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语文教学应深挖作品的多层意蕴 |
范文 | 唐先进 【摘要】《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正是由于这首曲所散发出的浓郁的思乡情绪。但是这首影响深远的散曲,其思想内涵除了大家熟知的思乡这个层面外,还包含了主人公在辛苦疲倦之后那种依然继续奋斗的雄心。以秋色衰景反衬,更加表明了人物奋斗之艰难。这才是马致远营造如此冷落苍凉意境的真实原因。 【关键词】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思乡;奋斗;意蕴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越调]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在语文教材中,元曲大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一直作为经典篇目来教学。马致远一生仕途极不得意,因此他将全部才情都投入了杂剧和散曲的创作,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被列为“元曲四大家”之一。尤其是散曲,保存130余首,历来被视为散曲的冠冕作家。明初贾仲明[凌波仙]挽词中称其为“战文场曲壮元,姓名香贯满梨园”,“万花丛里马神仙”。马致远散曲题材面很广,叹世归隐、怀古咏史、写景咏物、男女恋情等等,虽然这位马神仙生活中性格旷达飘逸,行事洒脱不羁,但在作品中,他又总是能细致精妙地抒发内心的真性情,寥寥几十字的《天净沙·秋思》便展现出了幽远的秋原景色,寂寞的旅人和悲凉的情怀。此曲自写成以来,影响极为广泛。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称赞此曲“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有元一代词家,皆不能办此也”。从写思乡的角度对此评价,是极为恳切的。但此散曲能赢得人们数百年的称赞,作品意蕴绝不仅是因为简单的思乡这么简单,现试着对这只散曲的意蕴进行多层探究,以求得作品创作的真实意图。 一、浓郁的思乡之情 首先,此曲是以思乡作为它的核心情感来层层展现的。《天净沙·秋思》写秋原旅人的情怀。开头提笔就运用了6个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秋天最常见的六种普通景物,便将秋天黄昏行旅图的背景活灵活现给读者勾勒了出来:天色黄昏,枯藤悬吊在老树上,树头几只寒鸦。地上一曲小溪和溪上的小桥。不远便是幽静的平民小舍。接下来为“古道西风瘦马”,这三个景物,古道的寂寥,西风的萧瑟,瘦马的疲惫,意境便由幽静转入了幽寂,增加了阴冷的气氛。“夕阳西下”点明了时间,“断肠人在天涯”主角出场,写到这个旅人的心情。秋天本来就是一个容易产生悲凉的季节,加上苍然暮色中,一个已经身疲力竭的旅人,荒郊萧瑟的景色,骑着衰老的瘦马,孤独地走在一个天涯异域,他又怎么能不想到故乡的人,瞻望漫长的前路,因而感伤情怀,引起悠悠的哀愁。 短短的28个字,马致远紧紧抓住了秋色细节,将其捆绑成能为自己寄予浓浓相思之情的象征符号,用景来创造境,又用境来引出情,点染出凄清苍凉的秋色中一个游子的一片哀愁孤寂的情思,再利用这种情思的作用,让读者不自觉地产生景物中也蒙上了一层明显的悲愁、思念。更难得的是这首曲用字精练,并未用长篇大论来表达,写物简,为读者留下了很强的想象发挥空间。 二、疲惫之后继续奋斗的决心 我们称《天净沙·秋思》为“秋思之祖”,正是由于这首曲所散发出的浓郁的思乡情绪,但是这首影响深远的散曲,其思想内涵除了大家熟知的思乡这个层面外,我认为还包含了主人公在辛苦疲倦之后那种依然继续奋斗的雄心。 上文提到,这首曲用字精练,并未用长篇大论来表达,同时也是作者独具匠心地留下的作品思想内涵的外延。这首曲感染着人们的思乡之情,但并不会让人因为想家而缺乏继续奋斗的动力。曲中的主人公“断肠人”面对这宁静幽凉景色勾起了家的思绪,但这只是小憩一下,继续前进仍然是他心中最重的事。