言,才有可能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评价和鉴赏。综合来说,诗歌的语言特点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其一,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如王维的《山居秋暝》; 其二,平淡或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其三,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如李白的《将进酒》; 其四,明快。其特点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如李清照的《一剪梅》; 其五,含蓄。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此而意他,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李煜的《虞美人》。 引导学生在阅读时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对加强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启发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具有重要意义。要让学生边读边感受,边读边想象,只有这样,才能加强学生对诗歌的感受能力,而学生也才能更好地了解诗歌的语言特点[2]。 五、读懂意境,感受诗歌之美 意境是诗歌的灵魂,是诗歌作者情感与寄托的融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感受诗歌的意境,是促进学生鉴赏能力的重要举措。例如《雨霖铃》一词,作为我国古代诗词中的名篇,这首词通过深刻的环境描写展示了词人的深切情感。而在这堂课中,要让学生通过阅读感受诗词的意境,就必须要让学生在阅读中提取诗中的关键词,如“寒蝉”“长亭”“兰舟”“暮霭”。而相对的,进一步从第二大部分提取关键词,如“冷落”“清秋”“良辰”“风情”等等。通过在阅读中对这些关键词的提取,可有效帮助学生感受这首诗的意境之美,在对照中了解作者的情感以及诗所要表达的内涵。 中学生正处于一个多思而敏感的如诗一样的年华,他们眼中的世界应该是诗意盎然的,而如何让诗歌与诗般美丽的年华共同擦出情感的“火花”,为中学生重要的人生历程添上浓浓的一抹诗意,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去“品读”诗歌。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学诗歌课堂,应该是充满着朗朗的诵读,充满着多彩的回味,充满着体验的快乐,充满着创造的自信,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们才能恣意享受诗歌带来的美感,享受尽情挥洒才思的幸福;也只有在这个时刻,无论是诗歌,还是学生都成为了这灵动课堂最亮丽的风景! 参考文献 [1]时德安.优化组合课堂要素,提高诗歌阅读教学实效——诗歌阅读“四环节”教学模式实践与反思[J]. 中学生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3(25). [2]叶玉红.明晰诗歌艺术手法,梳理诗歌答题技巧——古代诗歌艺术手法鉴赏常用术语浅析[J]. 阅读与鉴赏(下旬),2011(1). (编辑:龙贤东)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