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中蒙地缘经济发展路径探析 |
范文 | 摘 要:随着蒙古多元平衡外交战略的实施,中蒙两国在睦邻友好关系基础上,不断巩固的地缘政治助推地缘经济持续发展,2011年,两国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蒙古国关于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标志着中蒙战略伙伴关系的确立,两国地缘经济的发展研究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但同时也面临着世界大国对蒙古政治影响严重、投资环境有待改善、中方投资结构失衡等问题的困扰。依托于东北亚开发新的历史阶段,可以探索以边境口岸为基点,沿边开发开放带为轴线,拓展和转型升级中蒙跨境地缘经济体模式等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径,更加有效地将中蒙地缘政治关系上升到中蒙地缘经济关系。 关键词:地缘经济;地缘政治;跨境经济区;口岸 中图分类号:F112.7 文献标识码:A 地缘经济理论(Geo-Economics)最初由美国学者爱德华·卢特沃克在《从地缘政治到地缘经济》一文中提出。他认为“随着海外投资替代军火,民间创新替代军事科技进步,市场渗透代替驻军和基地,现在每个人都同意商业工具正代替军事工具推动国际社会的发展”[1]。同时他还指出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导致的恐怖主义、环境污染、贸易争端等问题在世界范围的扩散,只有以共同利益和战略合作为工具的地缘经济才能解决这些问题。理查德·所罗门与斯蒂芬·柯亨等人在探寻美国外交政策的过程中也涉及了地缘经济。他们认为,地缘经济理论就是研究如何在固定的地理环境下通过经济互动来实现国家利益。国际组织、跨国公司乃至个人均可以影响到地缘经济发展。目前,地缘经济理论的研究重点是美、日、欧等世界市场的中心地区,“金砖国家”等新兴经济体逐渐成为新的研究对象[2]。国内陆大道、杜德斌对我国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研究进行思考后,剖析了我国当前地理学领域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领域研究的不足[3]。陆俊元重点研究了中亚地缘政治格局及其对我国战略的影响[4]。高小强等针对中国与20国集团的地缘经济关系与对外经济联系度的匹配度作了定量化研究,提出了中国需要巩固和加强与周边国家的经济联系,将与周边国家的地缘劣势转化为地缘优势[5]。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地缘关系,加强与邻国合作,应该从地缘政治上升为地缘经济这是我国外交战略的重要途径之一。鉴于此,笔者以中蒙地缘经济关系的建立为研究对象,回顾了中蒙地缘经济发展过程和存在的问题,探索中蒙两国地缘经济关系发展路径,为促进中蒙两国地缘经济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提供参考。 1 中蒙地缘经济发展历史过程与特点 蒙古自1921年建国,到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一直走“一边倒”的亲苏外交路线。进入新世纪以后,蒙古根据地缘政治的现状和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开始重新调整其外交政策。 1.1 蒙古国多元平衡外交格局的形成 进入20世纪以后,地处中俄两个大国之间的蒙古就一直是大国较量和博弈的场所。为保障自身的安全和民族独立,1994年,蒙古议会通过了《蒙古国对外政策构想》,构筑以“不结盟”、“等距离”、“全方位”、“多支点”为核心内容的、层级分明的对外战略体系。2010年,蒙议会又对《蒙古国对外政策构想》进行了补充和修改,将“第三邻国”正式以法律文件的形式纳入国家战略之中。 蒙古国的新型外交战略总体上包括三个层次[6],第一层次,发展同中俄的睦邻友好关系是蒙古外交战略的首要目标。蒙古强调在中俄之间实行等距离睦邻友好关系政策,“等距离即蒙古不同两大邻国的任何一国结盟,也不与任何一国为敌,严格执行“中立不结盟”政策;第二层次,寻求以美日为代表的“第三邻国”战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蒙古“多支点”外交政策的实施,美国主动抛出“第三邻国”论调,蒙古对此极力迎合。2005年,美蒙两国正式确认互为邻国,蒙古在其外交政策中也将“引入美在蒙利益确保国家安全”作为外交政策的优先方针。1998年以后,日蒙双方建立了面向21世纪的全面伙伴关系。2005年,蒙古成为唯一支持日本加入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东亚国家。日本连续15年成为蒙古最大的外援国,日本的援助额高达蒙古受援总额的1/3,日本也成为最受蒙古国民喜欢的国家[7];第三层次,积极参与地区合作。加强同亚太地区国家、联合国及国际经贸、金融组织间的合作关系。