“瘦马”这个重要意象的选择就很好地体现了作者的这一意图,马是因何而瘦呢?正是因为长途艰难的跋涉,主人公已经走过了许多坎坷的生活之路。马瘦了,人想家了,很多人此时都会产生这种想法:那不如早日打点行囊,回家乡好好安歇吧!可是“断肠人在天涯”,主人公因为今天的苍凉景象才想家的,可主人公正是为了家的更好的生计才浪迹天涯的!想念是如此浓烈,但是试问人物会放弃已进行着的事业,打道回府吗?这里“天涯”二字用得甚妙,既在天涯,则以天涯为家,这种思念只会激发主人公拼搏的动力,为了事业继续浪迹天涯也在所不惜。这种思乡之情并不是常人所想的软绵绵的思念,而是颇带有一种“壮志未酬不还乡,天涯为家行四方”的大男儿气概。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中,在讲求“入仕”的同时也强调家的重要性,本散曲表象是勾勒的思乡之情,而内在却写出了一个拼搏于四方的游子。短短数句,就将二者结合得完满紧密,这就能更激发人们的共鸣:努力自己的事业,片刻地思念亲人,从而更加投入地继续前进。这似乎更符合人们真实生活的写照。 朱权的《太和正音谱》评价马致远“不可与凡鸟共语,宜列群英之上”,极高地评价了马致远文学历史地位。他能取得如此崇高的地位,正是因为其作品的强烈的真实感情色彩和鲜明的时代烙印。如上文的分析,此散曲既深深地反映了天涯游子的茫然无归的孤独与彷徨,但同样也表达出了一个游子不畏社会的艰险,力争一番事业的决心。据赵义山《元散曲发展分期研究述评》的考订,这只散曲应作于大德、至大、延佑年间,此时的马致远正当壮年,精力尚属旺盛,也正处于其创作戏曲的高峰期。这个年龄的性格与对人生的态度与他的晚年时期的超然旷达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对事业依然存在着热情促使了他这个阶段栖迟京华、追求仕进,黑暗的现实虽然使他屡受大的挫折,但是他仍鼓足干劲去天涯奔走。这种积极向上的生活状态就肯定会在其作品中留下一些影子,本散曲中的主人公就更应该是一个满腹精华、为事业拼命奔走的志士形象。因此,如果分析这首散曲为什么能得到几百年的传诵,仅仅简单把原因归结为是表面明显的浓烈的思乡情绪是不全面的,而更应该把这种思乡看作是一种为事业拼搏前的能量隐伏,随后主人公将继续前进。 文学创作绝对意义上的独创是很少见的,大多是会受到前代作家或作品的影响。《天净沙·秋思》这样的千古佳作同样也不例外,隋树森先生考证,其出处是金朝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里的一首[仙吕赏花时],曲文如下: 落日平林噪晚鸦,风袖翩翩吹瘦马。一径入天涯,荒凉古岸,衰草带霜滑。瞥见个孤林端入画,篱落萧疏带浅沙。一个老大伯捕鱼虾,横桥流水,茅舍映荻花。 两相对比,两首作品内容有相似之处,词句上也有沿袭的痕迹,意境上都明显带上幽凉的气氛,《天净沙·秋思》对前者的沿袭,当然应该在意境的创造上也更进了一步,勾勒出了秋色中旅人的冷落苍凉。如果仅仅是表达思乡这样的主题,这样的意境创造则会略显单薄,思乡说到底是苦甜参半的事,有现实的痛苦,自然也有回忆的甜蜜,并没有达到苍凉这样的凄楚境地。所以《天净沙·秋思》的作品内容不仅仅是思乡。马致远刻画出这么苍凉的气氛,他正是利用这哀景反衬人物的奋斗,取了人物奋斗里程中一个秋色衰景,更加表明了人物奋斗之艰难。思乡成了一个苦闷,奋斗之难成了人物的另一个忧愁,而后者更为让人伤感,这也许才是马致远选择营造如此冷落苍凉意境的真实原因。 综上所述,筆者认为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用了极高的艺术手法,明则写千古浓郁的思乡情节,暗则隐伏了为事业继续奋斗的志向。一明一暗,两层意蕴明暗交织。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以思乡为主,但也可适当抛出奋斗这层意蕴,供学生参考讨论,也不失为对经典作品的一个有益补充。 参考文献 [1]赵义山.元散曲通论[M].成都:巴蜀书社,1993. [2]赵义山.元散曲发展分期研究述评[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