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让课堂张弛有度,奏响语文课堂的和谐乐章 |
范文 | 张维英 【摘要】语文课堂需要动静结合,体现高效。在让学生充分动起来的同时,我们要安排“静读”“静品”与“静悟”三种学习状态。让学生在静读中自主学习;在静品中咀嚼词句;在静悟中表达感受,少些浮躁,少些花哨,务实而高效。让课堂张弛有度,才能奏响语文课堂的和谐乐章。 【关键词】动静结合;静思默想;有效教学;和谐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从哲学角度来讲,动与静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议论纷纷”之前,需要静思默想;对话交流之前,需要揣摩体味;操作训练之前,需要静心准备。动与静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其各自的作用,也是不可互相替代的。因此,让课堂张弛有度,才能奏响语文课堂的和谐乐章。 一、“课堂之动”与“课堂之静”相得益彰 语文课堂上的“动”不是表面上的热热闹闹,而应是基于“听说读写”之上的言语能力的积累、感悟、品位和运用。而“静”亦不是表面所呈现的安安静静、端端正正,它是思维、观察、注意、倾听等能力的根须在活跃地汲养、生发。 在语文教学中,调动参与的关键是一个“动”字。要引导学生“身动”:如动脑、动口、动眼、动耳、动手、动脚、动身,要鼓励学生质疑,给学生商量和选择的权利,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突出学生的能动作用,使学生的学习自始至终处于主动发展、生动活泼之中。 学好语文需要“静”,静不下来的课堂,学习质量肯定大打折扣。新课标要求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标准明确指出:“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在一个讨论的群体中,每个个体都存在差异,让每一位学生的头脑都动起来,这就需要有意识地创造“静堂”,给那些思维速度稍慢的学生充分的空间,使他们避免浅尝辄止、囫囵吞枣。 二、“书声琅琅”与“静思默想”有机结合 笔者在教学《珍珠鸟》这篇课文时,让学生自主默读课文,说一说课文哪些内容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学生畅所欲言。根据学生回答,结合课文,引导学生说一说文中哪些内容有趣,要求学生一边默读,一边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在文中标记下来。大部分学生说珍珠鸟与我亲近的部分最有趣,于是笔者就从这一节切入进入局部的阅读感悟。请学生再次默读这一节,并且想象珍珠鸟活动时的心理活动。有一学生说:“珍珠鸟先是比较胆怯。”有的说:“珍珠鸟想试探我。”有的说:“珍珠鸟真开心得不得了……”之后,笔者进行小结:“是啊,珍珠鸟一步步与我亲近,心理在不断变化着呢,让我们把这情景读出来。”学生读得有声有色,把珍珠鸟的活泼可爱读得惟妙惟肖。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采用了默读和朗读这两种方法,以默读为主线。我们要想培养学生完整的阅读能力,不仅要注重朗读,还必须要重视默读,让“书声琅琅”的课堂与“静思默想”和谐搭配。 三、“静心倾听”与“踊跃发言”融为一体 课改之后的语文课堂,学生思维活跃,发言踊跃,但学生竞相展示自己的热闹背后,存在着这样的问题:不少学生只想发表自己的看法,很难静下心来听别人说,缺乏倾听的意识与能力。其实,在一节真正活跃的语文课堂中,光有精彩的个人表达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只有在课堂上做到静心倾听,才能进行积极有效的学习,才能更好地参与课堂活动。 记得曾听过这样一篇课文《第一次抱母亲》,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总是手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我心里很难过。”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悟文本语言,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教师让学生去细读,认真倾听别人的理解,并大胆发表自己的感悟。 师:母亲80多斤的身体,肩上挑的是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母亲? 生:勤劳的母亲。 生:坚强伟大的母亲。 生:关心子女的母亲。 师:请带着对母亲的赞美和我心中的难过读好这段话。 (生齐声朗读) 师:母亲是怎样看待她所做的一切的呢? (出示:她笑了笑说:“提那些事情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 师:从母亲的表情,从母亲的话当中,你读出了什么? 生:我觉得母亲很谦虚,不宣扬自己所付出的一切。 生:母亲为了子女,自己付出再多都是无所谓的。 师:是的,从字里行间我们读出了母亲的爱,是母亲那朴实无私的爱支撑着她承受那么重的担子,这份朴实无私的爱让我们感到崇敬! 从这个教学片段来看,孩子们都在积极发言,也在认真地倾听,读的和听的孩子都会增进彼此的感受。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踊跃发言的孩子感到自己受到了大家的尊重,倾听的孩子也懂得了欣赏,分享到了别人的感悟。 四、“有效调控”与“自主感悟”相辅相成 在课堂上,如果老师学生能积极的互动,这样的“动”是可取的,在围绕有效教学为宗旨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重视的应该是教师的有效引导和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如果一味的只求“静”,那么,何来学生的能动性?教学中,动和静的转化是相对的,必须遵循自然和有效的原则,否则会弄巧成拙,适得其反。因此,作为教师要把握好这个度,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教材特点,进行合理有效的“动静”搭配,特别是在语文课堂中要随时有效调控教学环节促进学生自主感悟。 语文课堂是生动、深刻而有温度的。我们追求有效的动静结合。我们追求充满灵动、诗意的课堂,在动静的相得益彰中抽枝、开花,谱写课堂的和谐乐章,共享华实并茂的硕果,那是多美的事啊! (编辑:陈岑)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