20世纪90年代末,蒙古一方面与德国、瑞士、加拿大等欧美国家加强经济合作,并获得相关援助资金与政策;同时将亚太经合组织作为对外政策的优先目标之一,将与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新西兰等亚太国家经济合作、政治对话、安全协商作为其对亚太外交的重要内容。 1.2 中蒙两国睦邻友好关系不断加强 中蒙两国于1949年10月16日建立外交关系,到2014年中蒙两国关系走过了65年的发展历程,双方关系虽经历过一些曲折,但睦邻友好始终是主流。尤其是近些年来,两国关系发展迅速,成果显著(表1)。 通过表1中可以看出,2003年为中蒙关系重要转折点,双方将“政治互信、经济互利、文化互鉴、安全互助”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2011年,中蒙双方宣布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使两国高层互访制度化,互利合作空间不断扩大。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始终是蒙古最大的贸易伙伴和投资国。2013年10月,在中蒙两国总理共同签署的《中蒙战略伙伴关系中长期发展纲要》中,李克强总理再次表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发展同蒙古的关系,愿与蒙方一道,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推动两国战略伙伴关系向前发展,主要包括五方面内容:一是增进政治互信,开展战略合作。保持高层交往势头,开展多层次、宽领域、高水平的交流与合作。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键问题上,继续相互坚定支持。二是大力开展互联互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就连通两国的铁路、公路、天然气输送、电力输送等进行统筹规划和建设。三是以大项目合作为龙头,带动经贸合作全面发展。中方支持蒙方工业园区和经济区建设,愿同蒙方探讨建立边境自贸区。四是加强金融合作,完善投资环境。积极研究扩大双边本币互换规模,开展两国企业本币贸易结算。为对方企业在各自国家投资创造良好条件。五是深化教育、文化、青年、地方等交流与合作。以2014年两国建交65周年为契机,办好“中蒙友好交流年”等活动,实现青年交流常态化,支持两国互设文化中心,夯实中蒙关系的民意基础,不断丰富两国战略伙伴关系的内涵。同时蒙古总理诺罗布·阿勒坦呼亚格也表示,蒙方将发展对华友好关系作为外交优先方向,愿深化两国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拓展贸易、能源、金融、农牧业、人文等方面合作,实现互利共赢,推动双边关系长期稳定向前发展[8]。这表明建立在睦邻友好关系基础上的中蒙关系已上升到国家战略的更高层面,未来的合作领域与机遇将更加广泛与深入。 1.3 不断巩固的地缘政治助推地缘经济持续发展 从地理位置上讲,蒙古属于中亚,但从政治和经济的角度来看,蒙古是东北亚的一部分,也是东北亚地区唯一与其他国家没有较大分歧和政治争端的国家。从历史来看,蒙古是最早承认我国是独立主权国家的国家之一。双方的地缘政治关系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上世纪60年代前期的友好互助阶段,以1960年双方签订《中蒙友好互助条约》与1962年签订《边界条约》为标志[9],奠定了中蒙关系的里程碑。第二阶段,疏远和敌对阶段。20世纪60年代初期,中苏关系恶化,苏军重兵进驻中蒙边境,导致中蒙关系处于疏远和敌对状态。第三阶段,恢复正常阶段。1989年,两国关系和两国执政党—中国共产党与蒙古人民革命党相互关系实现正常化为标志,两国关系逐步改善。第四阶段,以2003年胡锦涛主席访蒙为重要转折点,睦邻互信伙伴关系成为此后中蒙关系的主题,仅在2003年~2005两年间,中国就为蒙古提供了近30亿元人民币的援助和贷款,远超过过去50年的总和。第五阶段,战略伙伴发展阶段,以2011年中蒙联合声明发布为标志。在全球金融危机以后,中蒙两国的地缘政策和外交关系共同推动地缘经济关系不断深化,同时中蒙两国都意识到加强经贸合作才能促进双方共赢。通过表2可以看出,2008年~2009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外,其余年份双边贸易额呈逐年上升趋势,尤其2010年之后,中蒙贸易额实现了翻倍增长的发展态势,其中蒙古对中国出口额占蒙古出口总额的60%以上,中国已连续十多年成为蒙古最大贸易伙伴和投资来源国,说明中国市场已成为带动蒙古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中国还是蒙古最大的外资来源国,中国自建交以来向蒙古提供各类援助超过60多亿人民币,中蒙双边贸易额从2002年的2.6亿美元增长到2012年的66亿美元,其中蒙古向中国出口额为39亿美元,约占蒙古出口总量的70%,2012年中国对蒙投资总额超过20亿美元,说明两国的经济联系正不断加深。 1.4 中蒙两国的经贸关系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在不断巩固的地缘政治保障下,两国的地缘经济关系得以不断加强。蒙古近年积极参与推动地区合作和一体化进程。2000年,蒙古倡议建立讨论东北亚地区事务的机制,还是联合国发展计划署支持下的大图们江流域发展合作项目(Grearter Tumen Initiative,简称GTI)的成员国。该项目聚集中国、蒙古、韩国、俄罗斯四个东北亚地区重要国家,是探讨东北亚地区经济发展、和平稳定事务的交流平台。而中蒙两国经济在商品、资源等方面具有互补性的特点。中国工业制品尤其是轻工业制品品种繁多,价格低廉,对于工业欠发达、轻工业产品主要依赖进口的蒙古来说不无吸引力。蒙古富足的矿产资源对于现代化后备资源不足的中国来说也同样具有吸引力。蒙古一些有识之士也认为,21世纪是“中国世纪”,蒙古应早做准备,把蒙古市场与中国市场联结起来,利用中国经济腾飞,带动蒙古的经济发展。近年来,两国签署了一系列合作文件,并就开展能源领域的合作达成共识。长期以来,蒙古国有超过半数的矿业投资直接来自中国。一些大型合作项目正在进行中[10]。2013年10月,神华集团已与蒙古国额尔登塔本陶勒盖公司、能源资源有限责任公司以及塔本陶勒盖公司分别签署了《关于成立联合体建设连接蒙古国噶顺苏海图口岸——中国甘其毛都口岸铁路项目谅解备忘录》和《中蒙煤炭企业关于促进煤炭贸易谅解备忘录》,这是神华集团在耗时近10年竞标塔本陶勒盖未果后与蒙古当地关联公司签署的一份重要铺垫性备忘录。同年,中国建材集团所属两家企业中国建材国际工程有限公司与中国联合水泥集团有限公司在上海签署了在蒙古国建设年产100万吨水泥项目的EPC总承包合同。自1990年以来,中国在蒙古注册企业已逾6100家,活跃在蒙古矿业、建筑、贸易等领域。可见,由于中蒙没有任何政治上或其他方面悬而未决的大问题,双方经济合作的潜力正得到不断开发。 2 当前中蒙地缘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总体来看,近年依托于经贸关系的中蒙地缘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明显的成果,但是由于受国内外特殊因素的影响,如何以共同利益与战略合作为工具进一步巩固中蒙地缘经济,仍面临许多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2.1 世界大国对蒙古政经影响加强,制约中蒙经贸关系发展 首先,美国为扩大在东北亚地区的发展空间,开始给予蒙古资金和技术等方面援助。同时蒙欧制订了2011年~2013年合作计划。2013年,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访问蒙古指出:蒙古对日本来说是重要的区域伙伴。在自由、民主、互助、价值观方面与日本拥有很多共同点,将和蒙古进一步发展战略伙伴关系。致使蒙古成为多国博弈的敏感地区,这为俄罗斯和中国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其次,蒙古具有丰富的钢、铁、煤、锌、铀、石油等矿产品,其中很多处于未开发状态,自主开发能力又有限,为此世界大国开始大力发展与蒙古的经贸关系[11]。由于邻国日本、韩国、中国等经济大国,争相获得蒙古国的资源,致使利益争夺非常激烈,蒙古国为了平衡多国的利益,如何在激烈竞争中实现中蒙两国互利共赢,为中蒙经贸关系带来了很大了障碍。 2.2 蒙古投资环境有待改善,影响中蒙地缘经济效率 在采矿业和矿产品出口带动下,蒙古经济近年来实现高速增长。2011年,蒙古经济增长17.3%。但总体经济仍处于转型时期。首先,勘探资料绝大部分是由原苏联和蒙古地质工作者于20世纪50~60年代地质普查完成的,地质工作程度低,技术参数准确性差,真正搞过详勘的矿点较少,对于主要动力源的矿业开发缺少详细规划。其次,当前蒙古的矿业权大多在私人手中,其中许多矿地没有详细的勘探资料。而2006年颁布的《新矿产法》、2012年颁布的《外资管制法》,均使在蒙古进行矿产勘探和开发的成本大幅度提高,如中国铝业正是受到这些政策的制约,导致2012年收购蒙古国南部煤矿“敖包特陶勒盖(Ovoot Tolgoi)”的南戈壁资源有限公司的计划失败。第三,有些舆论指出,蒙古国经常出现新一届政府推翻和否定上一届政府的政策,造成外资政策不稳定、投资环境不健全,这是外资企业大量撤出的主要原因。据蒙古国家公共电视台报道,从2012年6月到2013年6月期间,在蒙古国的外资企业总数从476家减少到224家,其中中资企业从214家减少到86家[12]。 2.3 中国对蒙古投资结构缺乏均衡性,分工不明确,导致地缘经济质量提升缓慢 当前,中国虽然仍然是蒙古的第一大投资国,但在投资领域分工不够明确。中国对蒙投资中,矿业投资毫无疑问地占主导地位。截至2007年末,中国对蒙投资中,矿业投资占中国对蒙古投资总额的59.5%。蒙古外商投资局的数字显示:2009年,中国在蒙古投资企业4900多个,投资额超过23亿美元[13],占蒙古全部外国投资的六成,而这些投资大部分在矿产,尤其是煤炭、石油、金、铁、铀等方面。但在蒙古投资成功的中国大企业屈指可数,包括中国有色、大庆油田、中金海、东胜油田等。其余的民间中小企业由于急功近利,采取非正当手段获取采矿权、投资质量差,一方面损害了中方的整体利益,同时也为中蒙贸易带来了阴影。而对于蒙古经济发展的另一动力源——基础设施的投资,对于生产、生活资料投资等方面的合作都缺少详细规划,无序竞争的结果,无法落实地缘战略的互利共赢,双方地缘经济质量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3 中蒙地缘经济合作实施路径 3.1 以边境口岸为基点,整合矿产资源企业为先导的地缘经济点式开发 中蒙边境线长4676公里。目前开设的14个边境口岸中,70%以上进行着矿产资源贸易(表3),由于蒙古矿产地离中国近、储量大、质量好、矿权成本低、地面附着物少,开采基本上没有拆迁问题等,吸引许多中方企业蜂拥而上,却形成了“投资悖论”,公司规模过大,蒙方认为有“地缘战略”危机;公司规模过小,蒙方又认为实力不够。针对这种情况,即:国内相关矿产资源开发企业应该在充分调研基础上,做好企业资源整合,打造针对蒙方市场的新型矿产资源开发、加工企业,不断完善产业链,充分整合民营企业,以现代集团化企业形式入驻蒙方,以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和资金实力参与其国际竞争,将地缘战略优势充分转化为地缘利益优势。 3.2 以沿边开发开放带为轴线,全面推进地缘经济合作内容 通过表3可以看出,在目前开放的14个中蒙边境口岸中,内蒙古有10个,分布纵贯内蒙古东西六盟市,2012年,对蒙古国口岸进出境货运量达3472.5万吨[14]。2012年,国家第一次明确了沿边开放的大格局定位,将内蒙古定位为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目前,以二连浩特为龙头,东部以阿尔山、额布都格,西部以珠恩嘎达布其、策克等口岸为代表,合作领域也从边境贸易向资源开发、生产经营、技术人文交流和金融服务等领域拓展,初步形成了国际贸易、跨境旅游、进出口加工、能源开发转化等口岸特色产业,以边境商贸为依托,以境内外园区经济为支撑、以沿边中心城镇为后盾的特色鲜明、我国对蒙开放最长的充满活力的沿边经济带。同时,内蒙古地区和蒙古也有同一祖先和民族文化的渊源,开展文化交流有很多优势,两国边境地区居民多年来以通商、互访、旅游、祭祀等方式保持着密切联系。塞缪尔·亨廷顿认为,随着两极格局瓦解、全球化进程加快,人们对民族国家的认同感下降,建构于地缘空间之上的“文明”取代意识形态,成为决定吸引和排斥的磁石[15]。 因此,以沿边开放带为基础,以健康的民族关系和地缘文化保障地缘经济的互利共赢,对于中蒙地缘战略的和谐、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3.3 以建设各类跨境次区域经济体为依托,实现地缘经济模式转型与升级 蒙古地广人稀、经济欠发达,资金量不足,人民生活水平不高;而中国人力资源丰富,经济发展强劲,资金量充足,人民生活相对富裕,两国区域市场互补性不断增强。同时,蒙古实施的开发资源与吸引外资的一系列政策与中国快速发展的能源需求,使两国区域资源互补性凸显。目前,依托于互市贸易区的各类地缘经济体均处于初期阶段,2010年,满洲里确定为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之一,二连浩特由于毗邻蒙古国最大的自由经济区扎门乌德市,正在积极打造边境经济合作区,巴彦淖尔正在推进进出口资源综合加工示范区建设,2012年,甘其毛都口岸的边民互市贸易区开始建设。同时,满洲里、二连浩特正在积极申请建设中俄、中蒙综合保税区、自由贸易区。这些地缘经济体的建设,可以有效发挥其两侧的梯度势能,充分挖掘资源、市场等互补性特点,促进地缘经济贸易的增长。 3.4 以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新机遇,为中蒙地缘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0 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冷战结束,地区合作在全球又掀起了一股新的浪潮,东北亚地区的合作模式也出现了很多新变化。一方面, 随着全球生产网络的形成、国际分工的进一步深化以及中国的迅速崛起,东北亚地区的贸易流向以及产业分工模式等都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另一方面,随着能源消耗的逐年递增,能源供给问题日益严重,又使得东北亚各国认识到寻求区域合作来解决本地区所面临能源问题的重要意义。2000年4月,蒙古在大连正式加入“太平洋经合理事会”,2001年,成为博鳌亚洲论坛发起国之一,2004年蒙古国获得上海合作组织观察员国地位,一个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的蒙古在新型东北亚关系中地位正在不断提升,这一点即符合中蒙两国共同的战略利益,也能更好地挖掘地缘经济利益,实现共同发展。 4 结语 本研究通过梳理中蒙睦邻友好合作关系至战略伙伴关系的形成过程,认为在不断巩固的地缘政治的保障下,中蒙地缘经济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从以边境口岸为基点的“点”式开发,到以开发开放带为轴线的“线”上推进,最终以自由贸易区等新型跨边界次区域经济体的转型升级为目标,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及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新机遇的推动下,中蒙地缘经济发展路径呈现多样性与复杂性,表现在未来的空间扩展和时间延续上,双方不应单纯选择一种路径来构建一体化,而要在一定时空阶段以一种路径为主,其他为辅,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不断延伸,用点—线—面梯度拓展的运行模式,循序渐进,多渠道、多领域、多形式地推动依托于地缘经济的区域经济一体化。 参考文献: [1] Edward N.Luttwak.From Geopolitics to Geo–economics:Logic of Conflict,Grammar of commerce[J].The National Interest,1990(20):17-19 [2] 郭锐. 冷战后地缘理论的发展与嬗变—学理依据、研究框架与后现代转向[J].教学与研究,2012(11):75-81 [3] 陆大道,杜德斌. 关于加强地缘政治地缘经济研究的思考[J]. 地理学报,2013,68(6):723-727. [4] 陆俊元. 中亚地缘政治新格局及其对中国的战略影响[J]. 世界地理研究,2011,20 (2):8-14. [5] 高小强,方蒙生.中国地缘经济关系与对外经济联系量匹配分析[J]. 商业时代,2013(8):7-8 [6] 石金明. 冷战结束后的中蒙地缘关系[D]. 吉林:吉林大学,2006. [7] 杨涛. 平衡外交中的蒙古国[J]. 世界知识,2011(19):22-24. [8] 刘华. 中蒙签战略伙伴中长期发展纲要[EB/OL]. http://whb.news365.com.cn.2013–10–26. [9] 依稀汉达.冷战后蒙中关系影响因素及发展前景[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9. [10] 李靖宇. 蒙古国矿产资源分析与中蒙两国合作开发前景论证[J]. 世界地理研究,2010,19(1):138–146. [11] 王楠. 中俄蒙跨边界次区域矿产资源合作开发机制与模式研究[J]. 世界地理研究,2009,18(3):18–25. [12] 斯勤. 因政策不稳定,大量外资企业撤出蒙古国[EB/OL]. http://gb.cri.cn.2013–08–06. [13] 唐文竹. 中国在蒙投资悖论[EB/OL]. http://blog.ifeng.com, 2010-12-07. [14] 内蒙古推进向北开放战略构建沿边开发开放经济带[EB/OL]. http://www.nmtv.cn.2013-03-15. [15] 阮炜. 地缘文明[M].北京:三联书店,2006. China-Mongolian Geo-economic 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 Path WANG Nan (Institute of Tourism and the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Hulunbeier University, Hulunbeier 021008,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Mongolia multiple balanced diplomatic strategy, the bilateral good neighborly and friendly relations on the basis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nsolidate the geopolitical boost regional economic.The bilateral ties between China and Mongolia has upgraded to a strategic relationship, according to a joint statement from the two nations in 2011. The study of geo-economic between these two countries enters a new stage. But it is also faced with the problem of world powers to Mongolia serious political implications, the need to improve the environment for investment, the investment structure imbalance problem.Relying on the Northeast Asian development new stage, can explore to the border crossings as the starting point, the development and opening of border with Mongolia axis, expand and cross-border economic model,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the feasibl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more effectively the geopolitical relations to the geo economic relationship. Key words: geo-economic; geopolitics; cross-border economy; port [2] 郭锐. 冷战后地缘理论的发展与嬗变—学理依据、研究框架与后现代转向[J].教学与研究,2012(11):75-81 [3] 陆大道,杜德斌. 关于加强地缘政治地缘经济研究的思考[J]. 地理学报,2013,68(6):723-727. [4] 陆俊元. 中亚地缘政治新格局及其对中国的战略影响[J]. 世界地理研究,2011,20 (2):8-14. [5] 高小强,方蒙生.中国地缘经济关系与对外经济联系量匹配分析[J]. 商业时代,2013(8):7-8 [6] 石金明. 冷战结束后的中蒙地缘关系[D]. 吉林:吉林大学,2006. [7] 杨涛. 平衡外交中的蒙古国[J]. 世界知识,2011(19):22-24. [8] 刘华. 中蒙签战略伙伴中长期发展纲要[EB/OL]. http://whb.news365.com.cn.2013–10–26. [9] 依稀汉达.冷战后蒙中关系影响因素及发展前景[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9. [10] 李靖宇. 蒙古国矿产资源分析与中蒙两国合作开发前景论证[J]. 世界地理研究,2010,19(1):138–146. [11] 王楠. 中俄蒙跨边界次区域矿产资源合作开发机制与模式研究[J]. 世界地理研究,2009,18(3):18–25. [12] 斯勤. 因政策不稳定,大量外资企业撤出蒙古国[EB/OL]. http://gb.cri.cn.2013–08–06. [13] 唐文竹. 中国在蒙投资悖论[EB/OL]. http://blog.ifeng.com, 2010-12-07. [14] 内蒙古推进向北开放战略构建沿边开发开放经济带[EB/OL]. http://www.nmtv.cn.2013-03-15. [15] 阮炜. 地缘文明[M].北京:三联书店,2006. China-Mongolian Geo-economic 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 Path WANG Nan (Institute of Tourism and the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Hulunbeier University, Hulunbeier 021008,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Mongolia multiple balanced diplomatic strategy, the bilateral good neighborly and friendly relations on the basis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nsolidate the geopolitical boost regional economic.The bilateral ties between China and Mongolia has upgraded to a strategic relationship, according to a joint statement from the two nations in 2011. The study of geo-economic between these two countries enters a new stage. But it is also faced with the problem of world powers to Mongolia serious political implications, the need to improve the environment for investment, the investment structure imbalance problem.Relying on the Northeast Asian development new stage, can explore to the border crossings as the starting point, the development and opening of border with Mongolia axis, expand and cross-border economic model,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the feasibl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more effectively the geopolitical relations to the geo economic relationship. Key words: geo-economic; geopolitics; cross-border economy; port [2] 郭锐. 冷战后地缘理论的发展与嬗变—学理依据、研究框架与后现代转向[J].教学与研究,2012(11):75-81 [3] 陆大道,杜德斌. 关于加强地缘政治地缘经济研究的思考[J]. 地理学报,2013,68(6):723-727. [4] 陆俊元. 中亚地缘政治新格局及其对中国的战略影响[J]. 世界地理研究,2011,20 (2):8-14. [5] 高小强,方蒙生.中国地缘经济关系与对外经济联系量匹配分析[J]. 商业时代,2013(8):7-8 [6] 石金明. 冷战结束后的中蒙地缘关系[D]. 吉林:吉林大学,2006. [7] 杨涛. 平衡外交中的蒙古国[J]. 世界知识,2011(19):22-24. [8] 刘华. 中蒙签战略伙伴中长期发展纲要[EB/OL]. http://whb.news365.com.cn.2013–10–26. [9] 依稀汉达.冷战后蒙中关系影响因素及发展前景[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9. [10] 李靖宇. 蒙古国矿产资源分析与中蒙两国合作开发前景论证[J]. 世界地理研究,2010,19(1):138–146. [11] 王楠. 中俄蒙跨边界次区域矿产资源合作开发机制与模式研究[J]. 世界地理研究,2009,18(3):18–25. [12] 斯勤. 因政策不稳定,大量外资企业撤出蒙古国[EB/OL]. http://gb.cri.cn.2013–08–06. [13] 唐文竹. 中国在蒙投资悖论[EB/OL]. http://blog.ifeng.com, 2010-12-07. [14] 内蒙古推进向北开放战略构建沿边开发开放经济带[EB/OL]. http://www.nmtv.cn.2013-03-15. [15] 阮炜. 地缘文明[M].北京:三联书店,2006. China-Mongolian Geo-economic 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 Path WANG Nan (Institute of Tourism and the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Hulunbeier University, Hulunbeier 021008,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Mongolia multiple balanced diplomatic strategy, the bilateral good neighborly and friendly relations on the basis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nsolidate the geopolitical boost regional economic.The bilateral ties between China and Mongolia has upgraded to a strategic relationship, according to a joint statement from the two nations in 2011. The study of geo-economic between these two countries enters a new stage. But it is also faced with the problem of world powers to Mongolia serious political implications, the need to improve the environment for investment, the investment structure imbalance problem.Relying on the Northeast Asian development new stage, can explore to the border crossings as the starting point, the development and opening of border with Mongolia axis, expand and cross-border economic model,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the feasibl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more effectively the geopolitical relations to the geo economic relationship. Key words: geo-economic; geopolitics; cross-border economy; port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